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你得自己去看見
別將自身的命運交托他人之手
某夜,我到山丘上散步後返回隱修的小屋,發現小屋的門窗都被風吹得洞開。我出門時並未將門窗鎖緊,所以冷風灌進屋子,吹開窗戶,把書桌上的紙張吹得滿屋都是。我馬上關好門窗,把燈點亮,拾起散亂一地的紙頁,整齊地排放在書桌上。然後我在壁爐間生起火,很快整個房間又充滿溫暖。
有時置身人群中,會感到疲倦、冷漠和寂寞。我們或許會希望能靜靜地獨處,讓自己再次感到溫暖,就像我在小屋中,坐在爐火邊,不受外頭濕冷寒風的侵擾。
我們的感官猶如與外界接觸的窗戶,有時強風灌入,擾亂內心的世界。許多人往往長期讓感官的窗戶洞開,任由外在五光十色的現象侵犯滲透,將悲傷、困惑的自我暴露在這些刺激之中,讓我們覺得非常寒冷、寂寞和害怕。
你曾有觀看某個可怕的電視節目卻不想轉臺的經驗嗎
那些刺耳噪音、槍彈爆炸聲都令人感到心煩意亂,但這時你卻不願起身關掉電視。我們爲什麼要用這種方式折磨自己
你難道不想關上自己的感官之窗
你害怕孤獨嗎
那種在你獨處時內心所湧現的空虛和寂寞。
我們對這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正形塑了我們的存在。我們如果是憤怒的,我們就呈顯出憤怒;我們如果充滿愛心,我們就是愛:如果凝視著白雪皚皚的山峰,我們就是那座山:觀賞劣質的電視節目,我們就是那個電視節目;在做夢時,我們即是夢。
即使沒揮舞魔杖,我們仍能隨心所欲成爲任何事物。所以,我們爲何要讓自己的感官毫無選擇地接受那些惡劣的電影和電視節目,它們出自一心只想賺大錢的煽情製作人之手,只會刺激我們血脈贲張、心髒狂跳,看完後使我們全身疲憊。是誰容許這類劣質電影和電視節目大行其道
尤其是爲迎合非常年輕的觀衆。
是我們!我們要求的標准實在過低,太輕易就接受電視頻道所提供的任何節目,我們太寂寞、懶惰或厭煩,不願去創造自己的生活。我們打開電視後就看個不停,容許他人牽著我們的鼻子走,形塑我們的心智,並且毀滅我們。
以這樣的方式喪失生命主權,是將自己的命運交托于他人之手,而這些人的所作所爲可能不會對你負任何責任。因此,我們必須察覺哪些節目會損害我們的神經系統和精神心靈,而哪些節目和影片對我們有益。
讓你的窗戶開著,隨時迎接生命中的奇迹
我談的不只是電影和電視節目。環顧周遭,有多少由同伴和自己所設下的誘惑
每天我們有多少次因爲它們而感到迷失與心神散亂
我們必須非常謹慎保護自己的命運和內心的平靜。這並不表示要關閉所有的窗,因爲在我們稱爲「外面的」世界裏,有許多神奇的事物。讓你的窗戶開著,隨時迎接這些生命中的奇迹。讓自己帶著覺知的亮光注視周遭所有的事物。
不論是坐在一條清澈的潺潺溪流邊,聆聽美妙的樂音,或是觀賞一部電影佳作,請別將自己全然交托給溪流、音樂或影片。繼續覺察自我和自己的呼吸。只要覺知的太陽在我們內心閃耀,就能夠避免大部分的危險——溪流將更純淨,水聲愈加和諧,而影片也能完全彰顯藝術家的靈魂。
初學禅修者或許會想離開城市的喧囂,避到靜谧的鄉間,好使心靈不受到幹擾。他可以在那兒與甯靜的森林合而爲一,重新發現自己、重整自己,而不會被「外面的世界」牽著鼻子走。清新又靜默的森林有助于保持正念。
當覺知的根基穩固,能夠毫無遲疑地保持覺知,這時你或許會想回到城市裏,而且內心也比較不受幹擾。但在達到這樣的程度前,必須非常小心,要時時刻刻滋養你的覺知,選擇最能夠幫助你的環境和支持。
學習讓感官之窗收放自如
如果你是專業評論家,就會帶著審視的眼光來閱讀一本書或看一部電影。在閱讀或觀賞時,你了解身爲評論家的責任,不會讓自己淪爲這本書或電影的「受害者」。你依然能掌握自己。當你安住于覺知中,也保持能自我節製的狀態。雖然你接觸外在世界的窗戶是開放的,但卻不會受其擺布。如果我們需要保護自己的覺受,那是因爲你還沒強壯到足以完全面對世界,猶如感冒或著涼的人因爲體質太單薄,不能夠沖冷水澡。
我記得某日在錦囊出版社,那是我們幾個人在越南成立的小出版社,有人請我談談藝術和文學。我說,它們必須兼具揭露與療愈功能。揭露代表呈現人們與社會的真實情況:療愈則是指出治愈的方法。
佛陀常被稱爲大醫王,因爲他視不同的人和情況而隨機教化。悉達多太子①當年曾在森林裏隱修,在一條溪邊靜坐許多年後,才又回到紅塵世間。如今我們生活在喧囂又充滿汙染的社會,放眼盡是不公義之事,伹我們可以在公園或河邊休憩片刻。
當代的音樂、文學和娛樂對療愈沒什麼幫助,其中有許多作品反而混雜著衆人皆能感受到的苦痛、絕望和厭倦。我們必須找出保護自己的方法,學習在適切的時機讓感官之窗收放自如。這是禅修初學者的第一步。
我發現自己需要適合的環境和對象,以及能增進快樂、平靜和健康的東西。它們在哪裏
它們仍舊在「外面的世界」。森林中的一條溪澗、孩子的眼睛、一位好友、一本很棒的書、一場音樂會、健康美味的一餐,我知道這些東西俯拾可得,但缺乏覺知,就無法完全享用和欣賞它們。
整個社會可以因一個人平靜的存在而改變
當我們坐在小溪邊,耳聽嘩嘩如笑語的水聲,觀賞飛濺的晶瑩水花,眼見水中閃爍的小鵝卵石和溪旁鮮綠的植物,這時內心可能感到無比欣悅。因爲我們與溪流的清新、純淨和澄澈是一體的。
但轉眼間,我們可能就覺得厭煩了。我們的內心充滿困擾,思緒牽纏著其他事物,不再與溪流合而爲一。若你的心失落于紛擾紅塵,那麼端坐于寂靜森林也無濟于事。
當我們與孩童或朋友爲伍時,他們的清新和熱情能讓我們身心放松:但若是你心猿意馬,忽視他們珍貴的存在,那他們便不存在了。我們必須覺察他們存在的價值,讓他們成爲我們快樂的泉源。
如果由于輕率和疏忽,使我們內心感到不滿,對他們要求太多或訓斥他們,那他們將會離去。等他們走了之後,我們才心生懊悔,真正發現他們的可貴;一旦人去樓空,追悔便已成惘然。
在我周遭充滿了各種生命的奇迹——一杯水、一道陽光、一片樹葉、一只小毛蟲、一朵花、笑聲和雨滴。若你保持覺知,隨處都可見到奇迹。每個人都是奇迹的綜合體。我們的眼睛能看見各種形狀和顔色:耳朵聽得見蜜蜂振翅和雷鳴的聲音:大腦可以冥思一粒塵沙猶如整個浩瀚宇宙:心跳的節奏與萬物的律動和諧一致。當我們每日爲生活艱辛奮鬥而感到厭倦和沮喪時,或許不會留意到這些奇迹,但它們一直都在那兒。
看看院子裏那棵蘋果樹吧!全神貫注地瞧著它,它真的是個奇迹。如果你注意到它,就會好好照顧它,而你也會成爲奇迹的一部分。即使只是照料一個星期,它的樹葉也會變得更鮮綠閃亮。對待你周遭的人也是如此。在覺知的影響下,你變得更爲警醒、善解人意和慈愛,你的存在不僅豐富了自己,讓你更加可愛和吸引人,也使別人看起來更美好。整個社會可以因一個人平靜的存在而改變。
我們的心創造了萬物。當你觀照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壯麗山峰時,會發現它就是你自己。它的存在端視你的覺知。當眼睛閉上,只要你的心在,那山就會在那兒。當我們關閉感官之窗靜坐時,會感受到整個宇宙的臨現。爲什麼
因爲那顆心在那兒。若你閉上眼睛,就會看得更清楚。外界的五光十色並非你的「敵人」,你的「敵人」是缺乏覺知,是失去正念。
我們就是自己所呈現的事物
就在我寫作的同時,法國的勞工們正在爲爭取每周工作時數由四十小時降低爲叁十五小時而努力。他們艱辛奮鬥才達到目的,但是他們將如何利用這多出來的五個小時
他們如果利用這些時間的方式跟平常星期六夜晚一樣,是在酒吧裏或電視機前度過,那真是一種可怕的浪費。
我們都需要時間休息和生活,伹該如何生活
通常當我們閒暇時,就會毫不選擇地看電視,只爲了避免「無事可做」,因爲這意味著我們獨自在家。看電視可能讓我們感到更疲倦、緊張、不平衡,但我們極少注意到這些後果。我們努力爭取而得的閒暇時間,就被電視公司和各種廣告産品占領,結果我們就被它們殖民了。我們應該利用這些寶貴的時間來休息,讓身心安樂。
我們能選擇優質的電視節目來觀賞、到風景秀麗的地方走走、跟好友相聚,或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和唱片。因著這些事物,我們可以用輕松、滿足的方式生活。請記得,我們就是自己所呈現的事物。
你曾于旭日初升時在海邊,或是正午時置身于山巅嗎
你可曾盡情伸展四肢,深深地呼吸,讓你的肺充滿純淨、清新的空氣,享受那毫無拘束、天地悠悠的無限感
你是否感覺到彷佛自己正是那天空、海洋和山
若是距離海洋或高山過于遙遠,你可以盤腿靜坐,緩緩地深呼吸,那海洋、高山和整個宇宙都會進入你心中。
別讓覺知和覺知的對象分離
所謂覺知,就是覺知某一事物。當心靈安住于高山,就成爲那座山:當它安住于海洋,即變成海洋。當我們說「知道」時,被知者(所知)和知者(能知)都包含在內。當我們谛觀自己的身體,我們即是自己的身體:但我們的觀察習慣僅限于自己的身體,雖然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與整個宇宙不可分割。
如果我們靜觀無限的空間,那我們就變成無限的空間(空無邊處):如果靜觀那包含空間和時間的意識,我們就進入無限意識的狀態(識無邊處):如果靜觀萬物的無有分別相,便進入空無所有的狀態(無所有處):若靜觀知者和被知者之間的無分別,就進入「既非有念也不是無念」的狀態(非想非非想處)。只要覺知時時照耀著心的每個動作,意識的四無色定②並不如你所想像是那麼困難到達的境界。
或許你想體驗其中的滋味,無論哪一種都可以,關鍵在于絕不要讓「覺知」和「…
《觀照的奇迹 第二章 你得自己去看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