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

  

直達解脫的路徑

  

全然寂靜的馬車

  

  馬車的兩輪:心精進與身精進

  馬車的靠背:慚愧

  環繞馬車的裝甲:念

  車夫:正見

  真正佛陀之子

  

  

  

直達解脫的路徑

  

──修習八正道的重要性

  

  

班迪達尊者 著

  

鍾苑文 譯

  

  戒行清淨,便無有悔恨,不受智者譴責、法律的刑罰,也不會投生于惡趣;

  圓滿定學,便能解脫執著煩惱的危險;念與定生起的觀智,有克服隨眠煩惱的力量。

  因此,即使在未抵達完全無虞的涅槃之前,走在八正道就能免卻可怕的事物。

  

  誤生天界的禅修比丘

  

  從前,佛陀住在印度古城舍衛城附近的祇樹給孤獨園時,一位天人與千名同行的隨從,在淩晨時分從天界而下來拜訪他。

  

  盡管天人的光彩照耀整個祇園,他卻明顯地心煩意亂,向佛陀頂禮後便開始恸哭。

  

  「哦!佛陀!」他哭道:「天界真是嘈雜啊!充滿天人們的喧鬧。對我來說,他們看起來就像餓鬼,在自己的土地上作樂。待在這種地方讓我慌張失措,請告訴我如何離開。」

  

  這番話由天人說出來十分古怪,天界的特征本就是歡喜。那裏的居民,優雅且好樂音樂,一點也不像生活在極度悲慘與痛苦中的餓鬼。據說某些餓鬼有巨大的腹部與如針孔般的嘴,因此他們時時感到無法滿足的嚴重饑餓。

  

  佛陀以神通力審查天人的過去,知道他不久前還是位修行者,年紀輕輕便對佛陀的教義深具信心,于是出家成爲比丘。在一位老師的座下經曆必要的五年歲月,熟悉了戒律與團體生活,並能獨自禅修後,便到森林中隱居獨修。由于他非常想成爲阿羅漢,便極度地發奮練習,幾近廢寢忘食,以便盡全力禅修。哎!他失去了健康,胃脹氣造成發脹與如刀割般的疼痛。盡管如此,他仍未調整習慣,一心一意地練習。疼痛不斷加劇,直到一天,在行禅時斷送了性命。

  

  這位比丘立刻投生于衆天界之一的叁十叁天。突然,宛如從夢中醒來,他身著金色華服,站在耀眼奪目的宮殿門前,天宮之內有一千位天人,盛裝等待他的來臨,他是他們的主人。他們很高興地看到他出現在門前,興高采烈地大聲歡呼,並奏樂相迎。

  

  我們可憐的主角在這種種之間,並無機會注意到自己已經投生,他以爲所有的天人只是一般來向他致敬的信衆罷了。這位新天人垂下目光,莊重地拉起金色衣裳的一角,蓋住肩頭。天人們看到這些動作,猜出他的狀態而大叫道: 「現在你在天界,這不是禅修的時間,而是嬉戲作樂的時刻。來吧!我們來跳舞!」

  

  我們的主角幾乎聽不見,因爲他在練習根律儀。最後,有幾位天人走進宮殿拿出一面長鏡,這位新天人嚇呆了,看到自己不再是個比丘,整個天界沒有一個夠安靜的地方來禅修,他被困住了。

  

  在驚慌之中,他想:「當我出家時,唯一的希望是最高的安樂—阿羅漢。我就好像是位拳擊手,參加比賽希望獲得金牌,結果卻得到一顆甘藍菜。」

  

  這位前比丘甚至害怕跨進宮殿內,他知道自己的心力無法長久對抗這些遠超過人間的欲樂。他突然了解,身爲天人便有能力拜訪佛陀正在教化的人界,這個領悟讓他振作起來。

  

  「我可以在任何時候獲得天上的財富,」他想:「但遇到佛陀的機會才是真正稀有的。」他毫不猶豫地快速離去,身旁伴隨著一千位隨從。

  

  在祇園找到佛陀後,這位天人靠近佛陀並尋求協助。佛陀被他的一心修行所感動,給予了以下指導:

  哦,天人!你走過的路是筆直的,那會引導至你的目標—安全、無有恐怖的皈依處。你會搭乘一輛完全甯靜的馬車,心精進與身精進是其兩輪,慚愧是靠背,念是環繞馬車的裝甲,正見是車夫。不論男女,任何人只要擁有這樣一輛馬車,且駕駛得當,無疑地都會抵達涅槃。

  

  

  遠離「愚癡園」— 一個混亂與迷妄之處

  

  這個比丘天人的故事略述于《相應部》,說明了關于禅修的許多事,我們將一步步地來檢視。但你會提出來的第一個問題也許是: 「爲何會有人抱怨投生于天界呢?」畢竟,天界是不間斷的宴會,在那裏的每個人都有美好而長壽的身體,並爲欲樂所圍繞。

  

  也許不必等到死後投生,才能了解天人的反應,其實在地球上就有天界了,但在他們任何人中,可以發現真實而永久的快樂嗎?例如,美國是個物質很進步的國家,在那裏可以得到很多的欲樂,你可以看到人們沈溺、陶醉于奢華與歡樂之中。問問你自已,這些人會想看得更深,或致力于尋求存在的真理嗎?他們真正快樂嗎?

  

  當這位天人身爲人時,他對佛陀的教導有無比的信心,相信最大的快樂來自修習佛法後的解脫。爲了尋求這種超越感官的快樂,他舍棄世間的享樂,並獻身成爲比丘,他熱切地努力想成爲阿羅漢。事實上,卻因過于努力而早逝,突然發現自己回到出發點—被他努力要舍離的欲樂所圍繞。你能了解他失望的感覺嗎?

  

  事實上,死亡並不新奇,那只是心的轉移,在死心與結生心之間沒有任何中介的心。此外,不像人類,天人的出生是自然且無苦的。

  

  因此,這位行者在一生與另一生之間,修行無有懈怠。所以,他會抱怨天界的嘈雜也就同樣不令人意外。如果你曾深入地練習,便會知道聲音有時會令人多麼混亂與痛苦,不論是突然的爆炸或連續的炮轟。想象在禅坐時,你剛到達一個安甯且沈靜的境地,而電話鈴聲響起,你整個鍾頭的定立刻就支離破碎。如果你曾有過這樣的經驗,便可了解行者將天人比喻爲餓鬼的強烈情緒。當電話鈴聲響起時,我很想知道你會罵出什麼話,即使那是一通朋友的來電。

  

  在原始巴利經文中還有個雙關語。天人對佛陀訴說,發現自己身處以美麗著稱、名爲「歡樂園」(Nandana Vana) 的天界歡樂林中時,卻將之改名爲 「愚癡園」(Mohana,愚癡(moha)的衍生字) — 一個在心中製造混亂與迷妄的地方。

  

  

  舍離欲樂的方法—安住于修行

  

  就行者的觀點而言,你當然也會明白強烈欲樂令人分心的特質,也許你的目標與這位行者不同,並非想成爲阿羅漢,也或許正是。不論你期待的禅修結果是什麼,都一定會重視禅修帶來的定與輕安,要達成這些目標,某種程度的舍離是必要的。每次我們坐下來禅修,即使是一小時,也放下了一小時尋找欲樂與娛樂的可能性,但我們會發現某種程度解脫了娛樂本身—心追逐樂受後所感到的苦。如果參加較長的密集禅修,便舍離了家、所愛的人與我們的過去,盡管如此,還是有許多人會發現這種犧牲是值得的。

  

  這位比丘天人雖然抱怨天堂的情況,但並非真正瞧不起天人的生活方式,而是對自己未達成目標而感到失望。這就如你獲得一個工作,希望賺一千元,你勤勉而細心地努力工作,但一天結束了工作並未完成,只得到五十元。這讓你感到很失望,並非因爲你輕視五十元,而是爲沒有達成自己所設定的目標。這位行者也是如此,他生氣自己,並將自己比作贏得甘藍菜而非金牌的拳擊手。天人同伴們都了解他,且絲毫不覺得受到侮辱。事實上,他們很感興趣地跟隨他一同到人界,在這裏他們也能從佛陀的教導中受益。

  

  如果你安住于佛法中,不論身在何處,即使是天界,你對禅修的興趣仍會持續。如果不然,很快便會被居住環境所提供的歡樂所糾纏,而這將是你追尋佛法曆程的終點。

  

  讓我們來研究一下,這位行者如何安住于修行。在他進入森林獨修之前,他花了五年的時間依止一位老師,並與其它比丘共住在僧團中。他以各種方式服侍老師、接受禅修指導,並持戒清淨。每年他于叁個月雨安居的期間禅坐,之後參加傳統的儀式,在儀式中,每位比丘以慈悲心討論其它人的過失,因此人人都能改正自己的缺失。

  

  對于身爲行者的我們而言,此人的背景深具意義。所有的行者都應該像他致力于完全了解持戒的方法,直到清淨戒完全成爲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我們也必須注意到自己對他人的責任,因爲我們共住于此世中,必須學習以利他且慈愛的方式來溝通。至于禅修,直到具有高度的技巧—完成觀智的整個階段,都需要依賴一位值得信賴而有能力的老師。

  

  

  掌握修行的重點—明辨必要的與多余的

  

  這位比丘具有很大的美德:專心致志于佛法,致力于了解真理,對他而言,其它的都是次要的。他極度審慎地分辨必要的與多余的,避免外在的活動,並盡可能地把時間花在努力保持正念上。

  

  對所有的人而言,限定自己的職責是有益的,如此才能有更多的時間禅修。當偶爾做不到時,可以想想母牛的故事。如你所知,牛永遠忙著用力咀嚼牧草,牠們整天都在吃。現在,母牛有只活蹦亂跳又頑皮的小牛,如果牠只顧著吃草,絲毫不關心小牛,那麼,小牛必定會跑走並惹來麻煩。但如果牠忽略自己的需要,只看守小牛,那就得整晚都吃草了。因此,母牛一面注意小牛,一面吃草。有工作或事物要做的行者應仿效牠,一面做事,同時留意佛法,確保心不會跑得太遠。

  

  我們知道這位比丘是位勤奮且熱切的行者,在他醒著時,總是盡最大的努力保持正念,一如我們所知的那般,佛陀允許比丘睡四小時—整個中夜的時間。但強烈的迫切感使他把床擱置一旁,甚至廢寢忘食,而以修行的持續精進來滿足自己。

  

  我不建議你廢寢忘食,只希望你了解他致力于修行的程度。根據佛…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