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3{正知}
複次,諸比丘!比丘不論行往歸來,亦由于正智而作;彼觀前、顧後,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屈、于伸,亦由正智而作;彼于著僧伽梨(袈裟)衣、缽,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食、飲、咀嚼、嘗味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大、小便,亦由于正智而作;彼于行、住、坐、臥、醒、語、默,亦由于正智而作。如是,或于內身,觀身而住;于外身,觀身而住;又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智識所成,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不執著世間任何物而住。
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277)
諸比丘!複次,比丘是往、是歸,善識之;前觀、後觀,善識之;欲屈、欲伸,善識之;欲持大衣、衣缽,善識之;在啖,飲、嚼、味,善識之;大小便時,善識之;在行、住、坐、眠、寤、言、默,善識之而住。如是,于內身隨觀身……不執世間也。如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而住。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73-74)
爾時,世尊住毗舍離國之庵羅園中。
于此,世尊告諸比丘曰: [「諸比丘!」 彼諸比丘應諾世尊曰--「大德!」世尊曰:] 「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住,此是我爲汝等之教誡。諸比丘!雲何爲比丘之正念耶?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于身觀身,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貪憂而住,于受……于身……于法觀法,熱誠、正知、正念,調伏世間貪憂而住。諸比丘!如是爲比丘之正念。
諸比丘!雲何爲比丘之正知耶?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進退以正知而作,觀察以正知而作,屈伸以正知而作,持僧伽梨、缽衣以正知而作,飲食嘗味以正知而作,大小便以正知而作,行住坐臥眠醒語默以正知而作。諸比丘!如是爲比丘之正知。
諸比丘!比丘應以正念、正知而住,此即我爲汝等之教誡。」 (南傳相應部五 念處相應323-324) (北傳雜阿含經二四、六~七(大正藏二、一七一b))
正知,梵語 sajprajanya。或稱正智。指正確所觀之境之精神作用。常與正念合用。正知既以斷滅不正知之故,不毀犯爲業,故有端正戒律之作用。正知是涵蓋了日常生活所做之一切動作,可分爲七個部份:
1.行往、歸來,善識正知而作。
2.觀前、顧後,善識正知而作。
3.于屈、于伸,善識正知而作。
4.持僧伽梨、缽衣,善識正知而作。
5.食、飲、咀嚼、嘗味,善識正知而作。
6.大、小便,善識正知而作。
7.行、住、坐、臥、醒、語、默,善識正知而作。
以上身體所做的一切動作,于內所有肢體動作觀察是否有違犯過失,觀身而住;于外隨屬于身之物是否有違犯過失,觀身而住。或者觀照自身依法無失行爲的增長生起,觀生法而住;觀照自身不如法有過失行爲的迅滅防護,觀滅法而住;觀生滅法亦如是而住。這些依身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正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