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類戰神。
(21)們利天:們利,梵語,譯言叁十叁天。
(22)帝釋:是叁十叁天之主,即俗稱的玉皇大帝。欲界有六重天,此爲第二重天。
(23)夜摩天:夜摩,梵語,譯言離伊天。爲欲界第叁天。
(24)兜率天:兜率,梵語,譯言具喜天。爲欲界第四天。
(25)化樂天:謂此天能自以神通化作妙樂而爲娛樂,故名化樂。此爲欲界第五天。
(26)他化自在天:謂此天奪他所化而自娛樂,故名他化自在。此爲欲界第六天。
(27)欲界天:以上稱爲欲界天。諸天雖已成爲天神,仍有飲食男女之事,故名欲界天。
(28)色界和無色:色界是有形的物質世界或天堂,無色界則反之。欲界之上即爲色界,色界之上即無色界,此叁總稱爲叁界。
(29)《俱舍論》:或譯《對法論》。是講述世界起源,因果輪回和出世解脫等方面的教理的書。內中闡述佛教宇宙觀和人生觀方面的問題。
(30)邬仗那:國名,這是唐譯名o藏譯烏堅。地在今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
(31)金洲:古緬甸的蒲甘,或說是今印度尼西亞的蘇門達臘島。
(32)僧迦嶺:即今斯裏蘭卡國。
(33)大月嶺:古印度乾陀羅國的一個小邦。
(34)霍爾:古時居于西藏北部的回雞人。
(35)光明天:爲四禅天的第叁層天。
(36)禅悅:以定中之安樂爲食,不食實物。
(37)變化而生:謂不從母體胎生。
(38)地脂:一種極爲柔細的泥土,可以充饑。傳說此爲人類始祖的一種天然食品。
(39)撤魯:一種野生香稻,也是人類最早的食品。
(40)關于孟波古哇等遠古諸王的名字,藏史只譯其義,無有梵文代字,故今仍按藏文譯義處理。
(41)權栗訖王:佛經中說他是迦葉佛時天竺波羅奈斯國的一國王。
(42)喬答摩:舊譯霍昙氏,古印度一氏族名。釋迦牟尼即出生于此族,故有時稱釋迦爲喬答摩。
(43)種子:精子。
(44)淨飯王:爲釋迦牟尼之父。
(45)斛飯王:或作廣飯王,爲釋迦牟尼之叔。
(46)無量飯王:或作甘露飯王。
(47)(律經):或譯《毗奈耶經》,是專講佛門守則和律戒一類之書。
(48)菩提心:梵語,謂希望成佛度衆生之心。
(49)阿僧祇劫:梵語,是極大之數目名,說此數非常人所能計量。
(50)色究竟天:屬四禅天。四禅有八處,前叁爲幾天住處,後五爲聖者所居,故名淨居處。此屬最後一處,乃報身佛所居之地。
(51)一生補處:謂只要一度轉生就入佛位,等于成佛的後補期。
(52)王城:按這裏所說王即迎毗羅衛國的國王。城在今尼泊爾王國南境內。
(53)藍毗尼:在今尼泊爾南部白塔瓦爾湖畔。
(54)波阇波提:梵語,譯言爲衆生之母。釋迦生七日其母即逝,故由姨母撫育。
(55)五明:五種學科,一聲明,語言文字學;二工巧明,包括技藝曆算等;叁醫方明,即醫藥學;四因明,即倫理邏輯學;五內明,即佛法。古代把所有學術,概括成爲這五類。
(56)尼蓮禅河:在印度佛陀伽耶附近。
(57)鹿野苑:在印度比哈爾省波羅奈地。
(58)墮仙人林:在渡過婆羅奈尼斯河約十余裏處的森林中。
(59)轉四谛*輪:四谛謂苦、集、滅、道。佛說這是聖者所見衆生輪回和出輪回的第四條真理。轉*輪,就是講經說法的意思。
(60)靈骛山:在印度王舍城東北邊。
(61)那由他:難以用世間數字來計算的一種最大數量名。
(62)菩提薩埵:即菩薩。
(63)阿羅漢:梵語,小乘中斷盡叁界一切見惑思惑而證得的一種聲聞果位名。
(64)毗舍離城:在中印度境的恒河岸邊。
(65)竹林精舍:在王舍城旁。
(66)涅槃:逝世的意思。
(67)雙林:在今印度聯合省伽夏,舊名拘屍那城。
(68)舍衛國:古印度北橋薩羅國,在中印度境,距菩提伽耶不遠。
(69)勝光:佛經作波斯匿王,或譯勝軍王。
(70)王合城:古印度摩羯陀國一大城市名,在印度北部比哈爾西南之拉傑吉爾。
(71)堅形王:或作形勝王、形堅王、瓶沙王等。
(72)橋嘗彌國:在今印度阿拉哈巴德西南。
(73)百軍王:藏文作馬克甲巴,即《西藏王臣記》所說爲最早藏王聶赤贊普之父。
(74)帕傑國:或言此即邬仗那國。
(75)覺阿吉:覺阿意爲至尊或長上,“吉”,意爲救主,即至尊救主。這是通常用作對阿底峽尊者的稱號。阿是克什米爾人982—1054人本名底邦噶熱室利阇。印度摩羯陀國超岩寺座主。1042年來藏傳法。對西藏後期佛教複興,貢獻很大。人們爲了對他表示崇敬,不呼本名,而稱爲覺阿吉。他的教授獨具宗風,後來形成噶當一派。
(76)陽木鼠年等:陽木鼠爲甲子年,陰火牛爲乙醜年,陽水豬爲癸亥年,陽木猴爲甲申年。
(77)法主·薩沙巴:法主,指的是薩迦班智達(1182一1251)。他是薩迦法王第四位。陰火兔爲了卯年,陽土龍爲戊辰年,陰水虎爲壬寅年,陰火系爲丁亥年。這種算法均是他的著作(佛曆法)中談的。
(78)喇嘛帝師表羅:《元史釋老傳》作“公哥羅古思羅堅贊”(1299—1327),爲元朝第八任帝師。
(79)陽水犬年等:陽水犬年爲壬戌年,按《元史英宗本記》說:帝師是在至治元年壬戌曾詣西蕃受具足戒。壬戌應是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若用釋迦紀元法,以是年作爲定點,向上逆推叁千四百五十六年,則佛應生在我國的夏朝的時代。按漢譯《善見毗婆沙律》說,佛生于周靈王七年雨申(公元前565年),卒于周敬王叁十五年雨辰(公元前485年)。若依藏規佛紀元推算則佛降生應爲公元前二千多年。故依佛圓寂的年代作爲定點進行推算,由于對佛入滅之年說法不同,所以推算出來的年代,有各種不同的說法,這種紀年法不太准確。又吐蕃早期曆史用十二生肖計年,如子鼠、醜牛年等,也是比較原始的紀年法。到赤熱巴堅時才用陰陽五行如陰金、陽金、陰木、陽木等,天幹配合子醜等地支,比起來雖然進了一步,但有時在配合上亦産生錯亂,或相同的甲子出現時,仍然不能准確計算。所以古代藏史某些重要年代出現了各種差異,小差則十二年,大差則六十年。只有後來運用時輪紀年法把六十年一個循環甲名爲一個“饒迥”,排列成第一饒迥,第二饒迥……,這樣才提供了比較准確的計年方法。
(80)《彰所知論》:是八思巴爲元太子真金講說而寫著成爲論典的。
(81)阿育王:譯言無優王,印度孔雀王朝一位大興佛教的國王。其時約當釋迦逝世一百年,有書又說二百年。
(82)喇嘛法王;此指的是八思巴。本名羅朱堅贊(1235一1280),他是元代第一任帝師。喇嘛法王是對他的一種敬稱。
(83)布敦大師:本名仁欽朱(1290—1364)是西藏最有名的一位佛學家。原爲噶舉派超浦法系,後來自己單獨形成一派,稱爲布魯巴派或霞魯派。
(84)祇陀園:或作祇陀林,在北僑薩羅國的舍衛城內。
(85)四大衆:分爲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四類。或分爲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等四類。
(86)曼殊師利:即文殊菩薩。
(87)大梵天王:色界初禅天的天神之主。也是印度婆羅門教信仰的主要神抵之一。
(88)那羅延天:爲衆星耀之主。
(89)帝釋天子:欲界天神之主。經書上譯作釋提桓因,即俗說之玉皇,已見前注。
(90)毗首羯摩:是工巧天神。
(91)崗堅措傑:在大海中的釋迦牟尼像的名號。
(92)世尊化身像:按此像即現在大昭寺所供奉最有名的釋迦牟尼佛像。《紅史》說此像是佛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姿金銅像,爲文成公主攜帶入藏的。1409年宗喀巴又給佛像獻了五佛冠,成爲報身形相。西藏宗教徒最信仰和最崇拜此像,把它作爲最大的精神支柱。稱此像爲覺阿仁布齊。“覺阿”意爲至尊,“仁布齊”意爲珍寶,即師尊大寶之意。所以本書把它作爲重要史料,特辟一章以述之。
(93)金剛座寺:即大菩提寺,寺中有臺座,釋尊在此座上成道,故名金剛座。寺在今印度比哈爾省伽耶地方。
(94)婆羅門:爲在家修淨行的人,屬于印度四大種性之一。
(95)邬摩提娃:大自在天神之妃。
(96)摩诃摩舍等:此叁寺名是譯的梵文語音,各書寫法遂不一致,茲從本書。
(97)達磨波羅:是印度波羅王朝第四代君主,他與唐德宗大約同時,約在公元八世紀。下面提及與他交往的漢地君主又是支了咱耶。按支丁是姚秦符堅,公元四世紀時人,與印度的友多王朝月護王等約略同時,此處可能是傳述有誤。
(98)支丁咱耶:“支丁”是漢語“昭帝”的音轉。昭帝,是東晉時前秦符堅的溢號“宣昭皇帝”之簡稱。“咱耶”印語,王者的意思。他曾遣呂光等往西域求佛,是最早派人通印度迎佛像的人。
(99)覺阿像迎至內地:覺阿像何時迎至內地,據西藏《紅史》說前秦符堅曾派將軍日光往西域迎請覺阿十二歲身量之像,與及舍利子和班智達鸠摩羅什等,但未說明時代。(晉書)說,前秦建元元年(365),遣將軍呂光等往西域各地求佛。及呂光返國至涼州,符秦已經滅亡,後秦弘始叁年姚興出兵涼州,始將佛像等迎至長安。(土觀宗派源流)說迎釋迦像入內地是姚興弘始年間。
(100)覺阿釋迦與旃檀覺阿:此二像非同時迎至漢地。覺阿像是姚秦弘始時事,已如前述。旃檀像據《紅史)注說,此像是天竺優填王用旃檀木雕刻的佛叁十歲身量的像。漢籍(佛祖統記)說,梁武帝天監元年時,有人從中天竺舍衛國請來優填王所造旃檀佛像。可見銅質的覺阿釋邊像是在公元四O一年,旃檀佛像是在五O二年,其間相差約百余年。
注釋主要參考書目
一、漢文部分:
《舊唐書》,〔晉〕劉腦等撰,商務印書館百袖本。
《新唐書》,〔宋〕歐陽修、宋祁等撰,商務印書館百袖本。
《冊府元龜》,[宋]楊億編纂,蘇晉仁等校證,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通鑒吐蕃史料》,[宋]司馬光撰,蘇晉仁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
《新唐書吐蕃傳箋證》,王忠著,科學出版社出版。
《松贊幹布傳》,王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西夏史稿》,吳天輝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古青史譯注槁》,謝再善著,西北民族學院研究室印。
《中國佛教》,中國佛教協會編,知識出版社出版。
《西藏民族政教史》,法尊編,重慶漢藏教理院木刻版。
《關于西藏佛教史的十篇資料》,王森編,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印。
《中國曆史紀年表》,萬國鼎編,商務印書館。
《西藏曆史年表》,段克興等編,西北民族學院研究室印。
《曆史詞目》,未定稿,漢藏大詞典編寫組油印。
二、藏文部分:
《巴協》,巴·塞朗著,民族出版社出版。
《善逝教法源流》,布敦·仁欽朱著,德格版。
《紅史》,蔡巴·表噶多吉著,民族出版社出版。
《青史》,桂譯師·迅魯白著,拉薩版。
《智者喜筵》,保沃祖拉逞瓦著,山南洛紮版。
《西藏王臣記》,第五世DL喇嘛著,民族出版社出版。
《宗派源流》,土觀著,德格版。
《衛藏勝迹志》,欽則旺市著,私人抄本。
《白史》,格丹瓊培著,青海民族學院語文系印。
《敦煌吐蕃曆史文書》,王堯、陳踐譯注,民族出版社出版。
《藏族曆史年鑒》,才旦夏茸著,青海民族出版社出版。
《西藏王統記》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