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說的互即互入和互相交融的律則,拒絕將「內/外」、「大/小/」「一/多」等二元概念視爲真實,也不接受空間是絕對真實的概念:至于時間,這種有關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概念性區隔也被廢棄。
《華嚴經》中說,過去和未來可以融入現在,現在和過去可以融入未來,現在和未來也能融入過去,最後一切永恒均化爲「一刹那⒀」。總之,時間就像空間一樣,都被印上相互依存的標記,而在須臾一瞬間就包含了叁世:過去、現在和未來。
我能深入于未來,
盡一切劫爲一念,
叁世所有一切劫,
爲一念際我皆入。
《華嚴經》還說:
于一毛端極微中,
出現叁世莊嚴刹,
十方塵刹諸毛端,
我皆深入而嚴淨⒁。
叁世莊嚴刹攝于毫端,
無量佛土亦複如是。
時間和空間彼此含納,無法透過知識來加以分割
《華嚴經》說,時間和空間彼此含納,依賴對方而存在,無法透過知識來加以分割。
兩千年後,物理學家愛因斯坦所提出的相對論,更證實了時間和空間不可分割的關系。時間被視爲[四維時空連續」的第四維度。⒂這個理論駁斥了空間是宇宙在其中逐漸發展變化的絕對且不變的框架假說。于是,絕對和普遍性時間的觀念也同時被揚棄。空間只是在某個特定的參照架構中,事物之間關系位置的安排:而時間不過是在特定參照架構中,事件發生的先後順序。
依照相對論的看法,時間是區域性的,並不具備普遍性。所以,「此時」(now)的概念只能用于「此地」(here),而不能用在宇宙中的其他地方:同理,「此地」只適用于當下的「此刻」,既非過去亦非未來。這是因爲;時間和空間相互依存,無法獨立存在。這個理論讓我們得以運用在科學上有關時空相對性質的發現,來打破以「無限」空間和「無盡」時間爲基礎所構築的觀念,例如有限與無限、內與外、前與後。
如果我們仰望星空,疑惑著宇宙最遙遠的邊際以外,到底有什麼東西存在,那就仍未理解相對論,而依然未能揚棄絕對空間獨立于事物存在的觀念。
如果我們追問這浩瀚宇宙將會變成怎樣
那是因爲我們仍相信永恒、普遍性的時間。
相對論的出現有助于科學和哲學的進步。可惜的是,愛因斯坦並未更進一步發揮其精辟論點,搭乘這部美妙的太空船遨遊于實相世界之中。
無盡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只是知覺的形式
由于各種科學上的新發現,得以摧毀某些對于實相的舊觀念。相對論的功用之一,即是透過對「時空連續」的詳盡討論,推翻古典物理的時空觀念。根據這個理論,萬物皆有一個四度空間的結構,並且位于彎曲的四維時空中。
愛因斯坦揚棄了歐幾裏德的叁度空間直線式宇宙模式,想像出一個在四維時空連續中,由彎曲的線條所組成的宇宙。
他在一九一七年提出這個模型,空間被視爲四度超空間中的一個叁度空間面向,並且以時間做爲軸線。若我們試著將它想像成一個球體,見到的將不再是一顆球,而是一個超圓柱體,其中每一分鍾都是一個獨立的球體,很像影片中一格一格連續所構成的影像。
愛因斯坦的宇宙同時是有限和無限的,因爲它是由彎曲的時空線,而不是時間或空間的獨立直線所組成。
一只在橘子表面爬行的螞蟻可以永遠直線行進,卻絕對無法到達盡頭,因爲它是在一條彎曲的道路上爬行。而螞蟻所在的橘子表面,就是牠的限製。
愛因斯坦的理論模型從直線概括出普遍的結論,將有限與無限統一起來。
但如果無盡的時間和無限的空間只是概念的形式,那麼彎曲的四維時空連續雖然較接近實相,仍屬于另一種概念形式。
若是缺乏事物的存在,就無法構想空間,那麼四度空間的時空就只是「事物」和「運動」這些觀念的心智産物。
時空曲線只能視爲一種觀念,用來取代那些叁度空間、無盡的時間和直線。它仍必須被舍棄,正如渡河之後棄筏而去。
親證實相,必須有一顆不雜染任何觀念的純粹之心
實相往往在我們的觀察中變形了,因爲我們總是帶著概念的包袱進入其中。現代物理學家明白這點,他們已准備好抛掉長久以來形塑科學基礎的那些觀念,例如因果、過去、現在和未來等。但是抛掉這些概念並非易事,我們覺得缺乏概念的武裝就進入實相世界,猶如赤手空拳上戰場。科學家的盔甲就是他們所擁有的知識和思想體系,要舍棄這個部分最難。
我相信,能夠以最大力量舍棄這些知識「盔甲」的科學家,才具備最偉大的才能而有許多新發現。
求道者總是被提醒要放掉所有概念,才得以親證實相,包括「自」與「他」、「生」與「死」、「常」與「無常」、「有」與「無」等概念。如果實相本身無法透過描述來理解,那麼,親證實相的工具,就必須是一顆不雜染任何觀念的純淨之心。
注釋
①許多人認爲,進入四靜慮和四無色定的叁摩地境界,即是進入心而不再與外物對立的境界。事實上,心永遠都有某個對象——若沒有的話,它就不是心。在四無色定的境界中,心的對象是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叁摩地是指不再有主客觀意識分別的心靈狀態,也就是說,對象不會再被主體視爲客體了。
不論主體或對象都成爲意識的一部分,它們無法單獨存在,擁有同樣的存在基礎:即意識的自性。
四靜慮:也就是四禅,指初禅、二禅、叁禅和四禅,四種根本的禅定境界。禅定常見于印度宗教史中,是各時代重要的修行法之一。佛陀也以禅定爲最主要的修行法,在成道和涅槃之際,皆依四禅法來說法修行。一般將四禅和四無色定合稱爲「四禅八定」。
②道行禅師,越南李朝(Ly Dynasty)人,十一世紀末。
③阮公著(Nguyen Cong Tru),1778年出生于越南河靜省(Ha Tinh Province)的小村莊Uy Vieu,死于1859年。
④惠特曼(Walt Witman,1819—1892):美國詩人,浪漫主義代表的文學家,被喻爲美國詩歌之父,是典型美國精神的代言人。他最著名的作品《草葉集》(Leaves of Grass),以自由大膽的詩風,歌頌民主精神和自然之愛。
⑤惠特曼,<自我之歌>(Songs of Myseif):「我是否自我矛盾呢
」那好吧,我是自我矛盾/我是巨大的,我蘊含了萬物。」
⑥因陀羅網是帝釋天的寶網,用來裝飾帝釋天的宮殿。網上綴附無數寶珠,所有寶珠皆映現其他一切寶珠之影,如是寶珠無限交錯反映,重重影現,互顯互隱,重重無盡。《華嚴經》以因陀羅網譬喻諸法一與多互即互入、重重無盡之義。
⑦「反過來說,若把粒子的概念推到極致,將它們視爲彼此互相關聯的網絡,也是個問題。靴帶理論不僅舍棄基本的物質「建構」觀念,也不接受任何的基本賈體:法律、方程式或原則。在此理論中,字宙是各種事件相互依存的動態組織,其中任何屬性都無法扮演基礎的角色:所有的一切都是其他部分屬性所呈現的結果,這是它們彼此關系的整體凝聚性,由此也決定了整個組織的結構。」Fritj of Capra,《物理之道》,收錄于Josephson編的《科學與心智》(Paris,1980),前引文獻。
⑧即分別心(vikalpa)。
⑨波姆,《整體性和隱秩序》,引自Josephson,前引文獻,第453頁。
⑩薛丁格(Erwin Schrodinger,1887—1961):奧地利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1933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提出原子軌域模型和波動方程式。薛丁格的波動力學把物質波表示成數學形式,建立波動方程式,這是量子力學中描述微粒子連動狀態的基本定律。
⑾參考薛丁格《我眼中的世界》(My View of the World,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4),第22頁。
⑿中觀派:印度大乘佛教主要派別之一,中國傳統稱爲空宗,因宣揚龍樹菩薩的中道思想(以《中論》爲根本)而得名。中觀派發揮了大乘初期《大般若經》空(空觀)的思想,認爲世上一切事物和人的認識基礎,甚至包括佛法在內,都是一種相對的、依存的關系(因緣、緣會),一種假借的概念或名相(假名),本身沒有不變的實體或自性(無自性)。
⒀刹那(ksana):即一個起心動念之間,佛教中表示最小的時間單位。
⒁無盡(vo ang)和無限(vo tan)這兩個詞以引號呈現,因爲一行禅師是暫時借用它們。
⒂若是不熟悉相對論的人,可能無法了解「四維連續體」(form-dimensionalcontinuum)的觀念。在愛因斯坦提出相對論之前,德國數學家闵可夫斯基(Minkowski)就已經說過,時間和空間彼此分隔的觀念是虛構的,唯有時空聚合才能呈現實相。
而相對論說,所有行進中的事物(地球上所有的石頭也都與地球一起轉動),只能同時在時空中呈現自身。例如,若有一架飛機從巴黎起飛到印度新德裏,那麼,地面上的控製人員不僅必須知道飛機的經度(x座標)、緯度(y座標)和高度(z座標),同時還必須掌握時間(t座標),才能夠在整個航程中,清楚掌握飛機的位置。所以,時間(t座標)便是第四維度。
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都是彼此關聯的存在,物質的密度愈大,所呈現的空間圓周曲線就愈大。光線是由天體所發射出來,當像太陽這樣巨大的物體經過時,就曾出現一道曲線,因爲鄰近太陽的地方,空間呈現較大的弧度。光與能量也都是物質,因爲根據著名的e=mc2定律,物質與能量是一樣的。這公式中的e代表能量,是物質,c則是光速。物質的呈現帶來空間的彎曲本質,所以在相對論中,就不冉會出現歐幾裏得數學的絕對直線。
我的心專注于森林,但樹林並非是和我的心截然不同的對象。我的心與森林是一體不二的。
不管禅觀的對象是什麼,都不只是終極實相的某個片段而已,實際上那個禅觀的對象已包含實相本身(浩翰的整體)。
世間每樣事物都是由其他事物所組成,並包含其他所有事物。
宇宙間的每個現象都與我們休戚相關,微渺如妻息于海底的鵝卵石,浩翰到幾百萬光年之外星系的所有活動,都跟人類關系密切。
「一/多」的觀念就像用來裝水的桶子,只是一種描述實相的心智建構。
當你完全活在當下,與活生生的實相深深契合時,就能夠達到甚深的禅定。
當我們谛觀萬物互相依存的真實面,就能很容易契入實相,看清生命所面對的各種恐懼、悲憤、希望和絕望。
我們感到憤怒,爲不公平聲嘶力竭,但是卻很少超越這一切混亂,以母親看待自己的兩個孩子打架般,來面對眼前的沖突紛爭。
我們必須剝除舊有將實相片段化(也就是以概念表達實相)的思惟習氣,才能夠穿透憎憎蔽障,直探真理的核心,因爲實相是完整而無法解析的。
時間就像空間一樣,都被印上相互依存的標記,而在須臾一瞬間就包含了叁世:過去、現在和未來。
「此地」只適用于當下的「此刻」,既非過去亦非未來。這是因爲時間和空間相互依存,無法獨立存在。
如果實相本身無法透過描述來理解,那麼,親證實相的工具,就必須是一顆不雜染任何觀念的純淨之心。
《觀照的奇迹 第叁章 穿越時空的迷思》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