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相當誠實坦白,它便可以顯示出你自己對修行的誠意。其次,描述你的禅坐練習,無須詳述每次禅坐,如果有幾次類似的禅坐,可將特色合並在一起綜合報告。試著描述一次或多次最清楚的禅坐細節,從禅修最初生起的所緣—腹部的起伏—開始,然後加入在六根門生起的其它所緣。
結束坐禅的描述後,進入行禅練習的報告。你只要敘述與行走動作直接相關的經驗,無須像禅坐一樣,說明連續生起的所緣,如果你在行禅中使用叁分法——擡起、移動、放下,試著包含每個部分與在其中的經驗。
◎出現什麼,如何注意到它,有什麼事發生?
對一切所緣——真的在禅修中所生起的任何所緣,請以叁個階段來報告自己的經驗。第一、確認出現了什麼;第二、你如何注意到它;第叁、你看見、感覺或了解了什麼,也就是當你注意到時,有什麼事發生。
讓我們以最初的所緣——腹部的起伏動作爲例,第一件要做的事,是確認腹部膨脹過程中出現了什麼。
「腹部膨脹了。」
其次,要去注意,並在心中默念。
「我注意到『膨脹』。」
第叁個階段是描述膨脹時發生什麼事。
「當注意到『膨脹』時,我經驗到不同的感受,也就是當時各種感受的變化。」
然後繼續小參,以相同的叁階段描述收縮的過程,與禅坐期間發生的其它任何所緣。先簡單提及所緣的出現,描述如何注意到它,以及接下來的經驗,直到所緣消失或注意力移開爲止。
或許以比擬來說明會有助于明了。想象我正坐在你面前,突然伸出手並張開手掌,你會看到我握著一顆蘋果,你把注意力直接對准蘋果,認出它,並且(由于這是個比擬)對自己說「蘋果」。現在,你繼續辨識蘋果是紅的、圓的且有光澤。最後我慢慢拳起手掌,蘋果便消失了。
如果蘋果是禅定的最初所緣,你要如何報告關于蘋果的經驗?你會說:「蘋果出現了,我注意到它是顆『蘋果』,它是紅的、圓的且有光澤,然後蘋果慢慢消失了。」
你可以用如此清晰的方式,分叁階段來報告有關蘋果的事。首先,當蘋果出現的剎那,你能察覺到它。接著,你把注意力對准蘋果,並認識它是什麼,由于你以蘋果爲「禅修」的所緣,你特別精進地在心中默念它。第叁,你繼續注意蘋果,並辨識其特質,以及它從你的覺知消失的方式。這叁階段過程與實際觀禅所要遵循的步驟相同,不同的是,你所觀察與報告的是腹部起伏的經驗。千萬要注意,當觀察虛構的蘋果時,不要延伸臆想其多汁的樣子,或想象正在吃它。同樣地,在禅修小參中,你的描述要限製在直接的經驗裏,而非對這個所緣的臆想、想象或發表意見。
一如你所了解的,這種報告方式是實際觀禅中應如何運用覺知的指引,因此,除了接受老師指導的機會之外,小參也是很有幫助的。行者通常會發現,對禅修而言,做這種報告有激勵性的影響,因爲這會要求他們盡量清楚地專注于自己的經驗。
◎覺知、精確、堅忍
對于所緣漠不關心、隨性雜亂,或失念、無意識地看著它是不夠的,這不是你無心地背誦一些腦海裏東西的練習。你必須全心全意地看著所緣,盡可能精確地保持專注于所緣上,如此才能洞察所緣真正的本質。
盡管我們很精進,但心會散亂,並非總是規規矩矩地一直維持在腹部。這時,新的所緣——散亂的心——生起。要如何處理呢?我們要覺知散亂,這是第一個階段。第二階段是在心中默念「散亂、散亂」。它生起多久後我們才有所覺知?一秒?兩分鍾?半小時?在我們默念後又發生什麼事?散亂的心立即消失了嗎?心還繼續散亂嗎?或思緒減弱,最後消失了?舊的所緣消失前,又有新的所緣生起嗎?如果你絲毫未注意到散亂心,也要告訴老師這件事。
一旦心不散亂,就回到腹部的起伏。你應該要描述自己的注意力是否能回到腹部上,通常在新的所緣生起前,心停留在起伏動作的時間有多長,在報告中說明這點也很好。
禅坐一段時間之後,各種疼痛與不悅的感受一定會生起。假如突然生起一陣搔癢——新的所緣,要記得默念「癢」,感覺愈來愈癢或維持不變?有沒有改變或消失?有沒有新的所緣生起,譬如想抓癢的欲望?這些都要盡量精確地描述。各種色、聲、味、冷熱、僵硬、震動、刺痛與心的所緣的無止盡過程也是如此,不論何種所緣,都要應用叁步驟的原則。
整個過程的所有部分,就像在進行一項沈默的審查,要與經驗非常靠近——不要問自己一堆問題,而迷失在思慮之中。對老師來說,重要的是,你是否能夠覺知所有生起的所緣,是否擁有精確的心來保持正念,是否堅忍地完整觀察到它們。對老師要誠實,如果在心中默念後,還無法發現、注意或經驗到任何所緣,並不意味著你的練習都是失敗的!清晰而准確的報告,可以讓老師協助你練習,指出錯誤或加以糾正,讓你回到正道上。
願你在這些小參指導中獲得利益,願將來有一天,老師能協助你去幫助你自己。
(譯者按:本期專輯內容譯自班迪達尊者(Sayadaw U Pandita)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一書,中譯本將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專輯中部分標題爲編者所加。)
班迪達尊者簡介
◎一九二一年生于緬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歲剃度出家,二十九歲接受馬哈希尊者的禅修訓練。
◎目前負責「清淨智禅修道場」(PanditArAma)指導密集禅修,爲緬甸當代頗負國際聲望的禅修大德。
◎著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解脫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
《甯靜安樂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
《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書。
《禅修的基本指導》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