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5 四界分別觀

  5-1-5{四界分別觀}

  複次,諸比丘!比丘從界(要素)、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即知:「此身中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猶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弟子之殺牛,于四衢道,片片分解已猶如坐,諸比丘!如是比丘!從界、如存在、如志向而觀察此身,[知]:「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277)

  複次,諸比丘!比丘以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諸比丘!恰如熟練之屠牛者或屠牛者之弟子,于衢屠牛,坐幹路口,一分一分以割其體。如是,比丘以界觀察此身,其如所置、如其所示,以觀察界,即:「此身有地界、水界、火界、風界也。」如是,于內身隨觀身……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75-76)

  四大,梵語 catvāri mahā-bhūtāni,巴利語 cattāri mahā-bhūtāni。爲四大種之略稱。又稱四界;界,即梵語 dhātu 之意譯。爲重要之元素說,即物質(色法)系由地、水、火、風等四大要素所構成。即:

  (一)本質爲堅性,而有保持作用者,稱爲地大(梵 prthivī-dhātu,巴 pathavī-mahā-bhūta)。

  (二)本質爲濕性,而有攝集作用者,稱爲水大(梵 ab-dhātu,巴 āpo-mahā-bhūta)。

  (叁)本質爲暖性,而有成熟作用者,稱爲火大(梵 tejo-dhātu,巴 tejo-mahā-bhūta)。

  (四)本質爲動性,而有生長作用者,稱爲風大(梵 vāyu-dhātu,巴 vayo-mahā-bhūta)。

  生活在大地上或海洋裏的一切動植物,無一不是靠著這片土地或海水的滋養而成長繁衍,但有情衆生于自身易産生迷失,錯認了暫時假合之四大爲我,殊不知外四大與內四大是相同且無異的,衆生之四大與外四大有如下之說明:

   (一)地大,地以堅礙爲性,如人身中之發毛、爪齒、皮肉、筋骨等均屬之。

  (二)水大,水以潤濕爲性,如人身中之唾涕、膿血、津液、痰淚、大小便等均屬之。

  (叁)火大,火以燥熱爲性,如人身中之暖氣屬之。四)風大,風以動轉爲性,如人身中之出入息及身動轉屬之。若此四大不調,則易致病。

  因此于內身的四大片片析解觀察,觀身而住;于外身的四大片片析解觀察,觀身而住;于內外身相對地片片析解觀察,觀身而住;于內外四大無迷惑地觀察,觀生法而住;于往昔錯認之內外四大逐漸舍遣,觀滅法而住;于內外四大無惑認知迷惑漸除,觀生滅法而住。

  這些依身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四界分別觀的目的。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