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得自己去看见
别将自身的命运交托他人之手
某夜,我到山丘上散步后返回隐修的小屋,发现小屋的门窗都被风吹得洞开。我出门时并未将门窗锁紧,所以冷风灌进屋子,吹开窗户,把书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屋都是。我马上关好门窗,把灯点亮,拾起散乱一地的纸页,整齐地排放在书桌上。然后我在壁炉间生起火,很快整个房间又充满温暖。
有时置身人群中,会感到疲倦、冷漠和寂寞。我们或许会希望能静静地独处,让自己再次感到温暖,就像我在小屋中,坐在炉火边,不受外头湿冷寒风的侵扰。
我们的感官犹如与外界接触的窗户,有时强风灌入,扰乱内心的世界。许多人往往长期让感官的窗户洞开,任由外在五光十色的现象侵犯渗透,将悲伤、困惑的自我暴露在这些刺激之中,让我们觉得非常寒冷、寂寞和害怕。
你曾有观看某个可怕的电视节目却不想转台的经验吗
那些刺耳噪音、枪弹爆炸声都令人感到心烦意乱,但这时你却不愿起身关掉电视。我们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折磨自己
你难道不想关上自己的感官之窗
你害怕孤独吗
那种在你独处时内心所涌现的空虚和寂寞。
我们对这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正形塑了我们的存在。我们如果是愤怒的,我们就呈显出愤怒;我们如果充满爱心,我们就是爱:如果凝视著白雪皑皑的山峰,我们就是那座山:观赏劣质的电视节目,我们就是那个电视节目;在做梦时,我们即是梦。
即使没挥舞魔杖,我们仍能随心所欲成为任何事物。所以,我们为何要让自己的感官毫无选择地接受那些恶劣的电影和电视节目,它们出自一心只想赚大钱的煽情制作人之手,只会刺激我们血脉贲张、心脏狂跳,看完后使我们全身疲惫。是谁容许这类劣质电影和电视节目大行其道
尤其是为迎合非常年轻的观众。
是我们!我们要求的标准实在过低,太轻易就接受电视频道所提供的任何节目,我们太寂寞、懒惰或厌烦,不愿去创造自己的生活。我们打开电视后就看个不停,容许他人牵著我们的鼻子走,形塑我们的心智,并且毁灭我们。
以这样的方式丧失生命主权,是将自己的命运交托于他人之手,而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可能不会对你负任何责任。因此,我们必须察觉哪些节目会损害我们的神经系统和精神心灵,而哪些节目和影片对我们有益。
让你的窗户开著,随时迎接生命中的奇迹
我谈的不只是电影和电视节目。环顾周遭,有多少由同伴和自己所设下的诱惑
每天我们有多少次因为它们而感到迷失与心神散乱
我们必须非常谨慎保护自己的命运和内心的平静。这并不表示要关闭所有的窗,因为在我们称为「外面的」世界里,有许多神奇的事物。让你的窗户开著,随时迎接这些生命中的奇迹。让自己带著觉知的亮光注视周遭所有的事物。
不论是坐在一条清澈的潺潺溪流边,聆听美妙的乐音,或是观赏一部电影佳作,请别将自己全然交托给溪流、音乐或影片。继续觉察自我和自己的呼吸。只要觉知的太阳在我们内心闪耀,就能够避免大部分的危险——溪流将更纯净,水声愈加和谐,而影片也能完全彰显艺术家的灵魂。
初学禅修者或许会想离开城市的喧嚣,避到静谧的乡间,好使心灵不受到干扰。他可以在那儿与宁静的森林合而为一,重新发现自己、重整自己,而不会被「外面的世界」牵著鼻子走。清新又静默的森林有助于保持正念。
当觉知的根基稳固,能够毫无迟疑地保持觉知,这时你或许会想回到城市里,而且内心也比较不受干扰。但在达到这样的程度前,必须非常小心,要时时刻刻滋养你的觉知,选择最能够帮助你的环境和支持。
学习让感官之窗收放自如
如果你是专业评论家,就会带著审视的眼光来阅读一本书或看一部电影。在阅读或观赏时,你了解身为评论家的责任,不会让自己沦为这本书或电影的「受害者」。你依然能掌握自己。当你安住于觉知中,也保持能自我节制的状态。虽然你接触外在世界的窗户是开放的,但却不会受其摆布。如果我们需要保护自己的觉受,那是因为你还没强壮到足以完全面对世界,犹如感冒或著凉的人因为体质太单薄,不能够冲冷水澡。
我记得某日在锦囊出版社,那是我们几个人在越南成立的小出版社,有人请我谈谈艺术和文学。我说,它们必须兼具揭露与疗愈功能。揭露代表呈现人们与社会的真实情况:疗愈则是指出治愈的方法。
佛陀常被称为大医王,因为他视不同的人和情况而随机教化。悉达多太子①当年曾在森林里隐修,在一条溪边静坐许多年后,才又回到红尘世间。如今我们生活在喧嚣又充满污染的社会,放眼尽是不公义之事,伹我们可以在公园或河边休憩片刻。
当代的音乐、文学和娱乐对疗愈没什么帮助,其中有许多作品反而混杂著众人皆能感受到的苦痛、绝望和厌倦。我们必须找出保护自己的方法,学习在适切的时机让感官之窗收放自如。这是禅修初学者的第一步。
我发现自己需要适合的环境和对象,以及能增进快乐、平静和健康的东西。它们在哪里
它们仍旧在「外面的世界」。森林中的一条溪涧、孩子的眼睛、一位好友、一本很棒的书、一场音乐会、健康美味的一餐,我知道这些东西俯拾可得,但缺乏觉知,就无法完全享用和欣赏它们。
整个社会可以因一个人平静的存在而改变
当我们坐在小溪边,耳听哗哗如笑语的水声,观赏飞溅的晶莹水花,眼见水中闪烁的小鹅卵石和溪旁鲜绿的植物,这时内心可能感到无比欣悦。因为我们与溪流的清新、纯净和澄澈是一体的。
但转眼间,我们可能就觉得厌烦了。我们的内心充满困扰,思绪牵缠著其他事物,不再与溪流合而为一。若你的心失落于纷扰红尘,那么端坐于寂静森林也无济于事。
当我们与孩童或朋友为伍时,他们的清新和热情能让我们身心放松:但若是你心猿意马,忽视他们珍贵的存在,那他们便不存在了。我们必须觉察他们存在的价值,让他们成为我们快乐的泉源。
如果由于轻率和疏忽,使我们内心感到不满,对他们要求太多或训斥他们,那他们将会离去。等他们走了之后,我们才心生懊悔,真正发现他们的可贵;一旦人去楼空,追悔便已成惘然。
在我周遭充满了各种生命的奇迹——一杯水、一道阳光、一片树叶、一只小毛虫、一朵花、笑声和雨滴。若你保持觉知,随处都可见到奇迹。每个人都是奇迹的综合体。我们的眼睛能看见各种形状和颜色:耳朵听得见蜜蜂振翅和雷鸣的声音:大脑可以冥思一粒尘沙犹如整个浩瀚宇宙:心跳的节奏与万物的律动和谐一致。当我们每日为生活艰辛奋斗而感到厌倦和沮丧时,或许不会留意到这些奇迹,但它们一直都在那儿。
看看院子里那棵苹果树吧!全神贯注地瞧著它,它真的是个奇迹。如果你注意到它,就会好好照顾它,而你也会成为奇迹的一部分。即使只是照料一个星期,它的树叶也会变得更鲜绿闪亮。对待你周遭的人也是如此。在觉知的影响下,你变得更为警醒、善解人意和慈爱,你的存在不仅丰富了自己,让你更加可爱和吸引人,也使别人看起来更美好。整个社会可以因一个人平静的存在而改变。
我们的心创造了万物。当你观照覆盖著皑皑白雪的壮丽山峰时,会发现它就是你自己。它的存在端视你的觉知。当眼睛闭上,只要你的心在,那山就会在那儿。当我们关闭感官之窗静坐时,会感受到整个宇宙的临现。为什么
因为那颗心在那儿。若你闭上眼睛,就会看得更清楚。外界的五光十色并非你的「敌人」,你的「敌人」是缺乏觉知,是失去正念。
我们就是自己所呈现的事物
就在我写作的同时,法国的劳工们正在为争取每周工作时数由四十小时降低为三十五小时而努力。他们艰辛奋斗才达到目的,但是他们将如何利用这多出来的五个小时
他们如果利用这些时间的方式跟平常星期六夜晚一样,是在酒吧里或电视机前度过,那真是一种可怕的浪费。
我们都需要时间休息和生活,伹该如何生活
通常当我们閒暇时,就会毫不选择地看电视,只为了避免「无事可做」,因为这意味著我们独自在家。看电视可能让我们感到更疲倦、紧张、不平衡,但我们极少注意到这些后果。我们努力争取而得的閒暇时间,就被电视公司和各种广告产品占领,结果我们就被它们殖民了。我们应该利用这些宝贵的时间来休息,让身心安乐。
我们能选择优质的电视节目来观赏、到风景秀丽的地方走走、跟好友相聚,或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书籍和唱片。因著这些事物,我们可以用轻松、满足的方式生活。请记得,我们就是自己所呈现的事物。
你曾于旭日初升时在海边,或是正午时置身于山巅吗
你可曾尽情伸展四肢,深深地呼吸,让你的肺充满纯净、清新的空气,享受那毫无拘束、天地悠悠的无限感
你是否感觉到彷佛自己正是那天空、海洋和山
若是距离海洋或高山过于遥远,你可以盘腿静坐,缓缓地深呼吸,那海洋、高山和整个宇宙都会进入你心中。
别让觉知和觉知的对象分离
所谓觉知,就是觉知某一事物。当心灵安住于高山,就成为那座山:当它安住于海洋,即变成海洋。当我们说「知道」时,被知者(所知)和知者(能知)都包含在内。当我们谛观自己的身体,我们即是自己的身体:但我们的观察习惯仅限于自己的身体,虽然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与整个宇宙不可分割。
如果我们静观无限的空间,那我们就变成无限的空间(空无边处):如果静观那包含空间和时间的意识,我们就进入无限意识的状态(识无边处):如果静观万物的无有分别相,便进入空无所有的状态(无所有处):若静观知者和被知者之间的无分别,就进入「既非有念也不是无念」的状态(非想非非想处)。只要觉知时时照耀著心的每个动作,意识的四无色定②并不如你所想像是那么困难到达的境界。
或许你想体验其中的滋味,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关键在于绝不要让「觉知」和「…
《观照的奇迹 第二章 你得自己去看见》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