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廣州志道禅師悟道因緣
廣州志道禅師,六祖慧能大師之法嗣,南海人。初參六祖,問道:“學人自出家,覽《涅槃經》十載有余,未明大意,願和尚垂誨。”
六祖道:“汝何處未明?”
志道禅師回答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于此疑惑。”
六祖道:“汝作麼生疑?”
志道禅師回答道:“一切衆生皆有二身,謂色身、法身也。色身無常,有生有滅。法身有常,無知無覺。經雲“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者,未審是何身寂滅?何身受樂?若色身者,色身滅時,四大分散,全是苦,苦不可言樂。若法身寂滅,即同草木瓦石,誰當受樂?又法性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五用,生滅是常。生則從體起用,滅則攝用歸體。若聽更生,即有情之類不斷不滅。若不聽更生,即永歸寂滅,同于無情之物。如是則一切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樂之有(一切衆生都有色、法二身。色身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法身則是恒常的,無知無覺。經中講“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不知道究竟是哪個身寂滅,哪個身受樂?若說是色身受樂,色身滅時,四大分解,全是苦受,無樂可言。若說是法身受樂,法身寂滅,如同草木瓦石,無知無覺,又如何感受到樂呢?再說,法身是生滅之體,五蘊是生滅之用,一體具足五用,從體而言,生滅就是常,而不是無常。生就是從法身起用,滅就是攝用歸體。有情之生命既是法身所起之用,若聽任再生,這就說明生命是不斷不滅的了。反過來說,有情之生命入滅之後若不令其再生,這就說明生命永遠地歸于寂滅,如同草木等無情之物了。這樣一來,所謂的涅槃,也就是歸于寂滅,永不再生,實際上就是一切諸法被涅槃所拘禁。再生尚不可得,還有什麼樂可言呢)!”
很顯然,志道禅師的觀點是一種典型的外道邪見。他把色身和法身、生死和涅槃打成兩截,看作是兩個相互外在的東西,認爲色身是無常的,有生有滅,法身是恒常的,無生無滅,這樣他就把涅槃理解爲在五蘊生滅之外的某種死寂的狀態,認爲涅槃就是生命歸于死寂,永不再生。
聽完志道禅師的解釋,六祖呵叱道:“汝是釋子,何習外道斷、常邪見,而議最上乘法?據汝所解,即色身外別有法身,離生滅求于寂滅,又推涅槃常樂,言有身受者。斯乃執吝生死,耽著世樂。汝今當知,佛爲一切迷人,認五蘊和合爲自體相,分別一切法爲外塵相,好生惡死,念念遷流,不知夢幻虛假,枉受輪回,以常樂涅槃翻爲苦相,終日馳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樂,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現前之時,亦無現前之量,乃謂常樂。此樂無有受者,亦無不受者。豈有一體五用之名?何況更言涅槃禁伏諸法,令永不生。斯乃謗佛毀法(你是個佛門弟子,如何用外道的這種斷見和常見,來妄自評論諸佛的最上乘妙法?據你的理解,在無常的色身之外另有一個恒常的法身,在生滅之外另有一個寂滅,並且認爲在這種寂滅狀態中,有個身體在享受恒常不壞的快樂。你雖然是修道的人,可是你的這種想法恰恰說明,你還執著于生死,貪著世間的快樂。你現在應當明白,諸佛因爲看到--一切衆生處于迷惑之中,妄認五蘊假合而成的色身爲自我,而把色身之外的六塵境界執爲外在的實有,由此而産生好生惡死的取舍心,並在這種分別心中念念遷流,卻不明白這一切,五蘊色身也好,外在的塵境也好,生死之相也好,苦樂之受也好,都是唯心所現,如夢如幻。他們終日向外馳求,徒勞地在生死中輪回,反而把常樂我淨的涅槃看作是苦--諸佛因爲愍念這些衆生,于是向他們開示涅槃真樂,在這種涅槃真樂中,刹那無有生相,刹那無有滅相,更無生滅可滅,是則寂滅現前。當這種寂滅現前的時候,卻沒有現前的想法,這就是常樂。在這種常樂中,既不能說有受者,也不能說無受者。哪裏還談得上一體五用之名,更說什麼涅槃拘禁諸法,令它們永遠不得再生呢?這完全是在謗佛謗法)!聽吾偈曰:
無上大涅槃,圓明常寂照。
凡愚謂之死,外道執爲斷。
諸求二乘人,目以無爲作。
盡屬情所計,六十二見本。
妄立虛假名,何爲真實義。
唯有過量人,通達無取舍。
以知五蘊法,及以蘊中我。
外現衆色象,一一音聲相。
平等如夢幻,不起凡聖見。
不作涅槃解,二邊叁際斷。
常應諸根用,而不起用想。
分別一切法,不起分別想。
劫火燒海底,風鼓山相擊。
真常寂滅樂,涅槃相如是。
吾今強言說,令汝舍邪見。
汝勿隨言解,許汝知少分。”
志道禅師聽了六祖的這一席開示,疑惑頓消,心開意解,欣喜誦躍,作禮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