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照的奇迹 序
一行禅師著 周和君譯
推薦序:讓覺知的陽光遍照
陳琴富
我們每天總是過得如此忙碌,從早到晚沒有一刻停息,直到夜深了躺在床上,才舒緩一口氣:我們一生也是忙得如此無厘頭,從年少忙到年老,直到躺下了,才驚覺這一生過得如此匆忙而不值。
這樣的日子,感覺上是活著,實際上卻是作夢,爲什麼呢
想想昨夜的夢和昨日的工作,夢好像是假,但夢境中被壞人追殺得滿頭大汗,嚇醒後心髒仍噗噗地急跳個不停,這是假的嗎
昨天的日子雖然過得很充實,和朋友喝了一盞下午茶,如今想來卻是如夢如幻了不可得,這是真的嗎
莊周夢蝶,不知蝶是莊周抑莊周是蝶。夢和現實要怎麼分辨呢
如果沒有帶著覺性過日子,生活就是白日夢,如果帶著覺性作夢,夢也是真。你是一個清醒的人還是夢中人,其差別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時時保有覺性。
禅修的要領就是培養念念分明,在每一個當下提起覺性。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當學僧時,經常自言自語:「主人公,你在嗎
在,在!」不知者以爲他瘋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種深刻的禅修功夫,用意在喚醒自己的覺性,片刻都不離開當下。
誠如一行禅師所說,思緒、情感如水流,靜坐時想要沒有妄念,就像是抽刀斷水一般徒然,我們既無法阻止念頭奔流,比較好的方法是隨順它。其要領就是保持覺知,覺察內心生起的念頭和情緒,看著它生住壞滅,不起憎愛、不起執著。
禅宗五祖付法的著名公案,神秀做了一偈:「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五祖弘忍的評語是:只要照這個境界老實修行,可以不墮入叁惡道。惠能做的一偈則是:「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在神秀的漸修法門中,總是要慢慢地把貪瞋等習氣拂拭, 擦得雪亮之後,還原清淨本性。在惠能的頓修法門中,自性本自清淨,毋須拂拭,如陽光普照一般,烏雲自烏雲,它蒙不上陽光。覺性就是自性的陽光,只要讓覺性遍照,我們就是覺者、就是佛。
一行禅師曾于一九九五年來臺弘法,他教導大衆觀呼吸、 四念處,如何將呼吸和念處結合,在每個當下清楚明白。用了這個方法之後,覺性慢慢增長,自然能領會禅修法要,再進一層則能體解祖師西來意旨。
在《觀照的奇迹》一書中,一行禅師引用當代物理學的理論和《華嚴經》相即相依的道理,闡釋無我義和慈悲義。經過長期禅修的行者,覺性逐漸增強之後,自然能體會佛陀所揭示的空性義理,了解「人無我」和」法無我」的精義,對于諸法不起執著,而能自在過生活。
當前臺灣社會對立氣氛嚴重,我們經常會不自覺地被卷入紛爭的情緒中,感到憤怒、沮喪。一行禅師很透徹地分析,只有透過禅修,我們才能了解紛爭的雙方都是因爲我執,也並看自我的憤怒情緒也是源于我執,只有以超越的慈悲心才能化解怒氣,才能清楚看到敵人對你的修行所帶來的利益,並進而協助對方,使這個社會更臻和諧。
要學會照顧自己的憤怒情緒,就必須禅修,透過深觀憤怒的情緒,了解貪瞋無明習氣的本質和根源。在克服了自我的習氣後,我們也會了知世間所有生命互相依存的本質,就好像粒子一樣,沒有一法具有獨立的自性,對于一切有情無情衆生自然生起大悲心。
印度聖哲寂天菩薩說過,我們總是期盼這個社會美好,每個人都快樂過活,就像是在地球上鋪上一層羊皮一般,讓衆生都能自在地行走于上。但是我們一時之間找不到那麼多的羊,也沒有能力一塊一塊地把地球鋪滿羊皮,唯一能做的,就是爲自己做一雙羊皮鞋,穿在自己的腳上。
在當前臺灣社會宗教亂象叢生的時刻,一行禅師也警示我們,要找到一位開悟的老師並非易事,這種人極爲罕見,大多數人只能碰到一知半解的人,如果你無法跟隨證悟的老師學習,最好的辦法就是仰賴你內心的那位老師。就讓覺知的陽光遍照,只有當我們的覺性圓滿,我們才有能力去照顧別人。時時帶著覺性念念分明地過簡樸生活,你便擁有一切,你就是一切!
(作者現任《中時晚報》執行副總編輯)
推薦序:人間步步安樂行
單德興
研究室的鐵櫃上,用磁鐵吸貼著一行禅師的箴言,旁邊則是德蕾莎修女廣爲流傳的「不管怎樣,總是要……」的信條。①一行禅師的兩段箴言印在米黃色的厚紙上,是奉行他教法的華裔美國女作家湯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得知我也是佛教徒之後,于一九九六年叁月來信中附贈的。箴言的標題:是「Mindfulness Must Be Engaged」(「正念必須入世」),大意如下:越戰期間,許多村落遭到轟炸,一行禅師和同夥認真尋思是該繼續待在寺院裏修行,還是離開禅堂去幫助在炮火下飽受苦難的芸芸衆生,在深思熱慮後,他們決定兩者兼顧——以正念分明的方式來濟世助人,是爲「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除了盡己之力救濟衆生之外,他們更堅持定期共修,深知若非以堅實的修行爲基礎,無法産生足夠的定力、慈悲與智慧來自我提升,進而面對、濟度在戰火下煎熬的衆生。雖然其間頻遭障礙、挫折,甚至有人因而犧牲生命,但一行禅師和同夥依然不改其志,他們的見識和行履可謂兼具南傳佛教的四念處與北傳佛教的菩薩心行之長。對于在戰地火海中掙紮求生的人,「叁界火宅」之說不是譬喻,而是日常生活的真實寫照。《八大人覺經》所說的「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在飽受戰火摧殘蹂躏、朝不保夕的人心中,更有著深切的感受與體認。一行禅師也因爲提倡正念,積極入世,濟度衆生,在火海中遍植紅蓮,而贏得世人景仰。
初次看到一行禅師的作品,是在一九八O年代末期美國南加州的書店裏,第一印象是作者名字的拼法好奇怪(Thich Nhat Hanh,即「釋一行」),不知如何念起。原先只是信手翻閱,隨即就被深深吸引,不只因爲作者的傳奇生平、卓絕志業,以及他與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Martin Luther King,Jr.)的關系,也因爲作品本身的特色:文字清新曉暢,蘊含詩意;以平易近人、就近取譬、深入淺出的方式,引介佛法,尤其是南傳佛教的法門以及華嚴要義:以開闊的胸襟,面對西方人和不同宗教、靈修傳統的信徒:以入世的精神,堅持和平的理念,致力于實踐。正如本書開宗明義指出,「自從開天辟地以,禅修者就明白,他們必須親身體會,並使用自己那個時代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悟見。……修行者了解該如何在修道的迷霧森林中披荊斬棘,辟出一條不斷前往的道路,更肩負必須讓這智慧的火把永遠燦爛閃耀的使命。」初識法師著作十余年來,筆者趁出國之便觀察英美兩國的書店,發現西方人對佛教的興趣甚爲濃厚,在所擺出的佛教書籍中,法師的著作數量僅次于DL喇嘛,由此可見他在英文讀者心目中的地位,而作家湯亭亭正是法師在歐美世界的許多知名信衆之一。
一行禅師一九二六年出生于越南中部的廣治省,俗姓阮,十六歲于歸原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爲越南臨濟法脈第四十二代傳人。早歲即視野宏大,見解不凡,當學僧時曾要求在傳統佛教訓練之外增設外國語言、文學、哲學等課程,未果。一九六二年前往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鑽研比較宗教,次年赴哥倫比亞大學講授比較宗教,惟當時越戰方殷,法師不忍國人受苦,毅然返鄉從事和平運動。一九六四年,與一群越南的大學師生創設「青年社會服務學校」(the School of Youth for Social Services),這個被美國報界譽爲「小和平軍」(the little Peace Corps)的草根組織,號召了上萬名和平志工,到鄉間去成立學校、健診中心,重建遭到轟炸的村落……他成立錦囊出版社(La Boie Press),出版有關和平的著作,創辦萬行佛教大學(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效法菩薩以六度萬行濟世,呼籲交戰雙方和解,雖然不爲敵對雙方所諒解,但對越南年輕僧人和一般大衆卻發揮了重大的啓發作用。一九六六年,從事和平運動的一行禅師走訪「很多戰爭根源」所來之處的美國,以期正本清源、釜底抽薪,卻因爲其和平呼籲不容于當權者,而遭到南越政權放逐。②一九六七年,美國黑人民權領袖金恩提名他爲諾貝爾和平獎候選人,聲稱「我不知道還有誰比這位來自越南的溫和僧侶更有資格獲得諾貝爾和平獎」。③後來金恩公開反對越戰,法師發揮了決定性的影響(詳見下文)。一九六九年,法師率領越南僧侶和平代表團(Viet—namese Buddhist Peace Delegation)參與巴黎和談,並在法國創辦統一佛教會(Unified Buddhist Church),直到一九七叁年巴黎和談協定簽署。越南赤化後,共黨政權依然不許他回國,于是法師旅居法國,長期從事難民救援,並于法國、美國與德國成立多所正念禅修中心及寺院。一九八二年,法師在法國南部建立梅村禅修中心(Village Des Pruniers [Plum Village]),後來也在美國維蒙特州和加州設立道場,廣納僧俗四衆,主持禅修(包括特別針對美國越戰退伍軍人、心理治療師、環保運動者、工商界人士、藝術家、青少年舉行的禅七),並赴世界各地弘法,由于教法平易、切實可用,吸引不同文化、宗教、社會背景的人士,所到之處普受歡迎。
法師通曉越、英、法及中文,除了佛學論述之外,並著有詩集、小說、戲劇、傳記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風行于世,中譯本也有《步步安樂行》(1995[原名Peace Is Everv Step,1991])、《月竹》(1995[原名The…
《觀照的奇迹 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