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慧力》
何等爲慧力?謂四聖谛。 (北傳雜阿含 力相應678(六六六))
慧力(梵 praj.ā-bala),于五根不斷地數數修習及四聖谛之具修後,觀悟四谛,成就智能,而成就叁種智能之力: (一)聞慧(梵 .rutamayī praj.ā),即由四聖谛八正道或善
知識處聞知,能生無漏聖慧,爲聞所成慧力。 (二)思慧(梵 cintāmayī praj.ā),即由思惟所聞所見之道理而生之無漏聖慧,爲思所成慧力。 (叁)修慧(梵 bhāvanāmayī praj.ā),乃依修習而生之無漏聖慧,爲修所成慧力。
依聞慧則生思慧;依思慧則有修慧。此乃斷煩惱、證得涅槃之過程,猶如依種生芽,依芽生莖,依莖轉生枝葉花果。聞思爲修慧之助緣;修慧則爲定智,住于智慧,成就世間生滅智能,賢聖出、厭離、決定、正盡苦,此成就之慧力資助于生死之解脫,是爲應成就、應圓滿之慧力。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于善法,若變、若退、若不久住者,他人審以五種白法來呵責汝。何等爲五?言:汝不以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汝無精進;無慚;無愧;無慧入于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
若比丘于正法不變、不退、久住者,他人當以五種白法來慶慰汝。何等爲五?正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精進;慚;愧;慧入于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693(六八一))
于五根(力)之修習過程中,或因內在根性之利鈍;或因外在環境之障礙;或內外在所生之種種因素,困難障礙或是瓶頸,考驗著修行者邁向圓滿解脫之路,信心不堅定者、無慚無愧者,皆爲修習一切善法之重大障礙。
若于修習過程中,心生變易、退縮而無法持續修習者,應以五種白法來呵責自己。
1.不以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能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我爲放逸者。
2.我無有精進心,是爲放逸者。
3.我無有慚心,是爲放逸者。
4.我無有愧心,是爲放逸者。
5.無慧入于善法故,若依慧者,能離諸不善法,修諸善法,我爲愚癡者。
若于正法修習過程中,不變、不退、久住者,則以五種白法來慶慰自己。
1.正信入于善法,若依信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我是不放逸。
2.我知精進,是不放逸。
3.我知慚,是不放逸。
4.我知愧,是不放逸。
5.慧入于善法,若依慧者,離不善法,修諸善法,我爲上慧者。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嬰兒,父母生已,付其乳母,隨時摩拭,隨時沐浴,隨時乳哺,隨時消息。若乳母不謹慎者,兒或以草、以土諸不淨物,著其口中,乳母當即教令除去。能時除卻者善,兒不能自卻者,乳母當以左手持其頭,右手探其哽;嬰兒當時雖苦,乳母要當苦探其哽,爲欲令其子長夜安樂故。佛告諸比丘:若嬰兒長大有所識別,複持草土諸不淨物著口中不」?
比丘白佛:「不也,世尊!嬰兒長大,有所別知,尚不以腳觸諸不淨物,況著口中」!佛告比丘:「嬰兒小時,乳母隨時料理消息,及其長大智能成就,乳母放舍,不勤消息,以其長大不自放逸故。如是比丘!若諸聲聞始學,智能未足,如來以法隨時教授而消息之。若久學智慧深固,如來放舍,不複隨時殷勤教授,以其智能成就不放逸故。是故聲聞五種學力,如來成就十種智力,如上廣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北傳雜含697(六八五))
這個譬喻說明了,初進修五根者就像嬰孩一樣,要善知識(乳母),隨時知道教授道法(摩拭沐浴),隨時知道進展的消息(乳哺),隨時觀察,經過一段長時修習後,智慧逐漸成就,因此修習者應培養信心、耐心及毅力,所謂的一步一腳印,滴水亦可穿石,于五根修習堅固而生不放逸之五力,是可期待出離生死輪回不斷之世間,成就超越世間一切有情衆生之四果四向賢聖者,是諸欲解脫者應成就之五種學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