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西藏王統記▪P17

  ..續本文上一頁肘上建立神廟與梵塔等。作開光後,王爲待視,願此廟與繞薩神變殿均將成爲佛教之命根也。

  爾時王爲使藏民能信守十善法律,又建立森嚴之法庭,將破壞佛教與違反藏律者置之刑戮。如是宣布已,乃示現變化身,將諸非人等,或捆縛,或鞭打,或挖眼,或折膝蓋,諸如是等本非實有其事,乃權施方便,令衆畏懼,利于建立十善法耳。此時李域江熱木布(506)有二沙彌(507)修文殊法已曆八年,未獲悉地。忽于空中聞語雲:“汝二人本尊,乃聖觀自在。聖者今在有雪藏地,變化成爲藏王,往即可得親見”如是授記,即失所在。二沙彌既聞此語,毛發豎立,于是不惜身體性命,攜帶糇糧,徑向藏地而來。甫越堆隆達之峽谷,見河畔無數屍體,或失頭首,或失眼目,並有犬鳥爭食。幹是二沙彌頓生疑念,向藏人探問:“藏王住于何處,是等屍體,何因致此?”藏人答雲:“王在拉薩,此等廣體,因違犯王法,被王置于刑戮。”二沙彌乃生邪見,觀世音變爲魔厲,殺人如許,我等其可歸矣。言畢遂返。王已知二人心意。對侍臣止·塞汝恭頓雲:“速乘馬往堆隆達,有二人頭上無發,身著消色袈裟,具沙門相者,本來就我,因生邪見,遂又折回,汝用善巧方便,引還我所。”恭頓即將二人追及,二人殊爲驚恐。藏臣以溫語安之,引來見王。王向二人頂禮,複颔頤微笑,謂曰:“沙彌二人,何因來藏?”二沙彌雲“我二人乃由李域來者,因先修文殊法,八年無所成就,忽由空中出語雲:汝二人之本尊乃聖觀世音,今在有雪藏地,變化爲吐蕃贊普,速往彼地,當可面谒。故我二人不顧身體性命,來至藏地,乃見途中屍具甚多,詢之藏人,雲因違反王法,王將其置于刑戮,我二人生大恐懼,故爾折回”。王命供施飲食于彼二人,恣其滿足。乃將頭巾除去,以阿彌陀佛示之,因雲:“我乃吐蕃之贊普,具大悲心者,我自承王位以來,迄于今日,唯利益一切衆生,度登解脫菩提正道,損害縱小如針尖,亦未嘗加諸于人。以藏族人種。傳自猕猴與山妖,故略顯威猛之變化而已。”遂一彈指,諸屍骸等,悉化爲虹霓而散。

  于是二沙彌産生信仰,遂恭敬白言:“大王,我二人遠道來此,曆諸困難,爲易了達佛教,請王賜我等以叁義即可概括一切佛理之法要。”王遂雲:”“二沙門谛聽,概括諸法根本,約可攝爲叁義。初于身門,當斷除殺生,不予取,不清淨行等。而于叁寶前禮拜繞行。既得上界樂趣之身,應以律儀戒寶,珍惜保護,一切時中,不得舍離叁學寶嚴。次于語門,當斷妄語,兩舌,惡口、绮語等,而應當誦持總攝諸佛密意之體性,總攝萬法之精要,一切善妙功德之寶藏,一切利樂悉地之根本者,即此勝說六字大明心咒也。又于意門,當斷貪欲,瞋恚,邪見等,而應皈依叁寶,發猛烈願心,觀想叁界六趣一切有情,無一不曾作我父母,彼等承受不堪忍受苦惱,故我身當代爲領受。我之利樂,悉數施舍與彼等,如是生起愛他較己尤甚之善心。總之,縱刹那頃,不可舍棄慈愛、悲憫、菩提寶心。蓋心善較法善尤爲殊勝也。若能具此叁義,即今生此身,便可成佛。若自心中不具此叁義,縱然通曉一切顯密經教,口訣要門,亦僅口頭之法耳,全無實在。”于是王爲二沙彌開示大悲心叁大法類及《白蓮花經)之六字大明咒等諸種殊勝之義,遂使彼等獲得解脫菩提無上妙道。

  于是,二沙彌歡喜踴躍,不勝隨喜(508),頂禮王足,並作啓白雲:

  “盛哉法王變化身,阿耶巴洛大悲心(509),返鄉途中請護佑”。

  白已,王即詢日:“汝二人欲求一刹那頃即能安返故鄉否?”二沙彌雲:“我等之意,務求無有困難,能安返故裏”。王即于彼二人衣襟中,注沙一升,加持使其變爲金沙。將手撫于二人頭上,囑雲:“將所有用品置于枕下,用意默念汝二人家鄉,然後人睡。”二人依示往眠,睡一晌頃,即已安抵家門矣。襟中之沙,果變爲金沙。後此二人于下世獲證阿羅漢果雲。

  複次,王子貢日貢贊年十叁時即承襲王位,迎娶王妃,于陽火犬年(510)遂生王子名芒松芒贊(511)。貢日貢贊在位五年,壽十八歲時,逝于布達拉山上。

  “貢日貢贊父前逝,其墓建于頓喀達,

  位列朗日松贊左,名稱貢欽貢日山。”

  于是,王父重掌朝政,使屬民等複享太平盛世。時王思維,我之統薩神變殿堂,與甲達繞木齊神殿,在佛教住世之時,當使其具足無量功德,如同寶洲。每一如來菩薩,勇士男女,智慧空行母,當變化爲凡俗之相,長住世間。藏地之一切佛宇,當具增上生(512)等無量無邊功德。諸調化衆,享受福報,與天同等。幾所欲求,如意而至。諸邊方所有一切財寶,當悉攝歸此處,征服四方,使吐若無敵于天下。光明白毫,放射十方,美名盛譽,充盈大地。加持之力,如同日月光照。欲求珍寶財帛,糧谷金銀,紫玉服飾,器物受用,如雨降落,爲使其具足如是諸種功德,首則觀察土地,何處爲優,則行秘藏伏藏。譬如大海岸邊,若有能生一切財物之如意妙寶,則所有城邑村鎮,使其力量,即可獲得一切受用。此伏藏所在之處,亦複如是,圓滿受用,自然而至。故爲後來藏民福利,當行秘藏伏藏。距有瓶柱近處,將微妙佛法秘密藏之。藏此功德,能令藏土,于未來時,如來之教,如日照臨,悉得受用妙法也。距有樹葉柱近處,將金銀珍寶,秘密藏之。藏此功德,能令諸邊方珍寶,皆攝歸至中心地區,悉得受用金銀也。距有蛇頭柱近處,將威猛咒法秘密藏之,藏此功德,則邊圍兵患,及惡魔叛逆等皆不能生也。距有獅頭柱近處,將祈求牲畜興旺之招財文符秘密藏之。藏此功德,能令有乳牲畜繁殖,乳酥等具足精英也。將“統拉德瓦寶”裝于鳳眼珠匣內,用五色彩增纏裹,藏于財神像下。藏此功德,能令裝飾,衣服,財帛,糧谷,凡所欲者,皆得滿足也。又將“達夏德瓦寶”以蛇皮包之,藏于龍王殿下,藏此功德,能使年歲豐登,牲畜著息,甘雨時降,地神惡龍之害皆得免除也。又將琉璃寶缽滿注各種食品,藏于藥叉殿下。藏此功德,幾所欲之飲食,皆得如願而至。幾所食之物,又複具足精英也。又爲統薩神殿若遇坍塌,則能修聾,並常時不斷諸種供品,遂將金銀諸寶貯于一大銅器中,藏于大曼陀羅壇城之下,願其能遭遇具足因緣善機之人而爲之祈禱焉。又爲使地土具足光明,風雨時節,五谷豐熟,以及免除旱災,冰凍霜雹,田秀荒蕪,饑餓瘟疫,以及強鄰寇境等事,而使一切時中,皆呈吉慶祥瑞,福善周遍,故將諸金銀等寶,盛于寶器之中,以諸統羅纏裹,藏于藥叉殿,龍王殿,佛殿內道等處。以上僅略述大概,若欲詳知秘藏珍寶之情,請閱《法王遺教史》(513)。

  于是,王又訓示曰:“秘藏諸代藏功德者,爲使我之神廟,聲名美譽,遍于日月所照之處,在南贍部洲絕其匹敵者也。使佛教化機及爲教服侍者,遍滿諸方。一切邊地之人,皆被調服,使福德富裕等同虛空。于未來時,我之子孫與及王妃大臣庶民等,若欲修建廟宇,苟與我統薩神變殿供上新土新石,則迎神開光,自然成就,遠離一切魔障及違逆等,而呈吉祥瑞相,具足諸種功德。”

  于是,王又來至拉薩乃烏塘,以手加于王孫芒松芒贊之頂(514),將《諸佛菩薩名稱經》、(白蓮花經)、《妙法明燈經》。《觀世音修法類》等之講解傳承,與及于未來時,于諸隱秘者應如何將其彰顯,對拉薩聖地(515)應如何料管,若人禮拜供養,轉經繞行,見、聞。念、觸等,又有何功德,對外培修河堤對內供把諸神靈,又有何功德等等,均詳爲之講說。王孫乃筆之書,藏于藥叉殿中。王又雲“過五代後,將有叁名赤與德者出世,斯時當由天竺來無數大班智達,翻譯無上妙法,抉擇真實義理,修建甚多寺宇,使佛教大爲顯揚。出家沙門,以叁學爲莊嚴,張懸赤黃色寶幢者,將接路而至。我之後嗣,若能以彼等作爲頂供,供養承侍,則一切福善利樂,必從此生也。”臣噶立即將此書于銅牌之上,秘藏于秦浦(516)寶庫內。他如爲外臣內臣與及藏地屬民男女,凡孩提以上者,皆依次爲其宣說無量世間所需之教訓。以大悲心之生起次第(517)而立六字大明咒法(原注:此法系由大臣止塞汝恭頓爲後來藏民福利故,曾筆之于書)。此外記載王之史事,有詳略叁本,作成叁紙卷,秘藏于寶瓶柱下,願遭遇有緣善機之人而爲其祈禱焉。

  如是王與王妃之事業,則圓滿告成矣。夫王誠爲雪域藏民依賴之如父母,如導引衆生之商主,如出生財物之妙寶,如解除黑暗之明燈,無有親疏愛憎,譬如日月。王之所行,英明善巧,使外無怨敵,內護屬民,惠澤普被,所統領黎庶,悉獲富裕,受用康樂者也。

  求于未來能生利樂,秘藏伏藏,並化導所有臣民悉入正法品第十六章竟。

  第十七章

  王父王母事業圓滿,即融入于自然生成之十一面大悲觀音心間

  唵、嘛、呢、叭、咪、吽。

  禮頂大悲心尊前。

  翌晨,日出之時,王孫芒松芒贊(518)迎請此大悲心所變化之護教大王松贊幹布,至宮頂涼閣上,以己之衣爲座,請大王父坐之,供獻諸種食品,又複繞行,頂禮無數,而作啓白日:

  “唉、馬、火,一切諸佛之事業,

  無量光佛(519)之大悲,極樂世界之使者,

  一切藏民求救處,懇于我等垂悲照。

  凡俗境中見佛身(520),甚深密意雖不顯,

  法性實義之大悲(521),如來心間不隱藏。

  請將隱密俱掘出,示我自現無境相(522)

  示我離思無所作,雖示不作而任運,

  無作任運而安住,叁身自然由此現,

  請示我心能契合(523)

  如是頂禮啓請已,王父乃雲:“王子谛聽:

  我乃諸佛之事業(524),無量光前曾發誓,

  爲利菩薩藏民來,我與正覺無有二。

  有情悉爲我化機,汝等皆蒙聖加持,

  如來心傳甚深義,雖爲聖者之道基,

  法性實義之大悲,不應開示于劣慧。

  …

《西藏王統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