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4{不淨觀}
複次,諸比丘!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此身,上至頭發,下至跖底,如:「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液、粘液、關節液、尿。」諸比丘!猶如兩口之袋,填進種種谷物,即:稻、粳、綠豆、豆顆、胡麻、糙米,具眼者開解之,得觀察:「此是稻、此是粳、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糙米。」諸比丘!如是比丘于皮覆包充滿種種不淨物之此身,觀察上至頭發,下至跖底,[知]:「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髒、心髒、肝髒、肋膜、脾髒、肺、腸、腸間膜、胃、排泄物、膽汁、痰、膿、血、汗、脂肪、淚、淋巴液、唾腋、粘液、關節液、尿。」
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278)
複次,諸比丘!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皆爲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淨,即:「于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骨、髓、腎、心、肝、肋、脾、肺、腸、髒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諸比丘!恰如有兩口之袋,以充[填]種種谷物,即:稻、粟、綠豆、豆顆、胡麻、米。以此,具眼者出而觀察「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大米也。」
如是,比丘善觀此身,從頭頂至足底止,爲皮膚所覆,其中充滿種種不淨,即:「此身有發、髦、爪、齒、皮、肉、筋、胃、髓、腎、心、肝、肋、脾、肺、腸、髒腑、胃、糞、膽汁、痰、膿、血、汗、脂、淚、膏、唾。、洟、滑液、小便也。」如是,于內身隨觀身……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73-74)
不淨觀,梵語 a-.ubhā-smrti,巴利語 asubhānupas sin。又作不淨想。爲五停心觀之一。即觀想自他肉體之骯髒、龌龊,以對治貪欲煩惱之觀法。不淨觀與數息觀,共稱爲入道之二甘露門,而不淨觀以無貪之善根爲自性。南北傳阿含經所列舉全身觀有叁十一物、叁十二物、叁十五物及叁十六物,在此以叁十六物來分叁類說明:
(一)外相十二物,發、毛、爪、齒、眵、淚、涎、唾、屎、尿、垢、汗。
(二)身器十二物,皮、膚、血、肉、筋、脈、骨、髓、肪、膏、腦、膜。
(叁)內含十二物,肝、膽、腸、胃、脾、腎、心、肺、生髒、熟髒、赤痰、白痰。
全身每一物的相狀、功能及如何液漏,盡可能的以實際解剖物爲第一取相,相片次之,從頭頂至腳底爲止依序觀察,取其腥臭膿流厭惡相,最後熟練到猶如口袋中取出五谷雜糧一般,即刻可分辨出此是稻、此是粟、此是綠豆、此是豆顆、此是胡麻、此是大米……。
觀察內身的種種不淨;觀察外身的種種不淨;內外身亦如是,或者觀察自身不淨厭惡生起時,令厭患增上,觀生法而住;觀察自身恐懼不適令滅離去,觀滅法而住;觀生滅法亦如是而住。這些依身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不淨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