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观照的奇迹 序

  观照的奇迹 序

  一行禅师著 周和君译

  推荐序:让觉知的阳光遍照

  

  陈琴富

  我们每天总是过得如此忙碌,从早到晚没有一刻停息,直到夜深了躺在床上,才舒缓一口气:我们一生也是忙得如此无厘头,从年少忙到年老,直到躺下了,才惊觉这一生过得如此匆忙而不值。

  这样的日子,感觉上是活著,实际上却是作梦,为什么呢

  想想昨夜的梦和昨日的工作,梦好像是假,但梦境中被坏人追杀得满头大汗,吓醒后心脏仍噗噗地急跳个不停,这是假的吗

  昨天的日子虽然过得很充实,和朋友喝了一盏下午茶,如今想来却是如梦如幻了不可得,这是真的吗

  庄周梦蝶,不知蝶是庄周抑庄周是蝶。梦和现实要怎么分辨呢

  如果没有带著觉性过日子,生活就是白日梦,如果带著觉性作梦,梦也是真。你是一个清醒的人还是梦中人,其差别就在于日常生活中是否时时保有觉性。

  禅修的要领就是培养念念分明,在每一个当下提起觉性。唐朝大珠慧海和尚在当学僧时,经常自言自语:「主人公,你在吗

  在,在!」不知者以为他疯癫,知者了解那是一种深刻的禅修功夫,用意在唤醒自己的觉性,片刻都不离开当下。

  诚如一行禅师所说,思绪、情感如水流,静坐时想要没有妄念,就像是抽刀断水一般徒然,我们既无法阻止念头奔流,比较好的方法是随顺它。其要领就是保持觉知,觉察内心生起的念头和情绪,看著它生住坏灭,不起憎爱、不起执著。

  禅宗五祖付法的著名公案,神秀做了一偈:「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五祖弘忍的评语是:只要照这个境界老实修行,可以不堕入三恶道。惠能做的一偈则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在神秀的渐修法门中,总是要慢慢地把贪瞋等习气拂拭, 擦得雪亮之后,还原清净本性。在惠能的顿修法门中,自性本自清净,毋须拂拭,如阳光普照一般,乌云自乌云,它蒙不上阳光。觉性就是自性的阳光,只要让觉性遍照,我们就是觉者、就是佛。

  一行禅师曾于一九九五年来台弘法,他教导大众观呼吸、 四念处,如何将呼吸和念处结合,在每个当下清楚明白。用了这个方法之后,觉性慢慢增长,自然能领会禅修法要,再进一层则能体解祖师西来意旨。

  在《观照的奇迹》一书中,一行禅师引用当代物理学的理论和《华严经》相即相依的道理,阐释无我义和慈悲义。经过长期禅修的行者,觉性逐渐增强之后,自然能体会佛陀所揭示的空性义理,了解「人无我」和」法无我」的精义,对于诸法不起执著,而能自在过生活。

  当前台湾社会对立气氛严重,我们经常会不自觉地被卷入纷争的情绪中,感到愤怒、沮丧。一行禅师很透彻地分析,只有透过禅修,我们才能了解纷争的双方都是因为我执,也并看自我的愤怒情绪也是源于我执,只有以超越的慈悲心才能化解怒气,才能清楚看到敌人对你的修行所带来的利益,并进而协助对方,使这个社会更臻和谐。

  要学会照顾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必须禅修,透过深观愤怒的情绪,了解贪瞋无明习气的本质和根源。在克服了自我的习气后,我们也会了知世间所有生命互相依存的本质,就好像粒子一样,没有一法具有独立的自性,对于一切有情无情众生自然生起大悲心。

  印度圣哲寂天菩萨说过,我们总是期盼这个社会美好,每个人都快乐过活,就像是在地球上铺上一层羊皮一般,让众生都能自在地行走于上。但是我们一时之间找不到那么多的羊,也没有能力一块一块地把地球铺满羊皮,唯一能做的,就是为自己做一双羊皮鞋,穿在自己的脚上。

  在当前台湾社会宗教乱象丛生的时刻,一行禅师也警示我们,要找到一位开悟的老师并非易事,这种人极为罕见,大多数人只能碰到一知半解的人,如果你无法跟随证悟的老师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仰赖你内心的那位老师。就让觉知的阳光遍照,只有当我们的觉性圆满,我们才有能力去照顾别人。时时带著觉性念念分明地过简朴生活,你便拥有一切,你就是一切!

  (作者现任《中时晚报》执行副总编辑)

  

  推荐序:人间步步安乐行

  

  单德兴

  研究室的铁柜上,用磁铁吸贴著一行禅师的箴言,旁边则是德蕾莎修女广为流传的「不管怎样,总是要……」的信条。①一行禅师的两段箴言印在米黄色的厚纸上,是奉行他教法的华裔美国女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得知我也是佛教徒之后,于一九九六年三月来信中附赠的。箴言的标题:是「Mindfulness Must Be Engaged」(「正念必须入世」),大意如下:越战期间,许多村落遭到轰炸,一行禅师和同夥认真寻思是该继续待在寺院里修行,还是离开禅堂去帮助在炮火下饱受苦难的芸芸众生,在深思热虑后,他们决定两者兼顾——以正念分明的方式来济世助人,是为「入世佛教」(Engaged Buddhism)。除了尽己之力救济众生之外,他们更坚持定期共修,深知若非以坚实的修行为基础,无法产生足够的定力、慈悲与智慧来自我提升,进而面对、济度在战火下煎熬的众生。虽然其间频遭障碍、挫折,甚至有人因而牺牲生命,但一行禅师和同夥依然不改其志,他们的见识和行履可谓兼具南传佛教的四念处与北传佛教的菩萨心行之长。对于在战地火海中挣扎求生的人,「三界火宅」之说不是譬喻,而是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八大人觉经》所说的「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在饱受战火摧残蹂躏、朝不保夕的人心中,更有著深切的感受与体认。一行禅师也因为提倡正念,积极入世,济度众生,在火海中遍植红莲,而赢得世人景仰。

  初次看到一行禅师的作品,是在一九八O年代末期美国南加州的书店里,第一印象是作者名字的拼法好奇怪(Thich Nhat Hanh,即「释一行」),不知如何念起。原先只是信手翻阅,随即就被深深吸引,不只因为作者的传奇生平、卓绝志业,以及他与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金恩(Martin Luther King,Jr.)的关系,也因为作品本身的特色:文字清新晓畅,蕴含诗意;以平易近人、就近取譬、深入浅出的方式,引介佛法,尤其是南传佛教的法门以及华严要义:以开阔的胸襟,面对西方人和不同宗教、灵修传统的信徒:以入世的精神,坚持和平的理念,致力于实践。正如本书开宗明义指出,「自从开天辟地以,禅修者就明白,他们必须亲身体会,并使用自己那个时代的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悟见。……修行者了解该如何在修道的迷雾森林中披荆斩棘,辟出一条不断前往的道路,更肩负必须让这智慧的火把永远灿烂闪耀的使命。」初识法师著作十余年来,笔者趁出国之便观察英美两国的书店,发现西方人对佛教的兴趣甚为浓厚,在所摆出的佛教书籍中,法师的著作数量仅次于DL喇嘛,由此可见他在英文读者心目中的地位,而作家汤亭亭正是法师在欧美世界的许多知名信众之一。

  一行禅师一九二六年出生于越南中部的广治省,俗姓阮,十六岁于归原寺出家,一九四九年受具足戒,为越南临济法脉第四十二代传人。早岁即视野宏大,见解不凡,当学僧时曾要求在传统佛教训练之外增设外国语言、文学、哲学等课程,未果。一九六二年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钻研比较宗教,次年赴哥伦比亚大学讲授比较宗教,惟当时越战方殷,法师不忍国人受苦,毅然返乡从事和平运动。一九六四年,与一群越南的大学师生创设「青年社会服务学校」(the School of Youth for Social Services),这个被美国报界誉为「小和平军」(the little Peace Corps)的草根组织,号召了上万名和平志工,到乡间去成立学校、健诊中心,重建遭到轰炸的村落……他成立锦囊出版社(La Boie Press),出版有关和平的著作,创办万行佛教大学(Van Hanh Buddhist University),效法菩萨以六度万行济世,呼吁交战双方和解,虽然不为敌对双方所谅解,但对越南年轻僧人和一般大众却发挥了重大的启发作用。一九六六年,从事和平运动的一行禅师走访「很多战争根源」所来之处的美国,以期正本清源、釜底抽薪,却因为其和平呼吁不容于当权者,而遭到南越政权放逐。②一九六七年,美国黑人民权领袖金恩提名他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声称「我不知道还有谁比这位来自越南的温和僧侣更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③后来金恩公开反对越战,法师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详见下文)。一九六九年,法师率领越南僧侣和平代表团(Viet—namese Buddhist Peace Delegation)参与巴黎和谈,并在法国创办统一佛教会(Unified Buddhist Church),直到一九七三年巴黎和谈协定签署。越南赤化后,共党政权依然不许他回国,于是法师旅居法国,长期从事难民救援,并于法国、美国与德国成立多所正念禅修中心及寺院。一九八二年,法师在法国南部建立梅村禅修中心(Village Des Pruniers [Plum Village]),后来也在美国维蒙特州和加州设立道场,广纳僧俗四众,主持禅修(包括特别针对美国越战退伍军人、心理治疗师、环保运动者、工商界人士、艺术家、青少年举行的禅七),并赴世界各地弘法,由于教法平易、切实可用,吸引不同文化、宗教、社会背景的人士,所到之处普受欢迎。

  法师通晓越、英、法及中文,除了佛学论述之外,并著有诗集、小说、戏剧、传记等,迄今已有上百本著作风行于世,中译本也有《步步安乐行》(1995[原名Peace Is Everv Step,1991])、《月竹》(1995[原名The…

《观照的奇迹 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