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培養愛心 初戀

  初 戀

     我遇到她的時候,她二十歲。那時我們在坐落于越南高地上的徹悟寺(the Temple of CompleteAwakening)。我剛講完一門基礎佛教課程,廟裏的住持邀請我說:"法師,你幹嘛不休息一下,跟我們呆幾天再回西貢呢?"我說:"好哇,有什麼不可以呢!"那天我在村子裏幫一群年輕人排演一出戲,他們准備在"泰特"(Te^t)節 越南的陰曆新年 上演。更主要的是我想幫助改革我們國家的佛教,以便它能夠適應年輕人的需要。那時我二十四歲,是一個充滿了創造活力的藝術家和詩人。當時正是越法戰爭期間,很多人處于垂死的邊緣。當時我的一位師兄Tha^y Tam Thuong剛剛遇難。當我踏著臺階回寺院的時候,我看到一位比丘尼獨自站在那兒,凝望著附近的山峰。看到她那樣靜靜地站在那兒,我感到仿佛有一股清涼的風拂過我的面頰。以前我也見過很多比丘尼,但卻從未有過這種感覺。爲使你們好理解,我必須講述一些我早年生活中的經曆和體驗。九歲時,我在一本雜志的封面上看到一張佛像,佛安詳地盤坐在草上。我立時明白,我也希望能像他那樣安詳和喜悅。兩年後,當我們五個人討論長大後想幹什麼時,我哥哥諾(Nho)說:"我想成爲一位比丘。"這是一個崇高的理想,但我清楚自己也想成爲一位比丘。這至少部分起因于我看到雜志上的佛像。年輕人是很開放的,可塑性很強,我希望電影電視製作者們記住這一點。

  又過了六個月,我們班級到那桑山(Na Son Mountain)野遊。我聽說有一位隱修者住在那兒。我不知道隱修者是什麼,但我感到我渴望見到他。我聽人們說,隱修者就是這樣一種類型的人,他們獻身于終生修行,以便使自己變得像佛一樣安詳喜悅。我們步行走了六裏路,到達那桑山,接著又爬了一個小時的山。可是當我們到達的時候,老師卻告訴我們說隱修者不在那兒,我失望極了。我當時不懂得隱修者是不願意見到那麼多人的。于是當班上的其他人停下來吃午飯時,我繼續往上爬,希望能單獨碰上他。忽然間,我聽到水滴落的聲音,循著聲音我發現一汪清泉安臥于山石中間。當我垂視泉水時,我能夠看到泉底的每個卵石和每片落葉。我跪下來,飲那冒泡的、清澈的泉水,感到是那樣地心滿意足,就仿佛我面對面地遇上了那位隱修者似的。然後我躺下來睡著了。

  幾分鍾後,當我醒過來時,我不知道自己是在什麼地方,過了一會兒我才記起同學們。當我起身往山下去找他們的時候,一個句子出現在我的腦海中,不是越南語,而是法語:"J”aigo^uté I”eau la plusdélicieuse du moude"(我喝到了世界上最甜美的水)。我的朋友們看到我回來了,心裏釋然了。而我卻還一味地在想著那位隱修者和那眼泉。他們又重新玩起來了,我開始靜靜地吃午飯。

  我哥哥是最先成爲比丘的,家裏人都擔心出家生活比較苦,所以我沒有告訴他們我的願望是走同一條路。但我內心的種子卻在繼續生長。四年後,我的夢想實現了。我在越南中部的大城市順化附近的土哈依帕格塔(Tu Hie^u Pagoda)當一名沙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