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
不論我們是在職場也好、是修行佛法也好,擁有一份願求利益他人的心及態度是十分重要的,不管是整個環境生態亦或是住在其中的人們均需要和平及快樂,而要如何方能達到此目的?惟有改變我們自己,並且不再有傷害他人之念,同時發展利他的願望。在世界上有著許多不同的宗教派別,這些不同的宗教派別是提供予不同願求的人們,指出一條讓個人及他人能獲得快樂及利益的道路。我最熟悉的宗教則是佛教,在佛教中,欲求利益他人是最重要的。聲聞乘及緣覺乘是強調于棄離傷害衆生及其因,大乘傳承則是著重于利他,並于未來中,爲其建立起利益之因。
利益諸有情是我主要的修持,對于其依據的叁種德行,我願給予簡短介紹:清淨愛、悲心及菩提心。清淨愛:願求一切衆生皆具樂及樂因;悲心:願求一切衆生皆離苦及苦因(如:一切不善之行爲);菩提心:願求一切衆生皆脫離苦並能幫助他們達到無上正覺即是證得佛果。
我看到有些人有時因修持悲心,在他們想到痛苦時便變得有些許悲傷,接著,他們或以衆生之苦來禅修,如此一來他們就更感到沮喪,有時甚至會因而生病;真正悲心之定義乃是願求衆生離苦及苦因,所以,如果這樣子的修持會帶來痛苦,那麼,這就不是正確的悲心修持了。
當我們在發展清淨愛時,不能僅限于一己或幾個特定之對象,應該是擴大至一切有情衆生,他們在過去中均曾是對我們有恩之母親,而爲了報答他們的恩惠,表示我們的感念,我們應要給予他們的是我們之清淨愛及悲心。或是我們也可以如此單純想著:就因爲衆生在痛苦,所以很重要的是,我們就要對他們展露慈悲心及菩提心,當我們憶起偶時之身心痛苦時,我們也必須了解一切衆生也體驗著相同痛苦,而我們用心如此去體會時,我們便能強烈地祈願:用快樂來代替這些痛苦。
一般而言,佛法中將粗顯及細微之痛苦分爲叁類:行苦、壞苦及苦苦。在基本佛法之中提及:于所有染汙現象中均具有痛苦之表征,無常之生起乃是依因緣及條件,現象之産生皆來自于因緣之具足,絕非其它之力量,當因緣皆不具足時,現象是不會産生的。佛陀曾開示:一切現象皆來自于因緣的聚集,也因此它是有著痛苦本性。例如:我們的身體是無常的,所以痛苦是無可避免地會經由此身體而來,即使我們沒生病,但組成身體的五大元素及心理狀態都還是被限製的,因此,還是有著痛苦的表征,一般人都無法看到這些層面,只有菩薩衆明了一切。而“壞苦”就是:雖然目前我們可能是快樂的,但不久的將來,它是會改變的,因爲一切現象均是無常的。苦苦:即是痛苦的真實體驗,再加上一切現象之痛苦表征。所有衆生皆體驗此叁種痛苦,我們必須牢記于心,當我們遇到困難,心不平靜之時,我們應當憶起其他衆生也受著相同的痛苦,同理,當我們努力去丟棄一切痛苦及不舒適,並尋求快樂喜悅時,我們也應當盡力去幫助一切有情衆生,同時,我們應堅持保有清明之心,聚焦于清淨愛及大悲心上。
經由修持“願求衆生快樂”之禅修,我們自心也會體受到快樂,最後我們便能真正地利益衆生。而“利他”與“自我修持”之間的直接關連性如下:我們之利他修持之路走的有多遠,利益及善果就有多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