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彌大譯師生平、事業簡介
卓彌大譯師·釋迦也協(釋迦智),(公元994—1078)系于癸巳年生于芒喀(宋太祖淳化四年)。時當阿裏王伯柯贊之長子劄喜哲王(吉祥積)避居在後藏拉堆(今昂仁一帶)輔政,而後藏戰事方息的時候。此時,正值西藏佛教後宏期之初,且從多康學佛回來之盧梅等十人中,藏地代表—洛敦·多傑旺秋(金剛自在),亦于此時在後藏修建敬貢寺,從此寺傳出弟子二十四人。
劄喜哲有叁子:即伯德(吉祥軍)、峨德(光軍)、吉德(樂軍)。他們叁兄弟深信叁寶,維護正法,並派人到洛敦大師座前請求說:“請慈悲地派給我們一位堪布和一位阿阇黎,以建寺度僧,振興佛教。”洛敦大師于是派了門徒釋迦宣奴(釋迦童)和阿阇黎也協准珠(智進),多傑嘉森(金剛幢)及比丘七人,沙彌兩人,居士一人等,前往拉堆,妥善地建立僧團,此時是大譯師仁欽桑布(寶賢)年近五十歲;卓彌即于此時出家。
堪布和阿阇黎等商議:拉堆距離印度不遠,若想在這裏發展佛教,光大法門,最好選派一些人到印度留學,于是集合了僧徒叁百余人,選派了卓彌釋迦智和達諾·宣奴准珠(童精進)、堪甲波等幾個聰睿青年,攜帶了許多黃金,前往印度求學,時約宋真宗八、九年。
他們先前已在西藏學了一些梵文,出發後先到尼泊爾住了一年,在辛底巴(寂靜)和那洛巴大師的弟子—尼泊爾的班智達辛哈班遮(靜賢論師)座前精習梵語、聲明,並聽受了一些密法班智達在言談中說:“印度超戒寺有精于六門的六位善巧師,號爲六莊嚴:即東門辛底巴(寂靜論師)、南門阿根旺秋劄巴(語自在稱)、西門的協饒穹勒洛卓(智慧生)、北門的倫若班欽(那洛巴)、中央仁欽多傑(寶金剛)及蓮納西(吉祥智)等人。”
因此卓彌和達羅兩人,便前往印度超戒寺,在辛底巴座前親近(注:辛底巴曾以施放不動明王大食子于恒河,而擊沈了背叛瑪哈波羅王的伽那從土耳其所發兵的船,因而聲名大躁);並與其他諸師也結了一些法緣。但是達羅比較注重朝山拜佛,後來前往菩提迦耶金剛座,並且在那裏住下,並未再求學,所以在佛學方面沒有較大的成就。
當卓彌將赴印度時,堪布和阿阇黎二師曾囑咐說:“由于戒律乃佛陀聖教的根本,你們應聽受,而般若波羅蜜多是佛陀的心要,你們也當聽受;尤其密法是佛陀聖教的心髓,你們更應當聽受。”于是卓彌便依師所囑咐,在超戒寺六賢門座前,首先聽受戒律,其次聽講般若波羅蜜多,並多次聽受密法,而得經續要義,成爲大善巧師。
在超戒寺主依辛底巴座前八年,卓彌圓滿學習後,在南印度底威扣提,得到著名的一面二臂立像自生觀世音菩薩(喀薩巴裏)授記,而使他與一般教典學者有別。卓彌繼而來到東印度,見到有一位比丘,以木母女神無形的一只手接受化緣財物,心生驚異!于是向比丘頂禮並繞行多次後,請求攝受,比丘名般若因劄如箕,藏語稱爲雪饒旺波色瓦(智王明顯論師),他是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中毗瓦巴的叁傳弟子,亦稱威拉金剛。卓彌在東印度四年,主要就是依止般若因劄如箕,專門學習密法,得到了灌頂、密續講授,以及諸授決要的廣大教授,其中最重要的一個法,便是無上瑜珈部“道果”教授。“道果”是西藏佛教中很重要的一個密法,薩迦派日後就是以傳承“道果”教授而聞名,而般若因劄如箕所傳諸法,較之辛底巴所傳諸密法,更能使卓彌生起廣大信心。
卓彌叁赴印度,拜著名論師,遍學密法,獲得了叁種傳承的“道果”,以及二百四十種密續、灌頂的疏釋後,並在尼泊爾南方住了整整十叁年,以研習這些教法。且在喀什米爾拉巴岡波(羅月枯)廣譯《時輪金剛本續》及疏釋,當他返回西藏時,堪布、阿阇黎和許多僧衆紛紛從遠道來迎接他。
學成回藏後,卓彌首先是以對于許多治病法門的知曉且善巧者而聞名;堪布、阿阇黎及僧衆也對此法門很歡喜,接著他在拉孜、薩迦一帶建立了牛古垅寺,繼而翻譯了《歡喜金剛第二品》等的叁種密續;及其他許多密法;辛底巴所著“具清淨論”也由他作了極善的翻譯,無上瑜珈部母續諸密典因此在西藏地區興盛起來。
由于卓彌對于梵文相當精通,同時翻譯了不少顯密佛教經典,所以人們便稱他爲卓彌大譯師,譯著之余,他同時也宏揚密法,並講說許多教法,門徒極多。
當卓彌大譯師駐錫柳溝隆和拉哲山岩,有一次朗湯嘎波的牧人迎請他到牧區去住的時候,接到了噶雅達拉班智達將來到西藏,並請他前往迎接的信,噶雅達拉是毗瓦巴所傳另一法脈之四傳弟子,曾多次親見本尊,具有能將鈴杵置于虛空中的能力,並且能將他自己的神識以奪舍法遷入他人身中,已得圓滿之解脫。
卓彌大師來到貢塘迎接班智達(指噶雅達拉),隨助師駕,沿途中又廣學聽受了許多教法,迎請班智達到柳溝隆後,預定在那裏住五年之久,卓彌大師與班智達約定,若班智達所有大寶佛教著作盡都傳授,他願供養黃金五百兩,結果經叁年即已圓滿傳完教授,班智達說:“我要走了。”卓彌大師請求說:“五年約限未到,請住下。”于是班智達應允請求,從他在宋仁宗慶曆元年入藏起,共計住滿了五年,而卓彌大師也圓滿了五百兩黃金的供養,噶雅達拉班智達大喜而允許說:“經教著作在西藏,我以後不傳他人”,繼即返回印度。
卓彌大譯師和噶雅達拉班智達的相遇,是班智達的上師—大成就者阿伐都底早已授記的。在叁年之中,圓滿了全部“道果”《珍貴教言密訣寶露》的傳授;而使他的心子卓彌,成爲了一位擁有無量五明知識和口耳傳承法脈的大班智達,但卓彌大師自五十二歲起,聽受此甚深無二《歡喜金剛續》灌頂要門,曆時叁載,卻直至六十叁歲間始傳出此法。
他們師徒還翻譯了《喜金剛幕桑布劄》(歡喜金剛續)、《熱裏》(勝樂)、《阿熱裏》、《金剛幕》、《叁補劄》、《四阿熱裏》等母續部的修法,及《密訣寶露》諸法要,並傳授了後來失傳的《四座》法。
後來以弘揚龍樹傳承之“密集”教法聞名的廓譯師,再度迎請噶雅達拉從卓谟來時,再度和卓彌相遇,又請返道西上,最後班智達(指噶雅達拉)在阿裏由季覺迎請去了,當班智達第叁次抵達後藏時,卓彌已圓寂而未得見;而噶雅達拉爲貢欽色若兩方面的事,來到喀熱時,以叁百五十歲的高齡在那裏圓寂。
雖然卓彌大師對精髓教授無比地尊敬和極度地珍惜,而令他在傳授時有猶豫,不願輕易示人;但總的說來,他仍傳授出諸密續和許多教授要訣,而使“道果”教法衍生出十八種法脈,其中全部“道果”法及經教著作,除傳授給拉准噶裏,仲·垛巴敦穹和色敦日(1030—1118)叁個人外,未傳其他人,而拉准噶裏未傳弟子;仲·垛巴敦穹從柳溝隆來到拉堆的南邊,在那裏也很快逝世,所以此教授也未能發展,是以色敦日在擅長于此道果教法的叁人當中,堪稱其唯一的心子;他待奉卓彌上師十七年,將身、語、意完全供養給上師,而得到如無底之瓶般的無漏教法。
卓彌上師經教的教授,雖是未得全部傳出,然而獲得其一部分“道果”傳授的有傑貢色窩,辛貢若窩和邬巴仲波伽等叁男弟子,及堆谟多傑措(金剛海),桑谟衮勒,肖谟江吉和恙谟朗喀等四女弟子,這七人都依止修持而獲得成就。獲得全部“道果”經論圓滿講授的有拉哲的江烏噶拉,肖區的劄哲索納巴,昌窩的哲敦衮卻嘉補,薩迦寺的貢噶甯波,阿裏人色尾領波等五人,均以長于本續而聞名,上述系就其最上諸大弟子而列出的,至于爲出家和在家衆說法,其數則極爲衆多而無法詳述。
如噶居派祖師瑪爾巴(1012—1097)譯師也是卓彌大師的弟子,他在十五歲時前去拜見卓彌大師;拜見時,瑪爾巴獻上兩只犁牛所馱之紙,言明自己想要學法,求賜灌頂及口訣,但由于卓彌大師重法的緣故,弟子每向他請求傳授一種密法,必須供養很多錢,即使想見到一小教授要訣,也須要極大的代價;因此,卓彌大師並未滿瑪爾巴所願,而瑪爾巴在卓彌座下叁年,所學的也僅是梵文和印度口語。
瑪爾巴在卓彌大師處,叁年就完全學通了印度口語,但他與卓彌大師無緣長聚,因此生起前往印度求法之心,瑪爾巴心想:“即使我爲獲得無我母四灌頂而長隨卓彌上師,也須十五頭母犁牛作爲供養才成,若要獲得一發母的恩准加持,也非得獻上一頭公犁牛或母犁牛不可,沒有供養,就無法令自心充滿正法,即使我有所須的供養而完全獲得所求的正法,我也不能說我是從一位大學者處獲得這些教法,何況我每次想借“空行母不共金剛歌注釋續”來看一看,卓彌上師都不肯,我現在應該多獻供養使上師高興,再把剩下來的東西換成金子,然後帶著我應得自父母的那分財産去印度學法。”
由于瑪爾巴和大學者那洛巴及其他印度大師的因緣開始成熟了,于是傑尊媽金剛瑜珈女給他啓示,要他去見那洛巴,瑪爾巴便將自己所有的財物都供養了卓彌大師,以免上師不快,他自己只留下一匹馬和柚木馬鞍,准備前往印度求法,但即使他日後成就後,亦未忘卓彌師恩,瑪爾巴曾說:“吉祥柳溝隆寺中,譯師卓彌上師前,學習聲明和誦語,恩惠非小當盡知。”
另一位西藏後宏期在傳播新密續上,有大貢獻的廓·枯巴則譯師也對卓彌大師之法視爲最上,而由彼寺院前來親近。起初從卓彌大師學法後,欲求灌頂教授因無多金而不得,于是廓譯師乃叁赴印度,接觸許多著名論師,並長期跟卓彌過去的老師—靜賢,學集密龍猛派教授,後以此法之弘傳而著名,布頓大師即是紹此法脈,大宏此法而開展出夏魯一脈之人。而阿底峽尊者、噶雅達拉大班智達都是布頓大師所拜過的老師。廓譯師譯有《勝樂金剛空行續》、《四座續》、《大幻化續》和《歡喜金剛續》等。
此外,甯瑪派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叁素爾”之一的素爾波且(1022—1062),也曾向卓彌獻黃金百兩向他學習“道果…
《卓彌大譯師生平、事業簡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