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1 安那般那念

  5-1-1{安那般那念}

  諸比丘!于此,比丘往森林,往樹下,往空閑處而結跏趺坐身正直,思念現前。彼正念而入息,正念而出息,或長入息,而知:「我在長入息,」又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又短入息,知:「我在短入息,」又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諸比丘!恰如熟練之辘驢匠或辘驢之弟子,或長轉(辘驢)者,知:「我在長轉,」或短者,知:「我在短轉。」諸比丘!比丘如是在長入息者,知:「我在長入息,」或長出息者,知:「我在長出息。」短入息者,知:「我在短入息,」短出息者,知:「我在短出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入息,」修習:「我覺知全身而出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入息,」修習:「我止身行而出息。」

  如是,或于內身之觀身而住;又于外身之觀身而住;或于內外身,觀身而住。或于身,觀生法而住;又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尚又對于智識所成及憶念所成,皆會「有身」之思念現前。彼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觀身而住。

  (南傳長部二 大念處經275-276)

  諸比丘!如何是比丘于身隨觀身耶?諸比丘!于此,比丘或行于閑林、或行于樹下、或行于空閑處,結跏趺坐,以身正直,當前丘念。彼念而出息,念而入息。或長出息,知「予長出息;」或長入息,知「予長入息。」或短出息,知「予短出息;」或短入息,知「予短入息。」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出息;」或修觀「予覺一切身而入息。」又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或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入息。

  諸比丘!恰如精巧之辘驢工或辘驢工之弟子,或長旋轉而知「予長旋轉,」或短旋轉而知「予短旋轉,」如是,比丘或長出息而知「予長出息,」……乃至……修觀「予令靜止身行而出息。」如是,于內身而隨觀身,于外身而隨觀身,于內外身而隨觀身。于身而隨觀生法、于身而隨觀滅法、于身而隨觀生滅之法。彼現「身是存在」之念,如是資其慧,資其思念。彼無有依止而住,即不執著世間。如是,比丘則于身隨觀身也。

  (南傳中部一 念處經73-74)

  數息觀,梵語 ānāpāna-smrti。又作阿那般那觀、安那般那念、念安般、安般守意。意譯作念入出息、念無所起、息念觀、持息念。簡稱安般、數息。乃五停心觀之一。即計數入息或出息之次數,以收攝心于一境,使身、心止息。此爲除散亂、入正定之修法。

  梵語 āna,原爲遣來之意,轉指入息; apāna,原爲遣去之意,轉指出息。亦即先入息、後出息之調息(呼吸)法。然亦有主張「先出息、後入息」之方式,而意譯爲

  「念出入息」。

  數息法一般專注的所緣在鼻頭,但亦可往下腹部的起伏爲專注之所緣,有一專注的所緣相,精神才能集中而不飄散,兩腿盤坐正身不傾斜,舌輕抵上颚兩肩放松,數息法是諸多禅修方法之一,其它如念佛號、持咒、拙火……等,以數息觀較爲普遍且穩健之修習法。

  于數息禅坐期間,依每個人身體狀況不同,會産生痛癢、粗澀、氣動、幻覺……等許多會幹擾甚至中止禅修的原因,所以于內在原因 (心跳、血流、氣動…… )所生起的任何狀況,會隨時間的消逝而滅去,不要太在意他且持續的專注于所緣;同樣的,如果是由外來的幹擾(蟲鳴、鳥叫、低沈之震動聲…… ),或內、外幹擾同時發生,緊守著出入息所緣相而讓生起的內外法,隨時間的逝去而自然消滅,于身,觀生法而住;又于身,觀滅法而住;又于身,觀生滅法而住,這些的觀察自然會有「身是存在」的念頭,但此身是多難系苦非依止之處,應當無所依而住,且亦不執著世間之任何物而住,這才是修習安般念的目的。

  佛世時的比丘除了托缽、禅修外,還有一件重要且增進禅修進步的行門--經行。于增支部經典五集第叁五支品中提到,經行得五勝利,何等爲五?耐于遠行,堪能精勤,無病,食、飲、嚼、味正而消化,依經行而得定者久住,或者亦可配合拜佛、瑜珈或行禅等,動靜相互配合禅坐才能持續長久。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論誰,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羅漢者,悉是四支,或由其隨一。四者爲何

  

  友!世間有比丘,依止修觀,于依止修觀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複次,友!有比丘,依觀修止,于依觀修止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複次,友!有比丘,止與觀一雙統修,止與觀一雙統修彼道生,彼習其道,多所作,彼習修、其道,以多所作結斷,疏遠隨眠。

  複次,友!比丘意離于法之掉舉,彼堅持。友!彼安住正內、正止、趣一境、正持時,彼之道生,彼習此道……疏遠。

  友!比丘或比丘尼,不論是誰,凡于我前,明示得阿羅漢者,悉由此等四支,或其隨一。」 (南傳增支部二 行品 263-264) (北傳雜阿含二一(大正藏、二.一四六 c))

  止觀,止爲梵語 .amatha(奢摩他),觀爲梵語 vi-pa.yanā(毗婆舍那)之譯;止息一切外境與妄念,而貫注于特定之對象(止),並生起正智能以觀此一對象(觀),稱爲止觀,止與觀相輔相成以完成解脫道,彼此有不可互離之關系,一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

  圓滿完成解脫之阿羅漢者,是依著止觀之方法多所作與勤修習,截斷煩惱與疏遠隨眠,其方法可依四種修習法或隨其中一種方法,達成截斷煩惱與疏遠隨眠,終至圓滿解脫之阿羅漢。 (一)依止修觀:于欲貪染與尋思粗重者,先由不淨觀與數

  息觀,平息身心之粗動而漸次修觀,此依止修觀法爲最爲普遍之修習法。

  (二)依觀修止:于法善觀與薄塵者,觀察五蘊、六處之集、滅、味、患、出離如實作觀,使身心沈澱止息,而漸次相應于止。

  (叁)止與觀一雙統修:止能增上觀;觀亦能增上止,止與觀交互修習增上,而達于止觀平衡之統合修習,前二之修止觀法,如果相互淳熟後亦能達此止與觀一雙統修。

  (四)意離于法之掉舉:此一方法爲禅定(止)不深厚,但意志力堅強堅固,遠離對五蘊、六入處法之掉舉,安住正持而專注一趣,此爲須深盜法中未有四禅八定之慧解脫阿羅漢所修習。

  由上四支止觀修習法,不論是誰,明示得阿羅漢者,悉是由此等四支,或其隨一,皆能成就解脫生死輪回之無生者。

  另外一個重要的數息觀──十六勝行修習法,十六特勝,又作十六勝行。爲數息觀中最爲殊勝之十六種觀法,有關其內容細目、順序、解釋,諸經論說法不同,據成實論卷十四所載,有下列十六種:

  (一)念息短,心若粗雜散亂,則呼吸短促,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識分明之呼吸。

  (二)念息長,如(一)所述,觀心微細而呼吸亦長。

  (叁)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氣息遍滿全身之觀想。

  (四)除身行,除去身體之行爲,使心安靜,並消滅粗雜之氣息。

  (五)覺喜,即心得到歡喜。

  (六)覺樂,即身體得到安樂。

  (七)覺心行,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禍。

  (八)除心行,即滅貪心,除粗雜之受。

  (九)覺心,覺知心之不沈浮。

  (十)令心喜,心沈則令之振起生喜。

  (十一)令心攝,心浮則將之攝歸于靜。

  (十二)令心解脫,舍離心之浮沈而解脫。

  (十叁)無常行,知心寂靜,一切無常。

  (十四)斷行,知無常而斷煩惱。

  (十五)離行,斷煩惱,生厭離心。

  (十六)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

  十六特勝如果給予分類,可發現與四念處之身、受、心、法是互相吻合的,見表《表 5-2》四念處與十六特勝對應表,十六特勝 (一)~(四)之念息部份歸屬身念處; (五)~(八)之覺喜樂部份歸屬受念處;(九)~(十二)之心浮沈部份歸屬心念處;(十叁)~(十六)觀離滅行部份歸屬法念

  

四念處 十 六 特 勝 (十 六 勝 行)
(一)念息短,心若粗雜散亂,則呼吸短促, 在此短促之呼吸中,集中心念,作意識 分明之呼吸。

  (二)念息長,如(一)所述,觀心微細而呼吸 亦長。

  (叁)念息遍身,知肉身是空,而作氣息遍滿 全身之觀想。

  (四)除身行,除去身體之行爲,使心安靜, 並消滅粗雜之氣息。

(五)覺喜,即心得到歡喜。

  (六)覺樂,即身體得到安樂。

  (七)覺心行,知從喜心可能引起貪心之禍。

  (八)除心行,即滅貪心,除粗雜之受。

  

(九)覺心,覺知心之不沈浮。

  (十)令心喜,心沈則令之振起生喜。

  (十一)令心攝,心浮則將之攝歸于靜。

  (十二)令心解脫,舍離心之浮沈而解脫。

(十叁)無常行,知心寂靜,一切無常。

  (十四)斷行,知無常而斷煩惱。

  (十五)離行,斷煩惱,生厭離心。

  (十六)滅行,厭離而得一切之滅。

  《表 5-2》四念處與十六特勝對應表

  四念處與十六特勝之四部份十六行相之修習是有其次第性內容,四部份之每前二行相是觀察身與心較爲浮

  動、粗雜之反應,每第叁行相則彙整前二行相之粗動性,與予調整回歸平等,每第四行相則舍離、除滅每前叁行相所生之過患,予以不執著地斷滅舍離。此四部份十六行相適合于初修禅者乃至第四禅者修習,在《清淨道論》裏有很詳細的討論,欲詳知者可參閱之。

  修習十六特勝有一重要之前提,那就是必須先熟悉四念處之詳細修習內容,以作爲修習十六特勝法之依據,如《表 5-3》四念處與十六特勝之相依關系表,身念處之四威儀乃至墓園九想觀對自我身體之執著與不正知先與予調伏除遣以利資助安那般那念之修習;受念處于叁受之了解以利覺知身心喜、樂二受之除遣;心念處于十六種心之觀察以利于收攝浮沈不安之心令心解脫;法念處配合七覺支先除遣五蓋之障礙,于五取蘊、十二處與四聖谛,因受無常法則之支配,而斷煩惱生厭離心,厭離而得一切之滅。由圖表之說明可知,欲解脫之行者應多加利用十六特勝之指導方法,不僅事半功倍且俾能圓滿完成解脫涅槃之修習。

  

  

《薄塵篇 五、四念處、七覺支 5-1-1 安那般那念》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