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62· 刺史李翺居士悟道因緣

  62.刺史李翺居士悟道因緣

  鼎州刺史李翺,字習之,貞元十四年(798)進士,官至山南東道節度使。元和十五年(820),出任朗州(也就是鼎州)刺史、湖南觀察史。其任所朗州與藥山惟俨禅師所在的澧州是毗鄰,治所同在今湖南常德市。李翺親近藥山禅師正是在這個時期。

  李翺老早就是很仰慕藥山禅師的法化。他曾多次派人請藥山禅師前來治所說法,但是藥山禅師都沒有去。于是,他便親自前往藥山拜谒老禅師。據燈錄和僧傳中記載--

  李翺初訪藥山禅師的時候,藥山禅師執經卷而不顧。

  侍者道:“太守在此。”

  李翺性子比較急,不等藥山禅師回應,便高聲喊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便拂袖而出。

  藥山禅師在後面招呼道:“太守!”

  李翺應諾

  藥山禅師道:“太守何得貴耳賤目?”

  李翺一聽,便連忙回身,向藥山禅師鞠躬禮謝。

  李翺問道:“如何是道?”

  藥山禅師用手指指天空,又指指淨瓶,說道:“會麼?”

  李翺道:“不會。”

  藥山禅師道:“雲在青天水在瓶。”

  李翺一聽,言下警悟,如同“暗室已明,疑冰頓泮”。當即欣然作禮,述偈贈曰:

  “煉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

  過了一會兒,李翺又問:“如何是戒定慧?”

  藥山禅師道:“貧道這裏無此閑家具。”

  李翺聽了這古怪的回答,茫然莫測其旨。

  藥山禅師接著開示他道:“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閨閣(ge)中物捨不得便爲滲漏(閨閣中的男女之情若不能放下,對于修行來說,便是一種有漏)。”

  太和九年(835),李翺調任檢校戶部尚書、襄州刺史等職。雖然他難得再有機會繼續向藥山禅師請益,但是,他卻有了機會參禮馬祖的弟子西堂智藏禅師、鵝湖大義禅師、龍潭崇信禅師等禅林尊宿--

  西堂智藏禅師,……李翺曾禮谒座下請益。一日,李翺問僧:“馬大師有什麼言教?”僧雲:“大師或說即心即佛,或說非心非佛。”李翺雲:“總過遮邊。”于是李翺又去問智藏禅師:“馬大師有什麼言教?”智藏禅師大聲招呼道:“李翺!”李翺應諾。智藏禅師雲:“鼓角動也。”

  信州鵝湖大義禅師,……李翺問:“大悲用千手眼作麼?”大義禅師道:“今上用公作麼(當今皇上用你幹什麼)?”當時,恰好有一僧人乞請置塔(將屍骨藏于塔中)。李翺問那僧:“教中不許將屍塔下過,又作麼生?”那僧無言以對。那僧于是前來問大義禅師。大義禅師道:“他得大闡提。”

  龍潭崇信禅師,……李翺問:“如何是真如般若?”龍潭禅師道:“我無真如般若。”李翺道:“幸遇和尚。”龍潭禅師道:“此猶是分外之言。”

  李翺是韓愈的學生,受韓愈儒家道學思想的影響,曾著有《複性論》叁篇,用佛學佛性論的思想,來對儒家的人性論思想進行改造。他說:“人之所以爲聖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惑其性者,情也。”“性”相當于佛性,清淨無染,而情則相當于“無明煩惱”。因情之昏,致使性被障蔽。聖人與凡夫,其本性沒有差別。聖人之爲聖人,是因爲他不被情所累;凡夫之爲凡夫,就是因爲他被情所困。因此,人要回歸本來清淨的自性,必須掃除妄情。李翺的這些思想對後代宋明理學的形成,産生了極爲深刻的影響。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