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培养爱心 法华经

  法 华 经

     《妙法莲华经》是大乘经典之王,它为佛教信徒之间协调共存提供了基础。在每一宗派里,人们总是执着于他们自己的方式,执着于某种形式,因而被误解之蛇所咬伤。每逢这种时候,就需要努力去革新这个宗派,纠正错误,宣传更贴近于真实教义的修行方法。第一批大乘经典想做的就是这个。为了帮助人们更贴近佛陀的原始教义,无常、无我、涅磐的观点以一种新的方式被提出来了,以帮助人们贴近原始佛教。但是,由于他们在原有的修行团体处难以获得听众,所以这些经典的作者常常使用过激的语言。比如,他们说声闻众修行,只为了脱离这个苦痛的世界,而不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和幸福,他们不是真正的佛子。

  在《维摩诘经》中,对声闻众的抨击就像炮火一样无情。作为佛陀弟子中最有智慧的人、所有僧众的大师兄 舍利弗遭到了嘲笑,而后果是,整个僧团都丢了脸。这部经的主旨在于抨击这种传统,即佛教只是给出家人和那些弃世者所走的道路。《维摩诘经》面世时,大乘佛教还只是一种思想流派,还没有建立起修行团体。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大乘佛教徒们采取了一种好战的态度。直到公元二世纪时,《法华经》才为大乘佛教徒提供了一种建立真正修行团体的基础。

  在《法华经》里,舍利弗恢复了佛陀最钟爱的弟子的地位。他紧挨着佛陀坐着,得到了佛陀极大的关怀。佛陀告诉他,以前之所以未讲《法华经》是因为时机尚未成熟。现在弟子们已修行得相当成熟了,可以准备接受最深的教法了。

  《法华经》的两个主要教义是:(1)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2)佛遍一切时、一切处。在此以前,修行者以为他们可以成为阿罗汉,实现涅磐,熄灭欲望和烦恼之火,但他们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也能成佛。他们以为当个阿罗汉就足够了,因为他们只想结束自己的痛苦。《法华经》的第一个目的就是要打消这种错误的见解,教导人们,每个人都有能力成为一个圆满觉悟的佛。

  《法华经》的第二个主要教义是佛陀的生命不只限于八十岁寿命或者限于印度。你不能说佛陀诞生了或者圆寂了,他永远在这里。在《华严经》中,我们已经看到佛不仅仅是释迦牟尼,他还是毗卢遮那。释迦牟尼是道的一种,而毗卢遮那则是道本身。

  在佛教中,我们时常会提到三乘 声闻乘(弟子们)、缘觉乘(自觉的人)和菩萨乘。声闻的目标是使自己从这个苦痛的世界中解脱出来,实现烦恼的熄灭;缘觉是那些通过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质而开悟的人;在菩萨乘中,你要帮助所有的人开悟。《法华经》问世以前,三乘之间界限分明,各乘都批评其它乘太狭隘了,但是在《法华经》里,我们了解到三乘原来是一家。"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一乘"(ekayana)这个词,在《四念处经》(the Satipatthana Sutta)中已经出现过,是《法华经》的关键词之一。《法华经》说,不论你属于哪个宗派,你都是佛陀的弟子。这真是令人高兴的消息!今天西方人修上座部(Theravada)、禅(Zen)、净土(Pure Land)、金刚部(Vajrayana),以及很多其它佛教宗派,我们知道他们都是在修一佛乘。感谢《法华经》,它使修行者之间的和平协调成为了可能。

  《法华经》有二十八品,请仔细研读第二品"方便品"。在这一品中,你将领会到这个教义:在十方一切佛土里,诸佛所说一切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实际上都是一佛乘。佛陀之所以提出三乘,只是为了帮助那些处于不同修行阶段的众生。一个阿罗汉如果最终不能发起菩提心,他(她)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不是真正的阿罗汉。

  在第三品中,佛陀授记舍利弗将成为一位圆满觉悟的佛。此时与会大众都踊跃欢喜,他们把僧衣抛向空中。以前佛陀的弟子们从来没有意识到,他们也能够成为圆满觉悟的佛。舍利弗被授记将成为一位圆满觉悟的佛之后,他感到非常自信,而后其他弟子们也都得到了佛陀的授记,都将成为圆满觉悟的佛。《法华经》的第一个教义就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位圆满觉悟的佛。

  在第十一品里,我们发现了第二个教义 不能以时空观来看待佛陀,而佛陀也不受时空所限。在前十品里,我们有时空。我们可以看见尚未成佛的人正在为成佛而修行。此时,我们是在真实的"历史层面"。从第十一品开始,我们进入了"终极层面"。在历史层面中,你降生了,你修行,你开悟了,你进入了大般涅磐(Mahaparinirvana)。在终极层面中,你本来一直就在涅磐里,你已经是佛,没有什么事可做。《法华经》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真理的绝好方法。

  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正坐在灵鹫山上,佛陀在宣讲《法华经》。突然他们听到"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萨法,佛所护念妙法华经。"与会大众比丘、比丘尼、菩萨们都向上看去,他们看到一座庄严的宝塔矗立空中。佛陀告诉他们"多宝佛(Prabhutaratna)来了,他为我们讲法作证明。"在《法华经》里,当人们触摸着灵鹫山的泥土时,他们是在历史的层面;当他们的注意力被导向天空时,他们是在寻找终极层面。但是当他们向上看多宝佛时,却看不见。他们还在试图以历史的眼光、以他们的知见概念来看终极。他们正在以色观多宝如来,用时空概念来看佛,他们没有体会到作为佛的真实本性。他们不能理解,或者他们理解得太多,这就是他们不能见到佛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解释说,多宝佛是一尊久远以前证得圆觉的佛。他发誓,每当一佛出世宣讲《法华经》时,他都要来赞叹"善哉、善哉!"。可是大众怎样才能够见到多宝佛呢?他们能够看到历史的佛陀,但是他们怎样才能看到终极的佛陀、不受时空约束的佛陀呢?释迦牟尼佛觉察到大众的强烈心愿,他以无尽的悲悯,努力去帮助他们。

  过去久远劫前,多宝佛发下誓愿:"任何佛想开我宝塔、见我佛身,必须唤回他(她)在十方世界的所有分身。"释迦牟尼佛说:"我当为之",然后他从前额放出强烈的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即刻全体大众看到了周围有无数的佛土,每一佛土里都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在对大众宣讲《法华经》。那一刻,佛陀的弟子们认识到,释迦牟尼佛不仅仅是一个在地球上教化的佛,远不止是一个人。他们抛弃了这种想法,即佛陀是我们的佛,在我们的星球上,是我们的导师, 是一个八十岁的人。接着佛陀端坐在灵鹫山上,微笑着把他所有的分身召回到地球上,数钞钟之内,就有无数的释迦牟尼佛一起坐在灵鹫山上。开启多宝佛塔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了。为了帮助他的弟子们去除概念知见,佛陀大施法力。接着释迦牟尼佛打开了塔门,但是与会大众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看进塔去,用他们的眼睛看见真正的多宝佛。大部分会众坐在山脚下,什么也看不见。他们不在同一个高度上,还不能够自由地感受终极层面。菩萨们能够看进塔里去,看到活生生的多宝如来,而下面的声闻众却不能。释迦牟尼佛理解他们的心愿,便以自己的神力把他们举到空中,使他们与佛菩萨们处于同一高度,这样所有的人都能看进塔里去,看到多宝如来了。这表明借助佛的加持和帮助,我们能够升到我们所坐的地面(名相概念的地面)之上,从而体验到终极层面。

  我们每一个人都同时既在历史层面里,又在终极层面里,但是我们还没有学会去体会终极层面。我们只是沉浸在历史层面里。为了使自己升上来,为了放弃我们对历史层面的执著,为了悟入无生无灭、无上无下、非一非多之实相,我们需要修行。从历史层面上来看,多宝佛已经涅磐了,所以他怎么能坐在那里讲话呢?但是从终极层面来看,他永远在那里,赞叹:"善哉!善哉!"。当每一个人被提升到相同高度的时候,他们都能看见示现人的形象的多宝佛,非常生动、非常庄严。这是一位不受时空限制的佛,一位永生的佛。然后多宝佛 终极层面的佛,把他的狮子座分出半座,邀请释迦牟尼佛 历史层面的佛,来与他坐在一起,每个人都能看见这两尊佛 释迦牟尼佛和多宝佛,并排坐在狮子座上,终极层面和历史层面合而为一。是释迦牟尼佛 历史层面的佛,帮助我们看到了终极层面的佛。我们不能说佛有始或有终。他已经成佛很长时间了,而且还要作很长时间的佛。这是《法华经》的第二个主要教义。

  坐在灵鹫山上,我们仍然处在历史层面上。突然间我们听到"善哉!善哉!"。此时终极触摸到了我们。我们抬起头来,看见了多宝佛这位不朽之佛的宝塔,我们抬眼看他,这是我们对终级的第一瞥。我们非常想打开塔门,直接看到终级之佛,但这中间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需要我们导师的帮助。门关着,阻止我们看见终极真实。这道门是什么?它就是我们的无知、概念、分别和知见。这道塔门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试图帮助我们,他说,"为了开启这道门,我需要召回我的遍满宇宙一切处的所有化身。当他们回到灵鹫峰时,我就能打开塔门。"于是他放出大毫光,照亮了十方,我们看到很多佛土,每一佛土里都有一位释迦牟尼佛在说法。现在我们能够放下释迦牟尼是一个人的想法了。所有这些佛都是释迦牟尼,他们都坐在莲花座上,讲着《妙法莲华经》。门现在打开了,但是使我们能够看见多宝佛的条件仍然不成熟。佛菩萨们能够通过那道门看见他,可是我们不能,因为我们坐在另一个国土上。佛知道我们的愿望,于是他用心力把我们慢慢地举到空中。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历史层面,与身处浩渺之太空的终极层面的佛菩萨们处于同一个高度,然后才能看进宝塔里去,见到多宝如来。

  如果我们仍然有这种观念,即多宝佛和释迦牟尼佛属于两个世界,终极层面之佛和历史层面之佛是二非…

《培养爱心 法华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