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無量心
(一行禅師《佛之心法》)
佛陀在世在時候,那些信仰婆羅門教的人祈願死後能夠上生天堂,永遠地與宇宙梵天呆在一起。一天,一位婆羅門問佛陀:“我怎麼做才能確保死後與梵天在一起呢?”佛陀回答說:“因爲梵天是慈悲的源泉,所以要想與他在一起,你必須修習“梵住”或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慈”在梵文裏是“maitri”;在巴利文裏是“metta”。“悲”在兩種語言裏都是“karuna”。“喜”是“mudita”。“舍”在梵文裏是“upeksha”,在巴利文裏是“upekkha”。“vihara”的意思是住所或住地。四梵住是真正的慈悲的住所。這個住所要比四星級賓館棒多了。它是一座千星級賓館。四梵住被稱爲“四無量心”,是因爲如果你修習它們,它們在你的心中就會日日生長,直到遍及整個世界。你會變得更快樂,你周圍的每一個人也都會變得更快樂。
佛陀尊重人們修習他們自己的信仰的願望,所以他使用那位婆羅門自己的語言來鼓勵他。如果你喜歡行禅,就修習行禅好了。如果你喜歡坐禅,就修習坐禅好了。但是,請維護你的猶太教的、基督教的或伊斯蘭教的根。這是實踐佛陀之精神的最好辦法。如果你把自己的根斬斷了,你就不可能快樂。
如果你學習修習慈、悲、喜、舍,你就會知道怎樣去對治嗔怒、痛苦、不安全感,悲哀,憎恨、孤獨和不良的執著等習氣。
一些論師說,梵住不是佛陀最高級的教導,它們不能終止所有的痛苦和煩惱。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一次,佛陀對阿難說:“把四無量心教給年輕的比丘,他們會感到安全、強大和快樂,沒有身心的煩惱。終其一生,他們都會有足夠的資糧去修習比丘的清淨之道。”還有一次,佛陀的一群弟子去拜訪附近一個外道的寺廟,那兒的出家人問道:“我們聽說你們的老師瞿昙教給你們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我們的師父也教這個。區別是什麼呢?”佛陀的弟子不知該怎樣回答。當他們回到自己的寺院裏的時候,佛陀告訴他們:“無論是誰把四無量心和七覺支、四聖谛及八正道一起修習,他就會達到究竟的覺悟。”慈悲喜舍正是覺者的特性。它們是我們每個人和每件事物內心真愛的四個方面。
真愛的第一個方面是慈,即給予衆生喜悅和快樂的願望和能力。爲了培養這種能力,我們必須練習深入地觀察和傾聽,這樣我們就會知道,爲了使別人快樂,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如果你所愛的人他不需要的東西,那就不是慈。你必須看清她真正的情形,或者明白你給她的東西可能會給她帶來不愉快。
在東南亞,很多人特別喜歡一種叫做榴蓮的大個兒的帶刺的水果。你甚至可以說他們對它上瘾了。它的氣味特別沖鼻,有些人吃完這種水果以後,還要把它的皮放在床底下,好繼續聞它的氣味。對我來說,榴蓮的氣味簡直可怕。一天,當我在我越南的寺廟裏誦經的時候,供桌上有一只供佛的榴蓮。我正在試圖誦《法華經》,用一只木魚和一只碗狀的磬作伴奏,但是我根本無法集中精神。最後,我拿著磬走向供桌,把它反扣下去,“監禁”了那只榴蓮,這樣我就能誦經了。誦完之後,我向佛打了一個問訊,把那只榴蓮解放了。如果你對我說:“師父,我非常熱愛您,我希望您能吃些榴蓮,”我會很痛苦的。你愛我,你想使我快樂,可是你卻強迫我吃榴蓮。這是一個光有慈悲而缺乏智慧的例子。你的意圖是好的,可是你卻沒有正確的智慧。
沒有智慧,你的慈悲就不是真正的慈悲。爲了看到和理解你所愛的人的需要、渴望和痛苦,你必須深入地觀察。我們大家都需要慈悲。慈悲能帶給我們喜悅和安樂。它就像空氣一樣自然。我們被空氣所“慈悲”;爲了過得快樂和健康,我們需要新鮮空氣。我們被樹木所“慈悲”;爲了活得健康,我們需要樹木。爲了得到慈悲,我們自己也必須慈悲。它的意思是說我們必須有智慧。爲了我們的慈悲得以延續,我們必須采取適當的行動,或者是無爲,來保護大氣、樹木和我們所愛的人。
“Maitri”可以被譯爲“love”或“loving kindness”。一些佛教老師喜歡用“loving kindness”,因爲他們覺得“love”這個詞太危險了。但是我喜歡“love”。字詞有時候會生病,我們必須治療它們。我們一直用“love”這個詞來表示愛好與欲求,就像在“I love Hamburgers”(我愛漢堡包)中的用法一樣。我們必須更小心地使用語言。“love”是一個美麗的字眼;我們必須恢複它的本意。“maitri”這個詞的詞根來源于“maitra”這個詞,它的意思是朋友。在佛教裏,慈悲最原始的意思就是友誼。
我們心裏都有慈悲的種子。我們可以開發這個美妙的力量之源,培養不期待任何回報的無緣慈。當我們深深地理解了某人的時候,即使他(她)曾經傷害過我們,我們也無法拒絕對他(她)的慈悲。釋迦牟尼佛宣告說,下一劫的佛將被命名爲“彌勒佛”——慈氏佛。
真愛的第二個方面是悲,即轉化煩惱和減輕痛苦的願望和能力。“悲”通常被譯爲“compassion”,但是這是不太准確的。“compassion”是由“com”(一起,共同)和“passion”(痛苦)構成的。但是我們沒有必要爲了解除另一個人的痛苦,自己也痛苦。舉例說,醫生可以解除病人的痛苦,卻不需要在自己身上體驗同樣的疾病。如果我們太痛苦了,我們可能會被壓垮,無法幫助別人。在我們找到一個更好的詞之前,讓我們仍用“compassion”來翻譯“karuna”。
爲了發展我們自心裏的悲,我們要修習正念地呼吸、深深地傾聽和深入地觀察。《法華經》把觀世音菩薩描述成這樣一位菩薩,他修習“慈眼視衆生,谛聽世間苦”(與漢譯文本有異——譯者注)。悲包含著深深的關注。你知道對方在痛苦,所以你坐在她跟前。爲了能夠體會她的痛苦,你看著她,深深地傾聽她的講話。你們處于深刻的交流之中,僅僅這一點,就已經給她帶來了某些寬慰。
一句慈悲的話,一個慈悲的行爲,或者一個慈悲的心念,都能夠減輕對方的痛苦,給他帶來喜悅。一句話能夠給予安慰和信心,摧破疑障,幫助某人避免一個誤會,協調一個矛盾,或者打開解脫之門。一個行爲可以拯救一個人的生命,或者幫助他把握一次難得的機會。一個心念能夠做同樣的事情,因爲心念總是導致言語和行動。借助于我們心中的慈悲,每一個念頭,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行爲都能夠創造一個奇迹。
當我做沙彌的時候,我不能理解,如果這個世界充滿了痛苦,佛陀爲什麼還會有這麼美的笑容。爲什麼他沒有受到所有這些痛苦的幹擾?後來我發現,佛陀擁有足夠的智、安祥和力量;這就是痛苦不能淹沒他的原因。他能夠對痛苦微笑,因爲他知道怎樣去照看它,並轉化它。我們既要覺知痛苦,但是同時,又要保持清醒、安祥和力量,這樣,我們才能夠幫忙改變局勢。如果有悲,淚海就無法淹沒我們。這就是佛陀能夠保持微笑的原因。
真愛的第叁個要素是喜。真愛總是能夠給我們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悅。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給我們雙方帶來喜悅,那麼它就不是真愛。
論師們解釋說,樂與身心都不關系,而喜主要是與心有關系。下面這個例子常常被提到:某人在沙漠中旅行,看見一條清冽的河流,他體驗到喜。而在喝水的時候,他體驗到了快樂。“現法樂住”的意思是“愉快地安住于當下。”我們不向未來沖刺;我們知道一切都在此地,在當下。很多小事可以給我們帶來巨大的喜悅,比如覺悟到我們的眼睛很好。我們只需睜開眼睛,就能看見蔚藍的天空,紫色的花朵,孩童,樹木以及那麼多其他的種種形色。安住于正念,我們就能夠感受到這些奇妙清新的事物,我們的喜心就會自然地升起。喜包含著樂,樂也包含著喜。一些論師們說,喜的意思是“共鳴的喜”或“利他的喜”,是當別人快樂的時候我們也感到快樂的那種快樂。但是這種說法太狹隘了。它還在區分人我。對喜的一種更深刻的定義是一種充滿了安祥和滿足的喜悅。當我們看到別人快樂的時候,我們感到欣喜,但是,我們對于自己的安樂也同樣感到欣喜。當我們對自身不感到喜悅的時候,我們又怎麼能對別人感到喜悅呢?喜是爲每一個人的。
真愛的第四個要素是“舍”,它的意思是平靜,不執著,無分別,平等心和放下。“upa”的意思是“在……之上”,“iksh”的意思是“看”。你爬山是爲了能夠察看整個形勢,不被一邊和另一邊所局限。如果你的愛裏有執著、分別、傲慢或依賴,那麼,它就不是真正的愛。不理解佛教的人有時候會認爲舍意味著麻木,但是真正的舍既不是冷酷,也不是冷漠。如果你有好幾個孩子,我想你會愛他們每一個人的,因爲他們都是你的孩子。舍並不意味著你不愛你的孩子。你是在用這樣一種方式去愛你的孩子,即他們所有的人都能夠平等地得到你的愛。
舍有一個標志,叫做平等性智,即平等地看待每一個人,不分別人我。在一個矛盾中,即使我們被深深地卷進去了,我們也要保持公正,能夠慈悲地對待雙方,並且理解他們。我們擺脫了所有的分別和偏見,清除了人我之間的一切界限。只要我們把自己看成是“能愛”、而把對方看成是“所愛”,只要我們認爲自己比別人更有價值,或者把自己看得與衆不同,我們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舍。如果我們想理解和真正地愛對方,我們就必須“把自己放在對方的皮裏”(意即設身處地),與他成爲一體。當這種情形發生的時候,既沒有“人”也沒有“我”。
沒有舍,你的愛就有可能變成一種占有性的貪欲。一陣夏季的微風可能是令人舒爽的;但是,如果我們試圖把它裝到揣著瓶子裏面,好使自己能夠完全地擁有它,這陣微風就會死掉。我們的愛人也是如此。他就像一朵雲、一陣微風、一朵花。如果你把它囚禁在罐頭瓶子裏面,他就會死去。然而很多人正是這樣做的。他們剝奪了他們所愛的人的自由,直到他不再是他自己。他們活著是爲他滿足他們自己,他們利用他們所愛的人來幫助他們實現這一目的。這不是愛;這是毀滅。你說你愛他,但是,如果你不理解他的渴望,他的需要,他的困難,那麼,他就是處在一所名之爲“愛”的監獄裏。真愛允許你維護你的自由和你的愛人的自由。這就是舍。
爲了使慈成爲真正的慈,它必須包括悲、喜和舍。爲了使悲成爲真正的悲,它必須包括慈、喜和舍。真正的喜必須包括慈、悲和舍。而真正的舍裏面必須有慈、悲和喜。這是四無量心的互即互入的本性。當佛陀告訴那位婆羅門修習四無量心的時候,他是在向我們所有的人做非常重要的開示。但是,爲了使我們能夠把真愛的這四個方面帶入我們的生活和我們所愛的人的生活中去,我們必須深入地觀察並修習它們。在很多經典中,佛陀說,如果你把四無量心連同四聖谛和八正道一同修習,你將永遠不會沈淪到苦海中去。
《佛之心法 四無量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