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 華 經
《妙法蓮華經》是大乘經典之王,它爲佛教信徒之間協調共存提供了基礎。在每一宗派裏,人們總是執著于他們自己的方式,執著于某種形式,因而被誤解之蛇所咬傷。每逢這種時候,就需要努力去革新這個宗派,糾正錯誤,宣傳更貼近于真實教義的修行方法。第一批大乘經典想做的就是這個。爲了幫助人們更貼近佛陀的原始教義,無常、無我、涅磐的觀點以一種新的方式被提出來了,以幫助人們貼近原始佛教。但是,由于他們在原有的修行團體處難以獲得聽衆,所以這些經典的作者常常使用過激的語言。比如,他們說聲聞衆修行,只爲了脫離這個苦痛的世界,而不是爲了衆生的利益和幸福,他們不是真正的佛子。
在《維摩诘經》中,對聲聞衆的抨擊就像炮火一樣無情。作爲佛陀弟子中最有智慧的人、所有僧衆的大師兄 舍利弗遭到了嘲笑,而後果是,整個僧團都丟了臉。這部經的主旨在于抨擊這種傳統,即佛教只是給出家人和那些棄世者所走的道路。《維摩诘經》面世時,大乘佛教還只是一種思想流派,還沒有建立起修行團體。爲了引起人們的注意,大乘佛教徒們采取了一種好戰的態度。直到公元二世紀時,《法華經》才爲大乘佛教徒提供了一種建立真正修行團體的基礎。
在《法華經》裏,舍利弗恢複了佛陀最鍾愛的弟子的地位。他緊挨著佛陀坐著,得到了佛陀極大的關懷。佛陀告訴他,以前之所以未講《法華經》是因爲時機尚未成熟。現在弟子們已修行得相當成熟了,可以准備接受最深的教法了。
《法華經》的兩個主要教義是:(1)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爲一個圓滿覺悟的佛;(2)佛遍一切時、一切處。在此以前,修行者以爲他們可以成爲阿羅漢,實現涅磐,熄滅欲望和煩惱之火,但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能成佛。他們以爲當個阿羅漢就足夠了,因爲他們只想結束自己的痛苦。《法華經》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打消這種錯誤的見解,教導人們,每個人都有能力成爲一個圓滿覺悟的佛。
《法華經》的第二個主要教義是佛陀的生命不只限于八十歲壽命或者限于印度。你不能說佛陀誕生了或者圓寂了,他永遠在這裏。在《華嚴經》中,我們已經看到佛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他還是毗盧遮那。釋迦牟尼是道的一種,而毗盧遮那則是道本身。
在佛教中,我們時常會提到叁乘 聲聞乘(弟子們)、緣覺乘(自覺的人)和菩薩乘。聲聞的目標是使自己從這個苦痛的世界中解脫出來,實現煩惱的熄滅;緣覺是那些通過修行、契入事物互即互入之本質而開悟的人;在菩薩乘中,你要幫助所有的人開悟。《法華經》問世以前,叁乘之間界限分明,各乘都批評其它乘太狹隘了,但是在《法華經》裏,我們了解到叁乘原來是一家。"諸佛以方便力,于一佛乘,分別說叁。""一乘"(ekayana)這個詞,在《四念處經》(the Satipatthana Sutta)中已經出現過,是《法華經》的關鍵詞之一。《法華經》說,不論你屬于哪個宗派,你都是佛陀的弟子。這真是令人高興的消息!今天西方人修上座部(Theravada)、禅(Zen)、淨土(Pure Land)、金剛部(Vajrayana),以及很多其它佛教宗派,我們知道他們都是在修一佛乘。感謝《法華經》,它使修行者之間的和平協調成爲了可能。
《法華經》有二十八品,請仔細研讀第二品"方便品"。在這一品中,你將領會到這個教義:在十方一切佛土裏,諸佛所說一切叁乘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實際上都是一佛乘。佛陀之所以提出叁乘,只是爲了幫助那些處于不同修行階段的衆生。一個阿羅漢如果最終不能發起菩提心,他(她)就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也不是真正的阿羅漢。
在第叁品中,佛陀授記舍利弗將成爲一位圓滿覺悟的佛。此時與會大衆都踴躍歡喜,他們把僧衣抛向空中。以前佛陀的弟子們從來沒有意識到,他們也能夠成爲圓滿覺悟的佛。舍利弗被授記將成爲一位圓滿覺悟的佛之後,他感到非常自信,而後其他弟子們也都得到了佛陀的授記,都將成爲圓滿覺悟的佛。《法華經》的第一個教義就是,每個人都可以成爲一位圓滿覺悟的佛。
在第十一品裏,我們發現了第二個教義 不能以時空觀來看待佛陀,而佛陀也不受時空所限。在前十品裏,我們有時空。我們可以看見尚未成佛的人正在爲成佛而修行。此時,我們是在真實的"曆史層面"。從第十一品開始,我們進入了"終極層面"。在曆史層面中,你降生了,你修行,你開悟了,你進入了大般涅磐(Mahaparinirvana)。在終極層面中,你本來一直就在涅磐裏,你已經是佛,沒有什麼事可做。《法華經》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真理的絕好方法。
佛陀和他所有的弟子正坐在靈鹫山上,佛陀在宣講《法華經》。突然他們聽到"善哉!善哉!釋迦牟尼世尊,能以平等大慧,教菩薩法,佛所護念妙法華經。"與會大衆比丘、比丘尼、菩薩們都向上看去,他們看到一座莊嚴的寶塔矗立空中。佛陀告訴他們"多寶佛(Prabhutaratna)來了,他爲我們講法作證明。"在《法華經》裏,當人們觸摸著靈鹫山的泥土時,他們是在曆史的層面;當他們的注意力被導向天空時,他們是在尋找終極層面。但是當他們向上看多寶佛時,卻看不見。他們還在試圖以曆史的眼光、以他們的知見概念來看終極。他們正在以色觀多寶如來,用時空概念來看佛,他們沒有體會到作爲佛的真實本性。他們不能理解,或者他們理解得太多,這就是他們不能見到佛的原因。
釋迦牟尼佛解釋說,多寶佛是一尊久遠以前證得圓覺的佛。他發誓,每當一佛出世宣講《法華經》時,他都要來贊歎"善哉、善哉!"。可是大衆怎樣才能夠見到多寶佛呢?他們能夠看到曆史的佛陀,但是他們怎樣才能看到終極的佛陀、不受時空約束的佛陀呢?釋迦牟尼佛覺察到大衆的強烈心願,他以無盡的悲憫,努力去幫助他們。
過去久遠劫前,多寶佛發下誓願:"任何佛想開我寶塔、見我佛身,必須喚回他(她)在十方世界的所有分身。"釋迦牟尼佛說:"我當爲之",然後他從前額放出強烈的光明,照亮了十方世界。即刻全體大衆看到了周圍有無數的佛土,每一佛土裏都有一位釋迦牟尼佛在對大衆宣講《法華經》。那一刻,佛陀的弟子們認識到,釋迦牟尼佛不僅僅是一個在地球上教化的佛,遠不止是一個人。他們抛棄了這種想法,即佛陀是我們的佛,在我們的星球上,是我們的導師, 是一個八十歲的人。接著佛陀端坐在靈鹫山上,微笑著把他所有的分身召回到地球上,數鈔鍾之內,就有無數的釋迦牟尼佛一起坐在靈鹫山上。開啓多寶佛塔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了。爲了幫助他的弟子們去除概念知見,佛陀大施法力。接著釋迦牟尼佛打開了塔門,但是與會大衆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夠看進塔去,用他們的眼睛看見真正的多寶佛。大部分會衆坐在山腳下,什麼也看不見。他們不在同一個高度上,還不能夠自由地感受終極層面。菩薩們能夠看進塔裏去,看到活生生的多寶如來,而下面的聲聞衆卻不能。釋迦牟尼佛理解他們的心願,便以自己的神力把他們舉到空中,使他們與佛菩薩們處于同一高度,這樣所有的人都能看進塔裏去,看到多寶如來了。這表明借助佛的加持和幫助,我們能夠升到我們所坐的地面(名相概念的地面)之上,從而體驗到終極層面。
我們每一個人都同時既在曆史層面裏,又在終極層面裏,但是我們還沒有學會去體會終極層面。我們只是沈浸在曆史層面裏。爲了使自己升上來,爲了放棄我們對曆史層面的執著,爲了悟入無生無滅、無上無下、非一非多之實相,我們需要修行。從曆史層面上來看,多寶佛已經涅磐了,所以他怎麼能坐在那裏講話呢?但是從終極層面來看,他永遠在那裏,贊歎:"善哉!善哉!"。當每一個人被提升到相同高度的時候,他們都能看見示現人的形象的多寶佛,非常生動、非常莊嚴。這是一位不受時空限製的佛,一位永生的佛。然後多寶佛 終極層面的佛,把他的獅子座分出半座,邀請釋迦牟尼佛 曆史層面的佛,來與他坐在一起,每個人都能看見這兩尊佛 釋迦牟尼佛和多寶佛,並排坐在獅子座上,終極層面和曆史層面合而爲一。是釋迦牟尼佛 曆史層面的佛,幫助我們看到了終極層面的佛。我們不能說佛有始或有終。他已經成佛很長時間了,而且還要作很長時間的佛。這是《法華經》的第二個主要教義。
坐在靈鹫山上,我們仍然處在曆史層面上。突然間我們聽到"善哉!善哉!"。此時終極觸摸到了我們。我們擡起頭來,看見了多寶佛這位不朽之佛的寶塔,我們擡眼看他,這是我們對終級的第一瞥。我們非常想打開塔門,直接看到終級之佛,但這中間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我們導師的幫助。門關著,阻止我們看見終極真實。這道門是什麼?它就是我們的無知、概念、分別和知見。這道塔門在我們每個人心中,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試圖幫助我們,他說,"爲了開啓這道門,我需要召回我的遍滿宇宙一切處的所有化身。當他們回到靈鹫峰時,我就能打開塔門。"于是他放出大毫光,照亮了十方,我們看到很多佛土,每一佛土裏都有一位釋迦牟尼佛在說法。現在我們能夠放下釋迦牟尼是一個人的想法了。所有這些佛都是釋迦牟尼,他們都坐在蓮花座上,講著《妙法蓮華經》。門現在打開了,但是使我們能夠看見多寶佛的條件仍然不成熟。佛菩薩們能夠通過那道門看見他,可是我們不能,因爲我們坐在另一個國土上。佛知道我們的願望,于是他用心力把我們慢慢地舉到空中。這意味著我們必須超越曆史層面,與身處浩渺之太空的終極層面的佛菩薩們處于同一個高度,然後才能看進寶塔裏去,見到多寶如來。
如果我們仍然有這種觀念,即多寶佛和釋迦牟尼佛屬于兩個世界,終極層面之佛和曆史層面之佛是二非…
《培養愛心 法華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