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6{墓園九想觀}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于冢間之死屍,死後經一日二日乃至叁日,膨脹成爲青黑、腐爛,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性質),而成爲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于冢間之死屍,被鳥所啄、或鷹所啄、或鹫所啄、或犬所食、或豹所食,乃至各種生類之所食。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爲如是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屍,由于具有血肉而筋連結于骸骨……乃至……無肉之附著血而筋連結骸骨……乃至……無血、肉,唯筋連結骸骨……乃至……[關節]解散,手骨于此處,足骨于彼處,踝骨于此處,腿骨于彼處,盤骨于此處,背骨于彼處,頭蓋骨在彼處,骸骨散在四五八面。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爲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複次,諸比丘!比丘恰如得觀遺棄冢間之死屍,初如螺色之白骨……乃至……經過一年,骸骨堆高……乃至……骸骨粉碎敗壞,彼注視此身,[知]:「此身不脫如是法,而成爲如此者。」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279-280)
複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或經一日、或二日、或叁日,膨脹而變色青黑,分化腐爛,彼致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爲如是,難免如此之狀況。」如是,于內身隨觀身……不執著世間。
複次,諸比丘!譬如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或被鳥、兀鷹、鹫野狗、豺或被種種蟲類啄啖,彼致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法,成爲如是,彼難免如是之狀況。」如是,于內身隨觀身……不執著世間。
複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骸骨之連鎖,尚帶血肉,被筋連縛。又,連鎖之骸骨(已經)肉隤血汙,被筋連縛。又,血肉皆無,唯筋連縛。又,骨節解散,散亂諸方,手骨、足骨、胫骨、腿骨、腰骨、脊骨、頭骸骨等,各于異處。彼致念此身:「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爲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如是,于內身隨觀身……而不執著世間。
複次,諸比丘!比丘見死屍被遺棄于墓地,其骨白似螺色,經年堆積,又腐爛而爲碎 ,彼致念此身:「觀此身亦如是之法,成爲如是,彼難免如此之狀況。」如是,于內身隨觀身、于外身隨觀身、于內外身隨觀身而住。于身隨觀集法、于身隨觀滅法、于身隨觀集滅之法而住。彼現「身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
彼無有依止而住,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75-76)
九想,又作九相、九想門、九想觀。即對人屍體之醜惡形相,作九種觀想。爲不淨觀之一種,行之可斷除我人對肉體之執著與情執。九想爲:
(一)青瘀想(梵 vinīlaka-sajj.ā),又作想相壞、青想。觀
想風吹日曬,死屍變黃赤色,複又發黑青。
(二)膿爛想(梵 vipūyaka-sajj.ā),又作想相爛、绛汁想。觀想死屍皮肉糜爛,自九孔出膿生蟲。
(叁)蟲啖想(梵 vipadumaka-sajj.ā),又作想相蟲啖、食不消想。觀想蛆蟲、鳥獸之食屍。
(四)膨脹想(梵 vyādhmātaka-sajj.ā),又作想相青瘀。觀想死屍之膨脹。
(五)血塗想(梵 vilohitaka-sajj.ā),又作想相紅腐、膿血想。觀想死屍之膿血溢塗。
(六)壞爛想(梵 vikhāditaka-sajj.ā),又作想相蟲食。觀想皮肉之破裂、腐爛。
(七)敗壞想(梵 viksiptaka-sajj.ā),又作想相解散。觀想皮肉爛盡,僅存筋骨,七零八落。
(八)燒想(梵 vidagdhaka-sajj.ā),又作想相火燒。觀想死屍燒爲灰燼。
(九)骨想(梵 asthi-sajj.ā),又作想相生、枯骨想。觀想死屍成爲一堆散亂之白骨。以上九種名稱之順序各有異說,于清淨道論四十業
處中,列有十種肉體之不淨觀,即膨脹相、青瘀相、膿爛相、斷壞相、食殘相、散亂相、斬斫離散相、血塗相、蟲聚相、骸骨相等十不淨。
在諸經典中皆舉有多種不淨之觀屍法,以治貪欲之心,今列舉如下:
(一)據禅法要解卷上載,若淫欲多者,應修習二種不淨觀。即:
(1)觀死屍臭爛不淨,取此不淨之相,至閑靜處以自觀不淨。
(2)雖眼不見死屍,然從師受法而憶想分別,自觀身中充滿發、毛、涕、淚、汗、垢、痰、喑等叁十六種不淨物。
又修習不淨觀能對治衆生對于色、形容、威儀、言聲、細滑、人相等六種欲望之執著,且將不淨分爲惡厭之不淨與非惡厭之不淨二種。對于執著前五種欲望者,令觀惡厭之不淨;對于執著人相者,則令觀白骨人相。又觀死屍爲不壞,能斷除威儀、言聲二種欲望,觀死屍爲已壞,則悉斷六種欲望。
(二)據俱舍論卷二十二載,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貪、形色貪、妙觸貪、供奉貪等四種貪。即:
(1)緣青瘀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顯色之貪。
(2)緣死屍被鳥獸所食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形色之貪。
(3)緣蟲蛆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對治妙觸之貪。
(4)緣死屍不動等之相以修不淨觀,可治供奉之貪。此外,若緣骨鎖以修不淨觀,則因骨鎖中無四貪之境,故能對治上述之四貪。
(叁)據大乘義章卷十二、卷十叁,將不淨觀分爲厭他身而觀他不淨與厭自身而觀自不淨二種。前者觀他身中有九相,即:
(1)死相, (2)脹相, (3)青瘀相, (4)膿爛相, (5)壞相,(6)血塗相,(7)蟲啖相,(8)骨鎖相,(9)離壞相(分散相)。然大智度論中缺死相而加燒相。後者觀自身中有五不淨,稱爲五種不淨。即:
(1)種子不淨,肉體系由因緣而形成,故內(煩惱、業)、外(父母之精血)之種子不淨。
(2)住處不淨,于母胎中,十月不淨。
(3)自體不淨,此身由四大之不淨所成。
(4)外相不淨,此身之九孔常流不淨。
(5)究竟不淨,死後棄置冢間爛壞,亦永久不淨。又人之色貪有二種,即:
(1)愛自身,可以觀五不淨對治之。
(2)愛他身,可以觀九相對治之。其中,愛他身中有四種欲,即:
(1)威儀欲,可以九相中之死相對治之。
(2)形色欲,可以青瘀、膿爛、血塗叁相對治之。
(3)處所欲,可以脹、壞、蟲啖、分散等四相對治之。
(4)細觸欲,可以骨鎖相對治之。
于初果斷叁結中之斷身見可知,有情衆生對自身的強烈執著,所以初步應對自身的執著與以先斷除,于內觀自身亦有此九想不淨,觀身而住;于外觀他 (她)人亦有此九想不淨,觀身而住;于內外觀自、他亦有此九想不淨,觀身而住;隨觀自他種種不淨不斷集起,隨觀集法而住;隨觀自他亦難免如是壞滅,隨觀滅法而住;隨觀自他不淨不斷集起且亦難免如是壞滅,隨觀集滅法而住,這些依身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墓園九想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