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四不共加行 連載叁

  第二屆宗門實修法座《四不共加行》教授連載叁

  2006.12.25 《四不共加行》第3天課程 教授金剛薩埵

  昨天講解了皈依的部份,說明了座中的修持。有關座間的修持,我會簡略告訴明就仁波切,那麼晚上就由明就仁波切來爲各位解說。由于時間有限,所以座間修持的講解,是明就仁波切的責任了。

  今天要講解的部份是“金剛薩埵”和“獻曼達”。

  【金剛薩埵修持】

  講到淨除罪障,我們說有四種方式,也稱爲四種力。就是依止力、對治力、出罪力與誓不犯罪力。其中,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依止力。

  最簡單的就是依止力。爲什麼說是最簡單呢?因爲我們昨天談到皈依的利益裏面,就已談到皈依叁寶後的一切作爲,就算沒有具備善的動機,但因福田境的大悲加持,也都能成爲成佛的因。就像這樣,當我們忏悔的時候,雖然自己沒有具備很標准的動機,但是依著福田境及諸佛菩薩大悲的加持,能夠快速的洗淨自己的罪障。

  講到忏悔罪業,一般來說,很多人會想,例如以前殺了一只鳥,殺過一匹馬,想要忏悔以前的罪業,在西藏我們楚布寺的寺院裏有很多僧人,會雕刻一些六字大明咒的石頭,在上面刻上一些他們以前殺過的鳥或蟲子等,他們心裏很重視這樣的忏悔。這雖然是好的,但更需要忏悔的是什麼呢?是要忏悔違背自己的誓言與希望的罪業,這種忏悔是更重要的。爲什麼很重要呢?舉例來說,如果我們采死了一只蟲子,自己當下不會受到太大的打擊,因爲就只是采死了一只蟲子,雖然是造了業,但當下不會感覺到很深的打擊,因爲這只是一種暫時的。但是,那些誓言或大的希望會常留在我們的人生中,因此,如果我們違背自己的誓言與希望,對我們來說,會是很大的打擊,這對我們的傷害是很深的。

  所以罪業的輕重,即是取決于對我們自身傷害的輕重而言。自身傷害很重的話,罪業就很重,自身的傷害很輕的話,可以說罪業也很輕。以此生來說,此生的誓言,我們曾發過的承諾或大的願望,如果違背的話,在自己的人生中會有很大的打擊跟傷害。

  有的人會不小心做出一些事,像是殺了一只小蟲。不小心地可能把蟲踩死或捏死。在那個當下,殺的人並不會馬上有什麼傷害,或者說馬上感得業果、異熟果。的確這是一個罪過,但自己並不會馬上有妨害。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這樣不小心地殺了一只蟲,只是突發性的事情,並不是事先刻意計劃好而做的。例如平時走路都可能踩死很多蟲子,但我們不會有什麼太大的感受。但是,當我們有一個很大的希望與承諾後,卻做了一件違背這承諾的事情而造罪的話,這對我們傷害是更大的。爲什麼呢?因爲所謂希望與承諾,那是一種長久在心中的東西。因此如果違背了這個承諾,對我們的傷害會更大。比起忏悔自己誤殺一些小蟲子的罪業來說,忏悔自己違背戒律的罪業是更重要的。我們發誓要持守戒律,但如果做了違背戒律的事情,這對自己是更大的傷害。因此,所謂傷害的大與小,並不是依靠旁人或佛陀判定這個罪大還是小;我覺得是要看這件事對自心的傷害大小而定。這是一種直接的說法。所以如果對自己的傷害與影響愈大,可以知道罪業就愈大;如果于自心沒有太大的影響或傷害的話,就算是造了罪業,但也不會是太重的罪業。

  我們在忏悔的時候,要清楚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誤,這樣忏悔才會圓滿。但是,一般在忏悔的時候,不需要一個一個忏悔,重點是要忏悔我們無始以來因叁毒所造的罪業。如果要知道一個個罪業而忏悔的話,是很難的。有些人會忘記自己所做的錯誤,我小時候雖然沒有做過什麼大的錯誤,但是可能做過一些小的錯誤吧!但都忘記了。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能夠知道自己所做的錯誤,然後認識錯誤,直接忏悔。但是我們一般忏悔時,不需要一個個的忏悔,而是整體的忏悔無始以來叁毒的罪業,這很重要。

  造業、造罪的緣主要有叁種:如同國王一般的愚癡,如同大臣一般的貪心及嗔心。爲什麼我們將愚癡比喻爲國王呢?因爲愚癡遍及一切的煩惱。由于愚癡無知,顛倒的認知及不如理的信心會生起。因此愚癡就好像國王一樣遍及一切。舉例來講,就好像身體的力量是遍及整個身體一樣,同樣愚癡遍及一切煩惱。這就是爲什麼將愚癡比喻爲國王。

  接下來,談到如同大臣的貪心及嗔心,一般來說,由愚癡而産生的煩惱非常多,但是其中最主要的,平時最有權力的,我們總是在使用的,就是貪心與嗔心,因此比喻爲大臣。總括來說,沒有一個罪業不是依靠貪、嗔的煩惱而産生。因此依靠動機的差別,我們說造業的緣分爲叁種:因愚癡煩惱而造業,因貪心而造業,因嗔心而造業。因此,我們若是認知到要舍棄叁毒的一切作爲而忏悔的話,那一切罪業都能忏悔清淨。

  造業的方式有叁種:分爲身、口、意叁門而造的惡業。

  造業的形式有叁種:分爲自作、叫他作、隨喜所作。自作很容易懂,就是自己去作;叫他作,就是唆使別人去作,這比自己去做的罪業還大。爲什麼呢?因爲自己裝著好像沒作壞事,但唆使別人去作,事實上這是變成兩個人都在造罪,罪業變成兩倍,所以說罪業更大。再來是隨喜所作,例如別人造惡業的時候,如果我們心中想:“嗯!做的好,他真是了不起的男子漢,很好!”透過這樣隨喜惡行的心,我們也得到了和那個人相同的惡業。得到相同的罪業,並不是說,他一半的罪由我們來承擔,一半他自己留著,並不是這樣的,而是隨喜他人惡行的人,會得到和造罪者完全一樣的罪業,並不是只得一半,而是全部。因此,這和自己親自造罪其實是一樣的。

  (現在請翻到第十九頁)接下來是金剛薩埵的部份。這裏說:爲淨除罪障,金剛薩埵修誦有二。一者:

  自身頂處蓮月座墊上,上師金剛薩埵白端嚴,

  一面二臂右持金剛杵,左手持鈴雙足跏趺坐。

  在金剛薩埵的修持開始之前,先要修過一遍皈依發心。念誦皈依發心不一定要修一座法的時間,另外單獨修金剛薩埵時,還是要好好從頭到尾再念過一次皈依和發心。

  “自身頂處”自身是指我們現在這個凡夫的身體,就是現在這個樣子,不需要觀想成佛菩薩或本尊。爲什麼呢?因爲凡夫身有各種的罪業跟過失,這會幫助我們修金剛薩埵淨除罪障時,更容易回憶起自己過去犯了什麼罪業。所謂凡夫身,即是過患的自性,因此會讓我們更容易想起犯的罪業。總之,觀想是自己,就是曾經犯過錯、現在也時常犯錯的一個凡夫。

  自身頂處,是指有一個手肘高度之上的虛空中。在其上有代表出離輪回垢染的蓮花,它應該是白色的,有八個花瓣。蓮花的上面有一個代表世俗菩提心的月輪,是一個滿月。這個月亮的樣子,就像從地球往上看月亮的樣子,白白亮亮的。並不是科學家登入月球上面,照相下的凹凸不平、像烤焦了的面包一樣的月亮。因此是圓圓的滿月,皎潔白色的明月。

  這裏可以再更仔細的介紹月亮。第一,白色象征菩提心是一切善法的源頭。第二,圓滿代表沒有親疏之分的能夠眷顧一切衆生,所以是滿月。第叁,象征清淨自己自私自利之心火聚的熄滅,因此是清涼。第四,代表利他圓滿,因此具備光明、光亮。

  接下來,要觀想金剛薩埵身形。這裏並不需要慢慢先觀想種子字,而是刹那頓生金剛薩埵的整個身形就可以。

  金剛薩埵的金剛在梵文中叫“vajra”,包含很多意義,最主要的一個意思是“無二佛智”,這種智慧不會被四魔所摧毀,它代表非常堅固、穩定的意思。薩埵也叫菩薩或勇士,這裏的意思是,雖然薩埵已經圓滿、完全清淨最細微的所知障及煩惱障,而且證得身智無二的果位。但是爲了利益衆生,因此他化現色身的相貌顯現。在利益衆生時,他具備勇氣,從不灰心,因此被稱爲薩埵、菩薩或勇士。

  金剛薩埵的顔色是白色的,爲什麼是白色的呢?因爲極細微的智慧風氣的其中一個支分就是白色的,所以金剛薩埵觀想成白色。至于金剛薩埵的臉部表情,是慈祥、微笑、寂靜、平和的樣子,要觀想有表情是很重要的。很多時候當我們一觀想佛菩薩時,就覺得他是不會動的一尊生硬的佛像,這樣想會沒感覺。這時我們要觀想金剛薩埵是有表情的,是慈祥、微笑、寂靜、平和的,是活生生的。而且這個微笑是對著修持者在笑著。

  金剛薩埵微笑有兩個原因:第一、代表歡喜。一個人願意做淨除罪障、積聚善業的修持,這是很難得的事情。而現在我們都在努力的積聚資糧、淨除罪障,因此金剛薩埵非常的歡喜而對我們微笑。第二、是一種鼓勵。其實我們實在沒有值得讓佛菩薩歡喜、笑出來的這種功德,爲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好像是只有一個孩子的母親,這孩子卻非常頑皮,總是出問題。媽媽要管教他,剛開始用說的他不聽,之後用打的還是不聽,最後媽媽只好在那裏傻笑、微笑了。就好像這種感覺,由于我們實在有太多罪業,總是在造惡而不肯行善,這時候佛菩薩只有微笑著、慈悲的看著我們,但這種微笑是有一種鼓勵我們的意思,要我們努力向善的意思。

  可能我再多說的話,我會說菩薩是個瘋子,因爲傻笑著。因此接下來簡略的來說,金剛薩埵有兩個手臂,右手拿著五股金剛杵,左手拿著金剛鈴。金剛杵是放在心間,金剛鈴放在腿部。坐姿是雙足跏趺坐。

  (接下來到21頁)

  清晰觀想心間月輪上有“吽”字及咒幔圍繞而祈請…

  這裏觀想在金剛薩埵的心間有一個月輪,月輪上有一個吽字,吽字周圍有咒幔而圍繞,這個吽字的大小可以是一個人形的大小,也可以觀想成一個大姆指的大小,可以自己選擇,在金剛薩埵心間的月輪之上,這樣就可以。然後我們帶著無造作、真實祈請的心,從咒輪甘露績繼續流下由本尊身之右足姆指下降,甘露由金剛薩埵的右足姆指流出來,然後從我們自己的梵穴溶入到我們自身。從金剛薩埵流出甘露,並不是像流汗那個樣子,那會很奇怪。金剛薩埵是沒有血肉之身的,他是如水晶、彩虹一般透明的。

  就像這裏形容的:由自頂梵穴而進入自身,將心投入于觀想一切罪障如汙墨、如煙汁般形象流出…

  流出後,想髒的東西就流到大地裏面去,這樣就可以了。

  然後:全身充滿甘露瓊漿…

  這裏就觀想一切身上、心上的痛苦、罪業都清淨,而心充滿了莊嚴、希望、光明跟清淨。

  通常我們在清淨罪障的時候,有不同的方式,譬如透過放光清淨,或是這裏提到流出甘露而清淨,有很多種方式的。對我們來說,透過觀想甘露而來淨除罪業應該會比較容易,因爲平時我們洗澡,就是用水洗淨汙垢。如果放光清淨,會比較不容易觀想,就像現在有很多的光照著我們,但我們不會想我們就得到了清淨,反而看到更多的灰塵而已。所以這裏觀想流出甘露水流,對我們來說會比較容易觀想清淨。

  以上這些觀想清楚之後,接下來是23頁持誦咒語,持誦咒語的時候,不需要觀想。

  接下來是25頁了,這裏提到說:

  一切觀知聖者祈明鑒,無始以來吾受叁毒製,

  身語意違佛敕之叁誡,所作罪墮惡業誠忏悔,

  願于來日不爲不受報。

  “一切觀知聖者祈明鑒”,是說一切的聖者,這裏是多數詞。意思是除了以上觀想的與上師無二無別的金剛薩埵,在我們的頭頂上,同時還有一切其他傳承的聖者,以及一切佛菩薩等,我們不需要特別觀想他們都出現,我們就在心中憶念著他們即可,就好像是一個證人,看著我們一樣,但不需要特別觀想他們。“一切觀知聖者祈明鑒”,然後清淨我們無始叁毒的罪障。最後一句說:“願于來日不爲不受報”,這裏的“不爲”很重要,這是我們忏悔之後要發誓,未來不再犯同樣的罪業,如果現在忏悔了,未來又犯同樣的過錯,事實上罪業更重,爲什麼呢?我們不僅是犯了那個罪業,而且還犯了妄語的罪業的。這是我們要注意的。

  再來說:以上作忏誡已。觀想金剛薩埵雲:“汝已清淨。”現歡喜並化光沁入自身而住禅定。

  當一切忏悔完後,金剛薩埵會說:“啊!你已經清淨了!”然後現歡喜相,在這裏金剛薩埵的歡喜、微笑,應該是真的歡喜、微笑了,之前的可能還不是,現在因爲我們真的做到了,金剛薩埵就真正展露出微笑了。

  觀想金剛薩埵的修持,很重要的一個要點是,我們觀想出的金剛薩埵,其實都是我們自身的智慧而展現出的一個本尊,透過這樣的觀修而清淨自己的。並不是外在來了一尊菩薩,在我們的頭頂上,給予我們清淨。我們本具有智慧和方便,透過這個方法開展出金剛薩埵的清淨相,來幫助我們清淨罪業。這可說是特殊的一個方便法,並不是說一個佛菩薩來了,到我們頭頂上灑灑水,我們就幹淨了。如果是這樣就能清淨罪業的話,以前早就清淨了。所以這個修持的重點在于,我們用心來做觀想,盡力開展方便與智慧;而罪業的開展與否,淨罪的快慢與否,這一切都得靠自己的努力,同時也是依靠傳承的加持。

  最後說:“化光沁入自身而住禅定”,我們要觀想金剛薩埵化光溶入到自身,然後進入禅定。我們讓粗的妄念停止,無造作的安住。如此幫助我們種下大手印的習氣種子,開展智慧。

  今天主要的課程就講到這裏,接下來要跟各位講一些跟課程無關的內容。今天是聖誕節,聖誕節不僅是西方宗教的一個節日而已,現在已經廣泛普及,是一個歡喜的日子。今天我也很歡喜,爲什麼呢?因爲我們佛教裏常常提到“一切盡虛空如父如母的衆生與親人”,同樣今天我們這麼多如父如母的親人同聚一堂,很多不認識的今天也認識了,我實在很高興。因此,我感覺自己是名符其實地過了一個開心的聖誕節。

  我希望各位都能夠歡喜及高興,所以今天我准備了親筆字畫及卡片要送給大家。其中,我寫了一個春聯,希望大家帶回去,過一個快樂的新年。

  這次有好多弟子前來參加此次課程,但最主要的是外國弟子,無論是華人或西方弟子,大家依序上來領。至于藏族的法友們,如果(禮物)夠的話,當然很好;如果不夠的話,那就只能說掰掰,對不起了。

  今天准備的禮物有兩個:一個是中文的春聯;另一個是我手繪的一條魚。當我給各位的時候,是隨機給的,所以就看大家的運氣了。現在我們先作回向。

  〈待續...〉

  

《四不共加行 連載叁》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