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意識」(識)的領域,認爲人類還有許多的活動都是屬于「知曉」的範疇。
例如,在阿賴耶識⑿或「貯藏所意識(藏識)」中,「知曉」的活動範疇就是「維持、保存和展現」。根據唯識宗的看法,所有的感受、知覺、思想和知識都是從這基本的貯藏所意識中生起。
末那識⒀知曉的一種方式,它奠基于阿賴耶識,功能就是緊抓著阿賴耶識當做「自我」。
意識⒁則是掌理所有感受、知覺、思想的總部,並盡其所能地創造、想像和分析實相。
阿摩羅識⒂則是猶如照耀在阿賴耶識上的純淨白光。⒃
不論心理、生理或物質層面的現象,都充滿活力的律動,也就是生命。我們可以說,這個律動和生命是一種宇宙性的宣言,是「知曉」最常見的作爲。千萬不要;將「知曉」視爲某種隨呼吸進入宇宙內的外來物。它就是宇宙的生命本身。舞蹈與舞者是一體無分的。
重要的是必須「看透」實相,而不是去理解我所說的話
你知道,我說了這麼多,並非爲了娛樂嘉賓而說些逗趣、戲耍式的言語。這些話是要用來擊碎我們因襲平日生活所産生的的習性和令人困擾的思考方式。這些話語猶如鑿子、鐵橇和斧頭,能夠劈碎家具或把樹幹劈成柴火。在劈木頭時,我們必須將斧頭砍入裂縫,然後錘擊木頭讓它碎成兩半。同樣地,閱讀這些話語可能也在你內心打入一個楔子,但能否擊破,就看你的興致和禅修功夫了。
若你對我所說的話不明白,或許是因爲你還不習慣以這種顛覆的方式來看世界:或者是第一次有人鼓勵你以無分別心來審視實相:也可能是我的舞蹈仍然過于笨拙。這都沒有關系,我們可以再試著找其他方式。我們如果無法穿越某扇修行之門,還是有許多其他方式可以嘗試。
佛教說,有八萬四千種法門可契入法味。我想,我們還必須創造出更多的方法。重要的是必須「看透」實相,而不是去理解我所說的話。我的話語僅僅是一種暗示,是一根指頭,指向喚醒覺知之舞的提示,你還是必須張大你的眼睛,以全然的覺知親眼去看。
我希望你不要將我的話語化爲慨念,一些放置在內心貯藏的新概念。我不想給你們任何東西,我只想爲你跳舞,像蜜蜂一樣地跳舞。若是你看見了什麼,你必須了解,這是你自己看見它;它就在你心中,而不是在我的舞蹈裏。
請坐到熟睡的孩子身邊吧,仔細瞧瞧那孩子:或走進你的院子,坐在蘋果樹下;或到廚房爲自己泡一杯茶。不論做什麼,請保持全然地覺知、全然地專注,切莫在恍惚之中失落了自己。
請千萬別去想有關與那孩子、樹、那杯茶合而爲一的事,完全不須去想。請「親自去體驗」親近孩子、樹和那杯茶的滋味,並在嘴角揚起微笑的花朵。
注釋
①悉達多太子(Prince Siddhartha):釋迦牟尼在出家成道之前,原本是淨飯王的太子,名叫悉達多。「悉達多」的意思是一切義成,就是能夠成就一切的善事。
②四無色定(Four Formless States of Consciousness):又稱爲「四空處定」,即超離世間物質(色法)系縛的四種境界,是滅除一切對外境的感受與思想的修行,以達到清淨無染、虛空靜寂的精神境界。包括:空無邊處定(akasanantyayatana,指從一切物質色相的觀念中解脫,感受到虛空無限廣大的禅定境界)、識無邊處定(vijnananantyayatana,指擺脫外界虛空的概念,進而體認到內觀意識無邊際的禅定境界)、無所有處定(akincanyayatana,指否定意識的作用,而領悟心念其實是一無所有的禅定境界)和非想非非想處定(naivasanjnanasanjnayatana,指舍棄「識無邊處定)認爲意識無限廣大的「有」想,而成爲「非想」觀法,又舍棄「無所有處定」全然否定心念作用的「非」想,而成爲「非非想」觀法,終而達到無思無念的非想非非想境界。
③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于1905年發表了狹義相對論,指出在宇宙中唯一不變的是光在真空中的速度,其他任何事物——速度、長度、質量和時間,都會隨觀察者特定的觀察環境而變化。
④量子理論:1900年,德國科學家普朗克(Max Planck,1858一1947)提出「量子」的概念,他認爲光並非以持續的流線前進,而由振動的微小粒子構成,這些粒子就是量子,爲量子理論奠定基礎。後來陸續由愛因斯坦、波爾等科學家建立更完整的量子理論。量子力學是描述微觀世界的基本理論,它能很有效地解釋原子結構、原子光譜的規律性、化學元素的性質、光的吸收與輻射等等方面的物理問題。
⑤費裏契(K.von Frisch,1886—1982):法國動物行爲學家,專門研究蜜蜂的采蜜行爲,發現蜜蜂是以舞蹈的方式來傳遞訊息。費裏契于1973年獲得諾貝爾獎。
⑥參考費裏契,《蜜蜂的舞蹈語言與定向》(Tanzsprache und Orientierung der Bienen,Berlin,1965)。
⑦龍樹菩薩(Nagarjuna):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爲南印度婆羅門種姓出身,皈依佛教後,大力弘法,又廣著大乘經典的注釋,樹立大乘佛學的體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學說廣爲傳布全印度。龍樹菩薩的著作極多,包括《中論》、《大智度論》等,有「幹部論主」的美稱。後世基于他所作的《中論》而宣揚空觀的學派,稱爲中觀派(Madhyamika School),並尊爲中觀派之祖。中觀派認爲,由世俗的名言概念所獲得的認識,皆屬于戲論範圍,稱爲「俗谛」;只有依照佛理而直覺現觀,才能贊得諸法實相,稱爲「真谛」。
⑧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出生于波蘭,率先發現地球繞著太陽運行的現象,打破長久以來認爲地球是字宙中心的觀念。他將發現所得寫成《天體運行論》(De Revolutionibus Orbium Coelestium)一書,但礙于教會勢力,至七十歲才出版。
⑨參考大衛·波姆(David Bohm,1917—1992),《整體性和隱秩序》(Wholeness and the lmplicate Order,London:Routledge &Kegan Paul,1980),第二章
大衛·波姆(1917—1992):著名量子物理學家、科學思想家和哲學家。波姆堅持認爲,科學的任務不僅在于描述自然,而且在于理解自然:他進行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的同時,始終在進行哲學研究。
⑩拉馬丁(Alphonse de Lamartine,1790—1869):法國詩人。他的詩,特別是代表作《沈思集》(Meditations poetiques,1820),予人以輕靈、飄逸、朦胧的感覺,著重抒發內心的感受,不重外界事物的具體描寫,語言樸素,不尚藻飾。《沈思集》被認爲是一部劃時代的作品,重新打開法國抒情詩歌的源泉,爲浪漫派詩歌開辟了新天地。
⑾語出拉馬丁的《沈思集》。
⑿阿賴耶識(alayavijnana):八識之一,即第八識。此識爲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所以又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的種子,所以也稱爲「種子識」。由于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所以唯識宗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于阿賴耶識。
⒀木那識(manyana):八識之一,即第七識。此識恒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恒審第八阿賴耶識爲「我、我所」而執著,所以其特質爲恒審思量。
又此識爲我執的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的真理。⒁意識(manovijnana):這裏是專指八識之一,即第六識。依據唯識宗的說法,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各是因緣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對境而産生,但這五識僅是由單純的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對境的作用:第六意識才具有認識、分別現象界所有事物的作用,所以又稱爲分別事識。
⒂阿摩羅識(amala):在唯識宗的八識之外的第九識,又譯爲無垢識。人心的本來面目乃是遠離迷惑而本自清淨,所以,如果轉阿賴耶識的迷妄而回歸覺悟的清淨本體,即阿摩羅識。
⒃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功能,在于「保存」那個保存者(maintainer)、被保存的對象,以及被第七識末那識緊抓住視爲自我的對象。
阿賴耶識也有保存我們所有種子的功能,即所有事物的本質或能量:以及具有調和的功能,也就是轉化和讓所有業力成熟的功能,于是就有新的物質、心理和生理上的現象生起。
末那識是企圖抓取阿賴耶識的一部分爲自我的一種我執。
阿摩羅識是純淨無染的意識——在阿賴耶識不受到末那識的纏縛之後的名稱。
在第四章中對此有詳盡的解釋。
「種子」:物質(色法)與精神(心法)等一切現象都有産生的原因,佛教以「種子」來做爲比喻,最早見于《雜阿含經》。「種子」一詞,後來成爲大乘唯識學的重要術語之一,在唯識宗的理論中,種子藏于阿賴耶識中。
我們對這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正形塑了我們的存在。
如果我們需要保護自己的覺受,那是因爲你還沒強壯到足以完全面對世界……
若你的心失落于紛擾紅塵,那麼端坐于寂靜森林也無濟于事。
外界的五光十色並非你的「敵人」,你的「敵人」是缺乏覺知,是失去正念。
只要保持覺知,身體、山峰或河流都會成爲你的心。
若不揚棄時間和空間是絕對且彼此弧立的想法,在理解宇宙時就無法有所突破。
有時,一個眼神或笑容所表達的般若智慧,更甚于千言萬語或思想。禅修者經常被告誡切莫使用語言文字,這樣做並非貶低語言文字,而是避免執著語言文字的危險。
「無我」的概念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淪爲一種概念,就必須跟所有其他概念一樣被摧毀。
讓我們抛開自我觀念,使用一種沒有主詞和語言。
就像用尺丈量東西,我們也把自己的「心」套進由心本身所創造的預設模式中。
若我們仔細看,就會見到行動的主詞就在行動中,而行動本身正是主詞。
當我們見到每種行爲都是行爲本身的主詞時,就會開始領會「知曉」這個字無限的應用性。
閱讀這些話語可能也在你內心打入一個楔子,但能否擊破就看你的興致和禅修功夫了。
《觀照的奇迹 第二章 你得自己去看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