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那麼這個觀念就在我們突然看見了多寶佛分半座給釋迦牟尼、讓他與自己並排坐的時候被打消了。佛還能夠采取什麼其它方式來幫助我們明白這一點呢?《法華經》和《華嚴經》是古典詩作中的最好的兩部。就詩歌想象所涉及的範圍,沒有人能超過印度人的心靈。印度人用他們的想象力表達了最深刻的覺悟。單是多寶佛及其佛塔的比喻,就已說明了很多道理。在那時的印度,像摩诃波羅多(Mahabharata)這樣的戲劇很受歡迎,它們影響了表達法義的方式。這是《法華經》、《維摩诘經》以及其它經典被以戲劇化的方式表達出來的原因之一。請你們通過這些比喻、詩歌和對話體驗佛陀的教義吧。
在《法華經》第十五品裏,發生了一件精彩的事情。很多國土的菩薩們都雲集在靈鹫峰,他們問候釋迦牟尼佛,並對他說:"世尊,我們幫您教化來了,因爲這兒太需要了。"佛陀回答說:"謝謝你們,不過,在這個佛土裏,我們已經有足夠多的菩薩了,你們可以回到自己的佛土 ,在那裏度生。"在這裏,佛陀表示了他對自己這個佛土上的弟子們的信任,而這之中也包括你們。接著他放出更強烈的光芒,大地震動,無數菩薩從地湧出,他們的出現和言談都是非常莊嚴優美的。他們走向佛陀,接足作禮,說:"世尊,我們能夠照顧好這個佛土,我們不需要別的菩薩。他們可以在自己的佛土教化。"佛陀回答說:"是的,你們說得對,這裏已經有足夠的老師來照顧這個佛土了。"然後,謝過了那些從他方佛土趕來的菩薩們,他說:"你們可以回去了,你們自己的佛土需要你們。"這個情景非常像我們今天的情形。很多菩薩老師正在西方湧現。每當我們在梅村舉行傳燈法座、認可某個人可以講法時,那是一個令人快樂的時刻,它表明菩薩老師們正在這個國土湧現。我們必須支持這些菩薩們。每當一個菩薩"從地湧現",我都很高興,大家都深受鼓舞。在梅村,每逢叁月,就會有一大片成百上千株水仙開放在上哈姆雷特(Upper Hamlet)的一座小山的山坡上。我第一次看到這麼多美麗的黃水仙燦爛地從地湧出來的時候,我想到了《法華經》裏的這個意象,于是我們把那個山坡稱爲"法身之寶"。
這時彌勒菩薩問佛陀:"世尊,您是叁十五歲開悟的,行化才不過四十五年,您怎麼會有這麼多出色的學生呢?有這麼多從全宇宙趕來的菩薩?這就像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卻有七八十歲的孩子。"佛陀說:"你不明白,因爲你只是從曆史層面來看我。當你從終極層面來看我時,你就會明白我是怎樣擁有成千上億的學生的。他們不但能夠照顧好此國土,還能照顧好很多其它國土。"
在《法華經》第二十叁品中,我們進入了第叁個層面,我們可以稱之爲"行的層面"。佛菩薩們爲了行動,爲了濟世度人,爲了做需要做的事情,從終極層面來到了曆史層面。在這個層面上,我們看到的第一位菩薩叫"藥王"。他的修行是,應以何身幫助衆生,即現何身。若需現政治家、警察、男人或女人身,便一一現之。我們每個人都有多種身,藥王菩薩教我們如何在相應情形下使用最需要的那種身,以便得到最佳的療救效果。藥王之道就是獻身、信任和慈悲,他不遺棄任何人、任何東西。
在第二十四品中,我們遇到妙音菩薩。他已得種種叁昧,其中包括"解一切衆生語言叁昧"。當衆生以有相的語言說話時,他也以有相的語言說話;當衆生以心理語言說話時,他也以心理語言說話;當衆生以"性"或"毒品"的語言說話時,爲了度他們,他也以"性"或"毒品"的語言說話。在他過去生中,妙音菩薩曾以音樂供養佛。他從終極層面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爲了建立起真正的交流,他講一切語言,並使用音樂作爲手段。接下來我們遇到了觀世音菩薩。他是大地之子,代表著我們這個世界最需要的行爲慈悲。如果你很慈悲,爲了給別人提供幫助,你會隨時現身。佛陀說:"任何聽到觀世音菩薩名字的人,將能夠度過一切災難。"觀世音菩薩以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來教化衆生。如果你修習觀音菩薩修行法門,你將能滅除很多痛苦和煩惱。當你身處地獄、被嗔怒和憎恨所吞噬時,如果你用心去體會觀世音菩薩,地獄之火將化爲清涼的甘露。當你身陷苦難之海,面對無數狂風巨浪、妖魔鬼怪時,如果你呼喚觀世音菩薩的名字,你的苦難將會有轉機,你將得到拯救。當你被鎖鏈所捆縛時,如果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將得到解脫。當你察覺別人想用毒藥害你時,如果你念觀世音菩薩,你將不會受到傷害。不管你在哪裏,因爲觀音菩薩有"尋聲救苦"的特性,只要你祈喚他,就會得到感應。
觀世音菩薩成就了五種觀:(1)真觀。即契入實相,擺脫虛妄觀念和名相,進入了真如。(2)清淨觀。當觀念和矛盾消溶之後,我們就擁有了清淨無妄的心境。(3)廣大智慧觀。即般若波羅蜜,體證到"空"和"互即互入"的本性。(4)悲觀。即了知衆生的痛苦,並尋求使衆生從痛苦中解脫出來的方法。(5)慈觀。深入觀察衆生,知道做什麼能夠給衆生帶來幸福,就去做什麼。觀世音菩薩永遠與衆生同在。無論何時,只要我們需要他,我們就可以通過修習真觀、清淨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來與他相感應。我們可以通過叁個門進入《法華經》。第一個門是通過曆史的層面,即色相和現象的層面。第二個門是通過終極層面,即實體、本性和本體(noumena)的層面。第叁個門是通過行動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努力爲衆生服務,得到衆多值得效法的菩薩們的指導。如果你有機會研讀和實修這部妙經,我知道你將會發現那是一種快樂。
《培養愛心 法華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