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間等篇 叁、四聖谛、八正道 3-2-8 正定

  3-2-8《正定》

  諸比丘!雲何爲正定耶?諸比丘!于此有比丘,離諸欲、離諸不善法,有尋有伺、由離生喜與樂,具足初靜慮而住。尋伺寂靜故內淨、爲心一趣,由無尋無伺之叁摩地生喜與樂,具足第二靜慮而住。離喜故,于舍而住,正念正知、以身集正受,如諸聖者之所宣說,有舍有念之樂住,即具足第叁靜慮而住。斷樂、斷苦故,及已滅憂與喜故,成不苦、不樂而舍念清淨,具足第四靜慮而住。諸比丘!此名之爲正定。」

  (南傳相應部五 道相應127-128)

  何等爲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爲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叁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

  何等爲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叁昧、一心,是名正定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

  (北傳雜含797(七八五))

  正定,梵語 samyak-samādhi,巴利語 sammā- samādhi。又作叁摩地、叁昧,即四靜慮或四禅定,正定可分爲二類,即: (一)有漏正定:又作有漏禅、世間禅。世間乃有漏之別名。

  與有漏心相應之定,稱爲有漏正定。凡夫修有漏之六行觀,于下地觀粗、苦、障而厭離之,于上地觀靜、妙、離而欣求之,以此六行觀,能斷除下地之煩惱,而住于四禅、四無色等定中,此即爲有漏正定。于四禅等定中,依其性質可分爲味定、淨定、無漏定等叁種,其中,味定、淨定即屬有漏正定。

  (二)無漏正定:梵語 anasrava-samapatti。意譯無漏等至。指于出世間無漏心所得之禅定。又作出世間定、出世間禅。出世間,爲無漏之別稱。

  俱舍論等謂于未至定、中間定、四根本靜慮(即四根

  本定)、下叁無色定等九地能生起無漏正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舍利弗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所謂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雲何爲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

  佛告舍利弗:「謂七正道分,爲賢聖等叁昧,爲根本,爲衆具。何等爲七?謂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舍利弗!于此七道分爲基業已,得一其心,是名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766(七五四))

  一件事情的圓滿完成是必須事前之規劃、准備、執行才能夠完成,即前事爲後果之基,無漏正定之圓滿完成亦如是。從正見……乃至……正念之七正道分,戒定慧之理事具足,念處覺分之方法具足,是正定能否正確如法圓滿完成之根本,如無七正道分衆具爲正定之基礎,所得之禅定則傾向于有漏之世間禅定,所以七正道分爲賢聖等叁昧根本、衆具。

  「諸比丘!譬如以諸力作所作之事業,皆是依于地、立于地,以如是力作所作之事業。諸比丘!如是比丘,依于戒、立于戒、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諸比丘!比丘雲何依于戒、立于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諸比丘!于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修習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修習正定。諸比丘!如是之比丘,依于戒、起于戒以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

  (南傳相應部五 道相應190-191)

  舍利弗!雲何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修習八支聖道,多修八支聖道耶?

  舍利弗!于此有比丘,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見。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思惟。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語。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業。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命。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精進。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念。依遠離、依滅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以修習正定。

  舍利弗!如是,有善知識,善伴黨、善隨從之比丘,以修習八支聖道,以多修八支聖道。

  舍利弗!依此理而知:有善知識、善伴群、善隨從者,此悉皆爲梵行。舍利弗!以我爲善知識,故有生法之衆生,以解脫生;有老法之衆生,以解脫老;有死法之衆生,以解脫死:有、愁、悲、苦、憂、惱法之衆生,以解脫愁、悲、苦、憂、惱。

  (南傳相應部五 道相應119-120)

  依遠離、依離貪、依滅盡,回向于舍之叁依一向,是叁十七道品整體修習之重要原則,但有一前提是必須依于戒、立于戒以修習四念處……乃至……八支聖道。如無此叁依一向修習之原則,就如車行于無有目標、目的地之方向行駛般,充其量是在修習世間之善法,成爲世間八支聖道,與解脫涅槃爲要之出世間八支聖道是背道而馳的。

  叁依一向有如下之說明:

  (一)依遠離:遠離分爲身遠離、心遠離,遠離染著所愛處,遠離喧囂瞶鬧處、遠離一切障道處,而不斷身體力行。遠離不善迷惑處、遠離破戒罪過處、遠離一切見思邪曲處,令心堅固于正道、正念,而不斷策勵增上一切善法使其清淨。

  (二)依離貪:貪分爲欲貪、色貪、無色貪叁種。整合欲貪可分爲四類:

  (1)顯色貪,于他人之身分及青、黃、赤、白等顯現之色起貪著。

  (2)形色貪,謂于長短、嬌媚等形相之色起貪著。

  (3)妙觸貪,謂于自己及他人身分之細軟、光滑等觸起貪著。

  (4)供奉貪,謂于他人之趨承服事、折旋俯仰等起貪著。又作承事貪。

  于此四類貪應警覺、應诃責,且于貪欲、瞋恚、惛眠、掉舉、疑等五蓋,應排除、斷滅,以調伏粗重之欲貪染著。

  色、無色貪稱爲有貪,以其愛著禅定之有故。凡人對此二界,每易生起解脫之情想,妄以此二界爲解脫之界,爲遮止此一情想,故于上二界立有貪之名,以彰顯其所緣之解脫非真解脫,非真實依止之處故應離斷。

  (叁)依滅盡:一切法門之修習,如果只伏住而不斷滅貪瞋

  癡,就猶如伏眠草般,春風吹又生,于截斷生死輪回是毫無助益的,而滅盡想可依六順明分法,即于一切諸行,當作無常觀,無常即苦想,苦即無我想,斷想、離貪想、滅想而住,順此六想而達于明,滅盡一切貪瞋癡無余盡。

  (四)回向于舍:回向,梵語 parīnāma。又作回向、轉向、施向。舍,指遠離惛沈、掉舉之躁動,住于寂靜,而不浮不沈,保持平等正直之精神作用或狀態。回向于舍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于平靜,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

  時,有一比丘,來詣世尊住處。詣已,禮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大德!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是何者之增上語耶?」

  「比丘!貪欲之調伏、瞋恚之調伏、愚癡之調伏者,

  乃涅槃界之增上語。以此說諸漏之滅盡。」 如是談已。彼比丘白世尊曰: 「大德!言不死,不死者、大德!雲何爲不死耶?

  雲何爲達不死之道耶?」 「比丘!貪欲之滅盡,瞋恚之滅盡,愚癡之滅盡者,此名之爲不死。此即八支聖道,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是。」 (南傳相應部五 道相應125-126)

  戒、定、慧叁學之增上修習,調伏了貪欲、瞋恚、愚癡叁毒,使諸漏逐漸滅盡,而達至不死之涅槃界。生與死是世間相對之語言,涅槃則無有相對理、法、事,無有主宰者,亦無掌控者,唯有依緣而起之中道如相,此爲真實之不死,而達成不死之方法即八支聖道。

  八支聖道的圓滿完成是需要了解許多助緣,而所謂之助緣于後篇章將分別詳細說明。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