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叁章 穿越時空的迷思
禅修,不是將自己與思想情感的世界隔絕
前幾天下午,當我回到自己的精舍時,由于風很大,所以我關上所有的門窗。今天早晨,我的窗戶敞開,看得見外面清新的綠色森林。陽光正照耀著,小鳥在枝頭歡唱。小譚蘇已經到學校去了。我必須先暫停寫作,才能注視樹林橫亘過山腹。
我察覺到它們和自己的存在。我並不會爲了專注而隨時關上意識之窗。初學禅修者爲了能夠更容易專注于自己的呼吸或其他禅觀對象,可能覺得關閉感官之窗會有所幫助。伹即使感官之窗開著,我們還是能夠專注。
意識的對象(法塵)並非僅存在于身體之外。即使我們不看、不聽、不嗅、不嘗,也無法不注意身體內的覺受。當牙齒痛或腳抽筋時,你會感到疼痛:當所有的器官都健康時,你會感到舒適。
佛法談到叁種覺受:快樂(樂受)、痛苦(苦受)和不苦不樂(舍受)。事實上,如果保持覺知,所謂「不苦不樂」也是一種愉快的感受。
蓄藏在身體內的感覺是一條不間斷的河流,不論我們是否覺察到它們的存在,所以,「關閉所有感官之窗」實際上並不可能。就算我們能在某種程度上阻擋它們,但心和意識還是會繼續運作,從記憶裏仍會生起影像、概念和思想。
有些人以爲,禅修就是將自己與思想情感的世界隔絕,回歸到一種純淨的境界:在這個境界中,心專注在自身,並且成爲「真心」。①這個想法很美,只可惜它基本上是被誤導了。既然心與思想和情感的世界並不是分離的,又怎能遠離並隱退到自身中去呢
當我注視著眼前的森林時,我的心並沒有離開我而進入森林中,也沒有開門迎接森林進來。我的心專注于森林,但樹林並非是和心截然不同的對象。我的心與森林是一體不二的。那座森林只是心的神奇示現之一。
森林
千百棵樹身和我的身體。
樹葉迎風搖曳,
耳邊聽見溪流的召喚,
每片葉子都展露微笑。
有座森林在這兒,
因爲我在這兒。
但心已追隨那森林而去
將自身層層包裹于綠意中。
聖者進入叁摩地,並不知道有一個需要摒棄的「外在世界」或必須契入的「內在世界」。即使閉上雙眼,這世界也會向我們揭露自身的秘密。世界既非內也非外。不論那個禅觀對象是什麼:數呼吸、守鼻端、參公案,或任何其他小至微塵、大如須彌者皆然,世界本身都是活力盈滿且完整圓融。
不管禅觀的對象是什麼,都不只是終極實相的某個片段而已,實際上那個禅觀的對象已包含實相本身(浩瀚的整體)。
每個細胞中都含藏一切細胞
誠心邀請你與我一起靜坐。請用自己覺得輕松、舒服的姿勢坐著,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讓呼吸變得非常柔細、非常輕盈。慢慢地,再將注意力轉栘到身體的各種覺受中。
你如果感覺到疼痛或不舒服,或有任何的愉悅,就把注意力放在那兒,用全然的覺知去享受那份感覺。然後,注意每個不同器官的反應——心髒、肺、肝、腎和消化系統等等。通常這些器官都能毫無困難地運作,除非當你感到某部位疼痛,否則不會注意到它們的存在。觀察血液在身體內流動的感覺,想像那是一條河流婉蜒于綠野平疇,以鮮活的水滋養大地。
你知道這條血液之河滋養身上的每個細胞,以及所有的器官,而這些由細胞構成的器官則供給血液養分(消化系統)、淨化血液(肝、肺髒),並且驅動血液的循環(心髒)。我們體內所有器官,包括神經系統和腺體,都得仰賴彼此的運作而生存。
血液需要肺,所以肺屬于血液:肺需要血液,所以血液也屬于肺。同理,也可以說肺屬于心髒、肝屬于肺,以此類推,進一步看出體內每個器官都暗示著其他器官的存在。
這就是《華嚴經》中所說的「萬物相互依存」(法界無盡緣起)或「互即互入」。這時,因和果不再被視爲某種線性的平面關系,而是一個網,不是平面的二維之網,而是在多維向度中,朝全方位相互交織成的無窮無盡的網路系統。
不僅是每個器官自身包含所有其他器官的存在,就連每個細胞中都含藏一切細胞的存在。萬有之中呈現出一,並且在每樣事物中也呈現萬有。此即《華嚴經》中明確表達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若這粒塵沙是不存的,那整個宇宙便不存在
當我們完全掌握這層意義,就能不再受長期不斷區分「一」與「多」的思考陷阱和習性所束縛。當我說「每個細胞中都含藏一切細胞」時,請別誤會,認爲有某種方法能讓一個細胞的容受力擴展到能含攝所有細胞。
我的意思足,一個細胞隱含所有其他細胞的存在,因爲它們無法彼此分開,獨立生存。
有位越南禅師②曾說:「若這粒塵沙是不存在的,那整個宇宙便不存在。」一位覺悟之人能在塵沙中見到整個宇宙。初學禅修者雖然無法像見到手中蘋果般洞悉這一點,但也能以觀察和省思理解這個道理。
《華嚴經》中的某些經文,可能會讓沒有禅觀過「相互依存(無盡緣起)」規律的讀者感到恐慌和困惑。
「一粒微塵見無量佛刹,一一佛刹有無量諸佛,一一諸佛現無量威光。」
「一世界入多世界,多世界入一世界。
「于一毛端納無量須彌。」
在現象界中,事物似乎是以獨立實體的狀態存在,各自占據某個特定空間:「這個」(此)是在「那個」(彼)之外。當我們深深浸淫在「相互依存」的道理中時,就能看出這種互不相幹的謬誤。世間每樣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所組成,並包含其他所有的事物。
禅觀「相互依存」的道理,所謂「一/多」的概念即不攻自破,而其他「大/小」、「內/外」和所有二元對立的概念,也都無法站得住腳了。
詩人阮公著③在了悟這層道理後,曾作詩贊歎道:
此界與彼界,
無與佛陀倫比!
其小無有內。
其大無有外。
一片草藥的瑰麗繁複,不亞于衆星的銀河之旅
既然現在我們了悟自己身體中存在著「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讓我們更進一步,禅觀自身中存在的整個宇宙。我們了解若心跳停止,生命之流將會中斷,因此我們非常珍愛自己的心髒;但我們卻鮮少注意到,在我們身體之外存在著的其他事物,對于我們的生存也極爲重要。
看看被稱爲太陽的那個巨大光源,如果不再照耀,生命之流也將終止。所以,太陽是我們的第二個心髒,是身體之外的那顆心。這顆巨大的「心」給予地球上萬物生存所需的溫暖。幸虧有太陽,植物才得以存活。植物的葉子吸收陽光的能源和空氣中的二氧化碳,然後爲樹木、花朵、浮遊生物製造食物。
感謝植物的存在,讓我們和其他生物得以生存。所有的生物,包括人類、動物和植物,都是直接和間接地「消費」太陽。我們無法盡述太陽這顆身體外的偉大心靈産生的影響有多麼巨大。
事實上,我們的身體並非完全受限在血肉之軀內,而是更寬廣、更巨大的。若是環繞于地球周遭的大氣層消失片刻,那麼「我們的」生命就終止了。宇宙間的每個現象都與我們休戚相關,微渺如棲息于海底的鵝卵石,浩瀚到幾百萬光年之外星系的所有活動,都跟人類關系密切。
詩人惠特曼④說過:
我相信一片草葉的瑰麗繁複不亞于衆星的銀河之旅……
這些詩句並非抽象的哲學,而是來自他靈魂深處的體悟。他說:
我是巨大的,我蘊含了萬物。⑤
這世間所呈現的萬象都是相互依存的
我剛才所提到的禅修內容,或許也能稱爲「無盡交織的互即互入」,亦即禅觀這世間所呈現的萬象都是相互依存的。這樣的禅修能夠幫助我們脫離「同/異」或「一/多」這類對立概念的束縛。這種禅修能去除「我」的概念,因爲自我概念的存在,正是奠基于同和異的對立。
當想到一粒沙、一朵花或一個人時,我們的思考無法不受同、一和評估等觀念所左右。我們總是在一與多、一與非一之間劃上清楚的界線。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就像行于軌道的火車,依賴慣性的思考模式:但如果真正理解沙子、花朵和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本質,就會明白,缺乏差異性,那麼同一性也不可能存在了。同與異不受約束地互相滲透。同即是異。這就是《華嚴經》中,互即互人和互相交融的律則 (也就是法界圓融)。
互即互入意味「此即彼」和「彼即此」。當我們深刻體會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就會發現,「一/多」的觀念就像用來裝水的桶子,只是一種描述實相的心智建構。一旦擺脫這種建構的束縛,就如遠離運行軌道的火車,自由飛翔于天際。
當我們了解人類是生活在一個球狀的星球表面,繞著自己的軸心自轉,並繞著太陽公轉,我們區分上與下的二元概念也隨之崩解。所以,一旦了悟萬物相互依存的本質,就不再受困于「一/多」的觀念了。
在《華嚴經》中,運用因陀羅網⑥這個意象來說明萬物間無止盡的互動與相交。這張網是由無盡璀璨的寶珠編織而成,每一顆寶珠都有數不盡的切面,每一顆寶珠都能反映出網上其他的寶珠,而其他寶珠也映現這顆寶珠的影像。在這景象中,每一顆寶珠都包含其他所有寶珠。
每一個個體對于整體都是不可或缺的
我們也可以運用幾何學來說明。想像有一個圓,它的中心點是「C」。這個圓是由與圓心C等距的所有點彙聚而成。這個圓之所以存在,是因爲所有的點存在的緣故:若少了一個點,這個圓就立即消失了。這就像一座由紙牌堆積成的房子,只要抽出其中一張,其他紙牌都會傾倒。每張紙牌都彼此依賴,缺乏其中任何一張,房子都無法存在。
構成圓周的每個點都仰賴彼此而存在。在這兒,我們又看見「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道理。這個圓的每個點都同樣重要,紙牌屋中的每張卡片也都同等重要。每一個個體對于整體都是關鍵性的存在,都是不可或缺的。這就是「相互依存」。
爲了更清楚說明互即互人和互相交融的特性中,這種彼此交織的關系,可以想像有個領域的表面是由所有的點構成,並且所有的點都在它的體積範圍內。點的數…
《觀照的奇迹 第叁章 穿越時空的迷思》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