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結果。
我們討論這這條路本身的叁個部分—戒、定、慧。當戒行清淨時,便無有悔恨,不受智者譴責、法律的刑罰,也不會投生于惡趣。如果圓滿定學,便能解脫執著煩惱的危險—那些在心中生起並壓迫我們的負面傾向。在正念與定蘇醒時生起的觀智,有克服隨眠煩惱的力量。因此,即使在未抵達完全無虞的涅槃之前,走在八正道就能免卻可怕的事物。所以,這條路本身也是庇護所。
﹝煩惱、業與果—輪回的惡性循環﹞
煩惱要爲世界的危險負責。無明、渴愛與執取都是煩惱,立基于無明,受到渴愛的支配,便會造業,然後忍受果報。由于過去在欲界的業行,我們投生于這個星球,在目前擁有的身心之中。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生命是過去因的果,身與心依序成爲渴愛與執取的所緣,渴愛與執取造作業,即再次投生的條件—再次渴求、執取身與心。煩惱、業與果是惡性循環的叁個元素,是個無始的輪回,沒有禅修,便不會有結束。
若非因爲無明,惡性循環便不會存在。我們先因無知、不清楚了解的無明而受苦,後來是因爲愚癡的無明,如果沒有深刻地修行,便無法了解實相的真正特性—無常、苦、無我。不明了身心短暫的本質,它只是現象的剎那生滅,隱藏著我們所忍受的生滅壓迫的巨大痛苦。我們不了解在這過程中沒有 「人」在控製,也沒有「人」在背後,可說是「無人在家」。如果我們深深地了解身心的這叁種特性,就不會渴愛、執取。
然後,由于愚癡,我們在實相中加入虛假的元素,誤以爲名色是永恒不變的,在所擁有的身心中發現快樂,而假定有個永恒的自我或「我」在管理身心的過程。
這兩種無明使得渴愛與執取生起。執取只是渴愛的具體化,渴求愉悅的色、聲、香、味、觸與想法,我們渴望新的所緣出現在面前。如果獲得想要的,便會執取它而拒絕放手,而造作束縛自己于輪回中的業。
﹝打破輪回的循環﹞
當然,業有很多種。不善業帶來不善果,而讓我們在輪回中持續存在。然而,走上了八正道的前段,由于他正在避免不善行,便無須擔心個人行爲的負面影響,戒使得行者免于未來的痛苦。善業帶來善果,盡管它仍會將我們推入新的生命輪回,但在禅修中,不再造作出使人持續存在的業。只是看著事物的來來去去是有益的,它甚至使我們不會繼續輪回。以其最精確的意義來說,在禅修中不會産生異熟,當有足夠精確的覺知,便能阻止渴愛的生起。因此,也會防止連結存在︵有︶、業、生、老、病、死等的連續生起。
修觀會剎那、剎那地沖破煩惱、業、果的惡性循環,當行者策動了精進、念與穩固的定,正思惟便使心洞悉存在的真實本質,而能如實了知事物。智慧之光驅散無明的黑暗,無明消失了,渴愛如何生起?如果我們看清事物的無常、苦與無實體性,渴愛便不會生起,執取也無法跟隨。因此說:不知而取,知即解脫。解脫執取,便不再造業,也不再有果報。
無明導致渴愛與執取,此叁者導致「存在」與「我」的邪見。走在八正道上,能去除無明之因,如果這些消失,即使只有一剎那,便有解脫。粉碎了惡性循環,這就是佛陀所說的庇護所。沒有無明、煩惱的危險,也沒有導致未來受苦的恐怖業行,只要保持正念,便可享有安全與平安。
也許你會覺得身心如此可怕,以致想擺脫它們。不過,自殺不會帶給你任何好處。如果你真的想要解脫,必須放聰明點。有道是只有觀察到「果」,才能破壞「因」,這並非主動意義中的破壞,而是永續存在力的消失,正念破壞了會在未來導致類似的身心的 「因」。當心因爲正念、正定、正思惟而集中—看著六根門前生起的每個所緣,看著它發生的剎那,此時煩惱不能入侵,完全無法生起。由于煩惱是業與輪回的 「因」,你便切斷了在輪回存在的一個連結。如果現在沒有「因」,未來就不會有「果」。
遵循八正道,經過觀智的不同階段,終究抵達涅槃的庇護所,解脫所有的危險。涅槃的成就共有四個階段,在每個階段會永遠根除特定的煩惱。當心完全清淨,便會在最後的證悟階段—阿羅漢,抵達究竟的庇護所。
預流—初次體驗涅槃
初次體驗到涅槃—證得須陀洹道的剎那,粉碎了連結惡趣的叁個循環,不再投生于畜生、餓鬼或地獄之中。導致投生該處的煩惱被根除,不再造作輪回彼界的業行,而可能會造成這些結果的過去業則會失效。
在更高的證悟階段,會根除愈來愈多的煩惱,最後到阿羅漢道心,則完全去除煩惱、業與果。阿羅漢永遠不再受煩惱的折磨,死時即進入般涅槃—永不再進入輪回的涅槃。
即使只是最低層次的證悟,也能避免從事錯誤的修行或走上任何邪道,知道這點或許能鼓勵你,這敘述于《清淨道論》(Visuddhi Magga)—覺音 (Buddhaghosa) 于第五世紀的偉大作品。你也會從自責、智者的譴責、刑罰與墮入惡趣的危險中解脫。
(編者按:本期專輯內容譯自班迪達尊者 (Sayadaw U Pandita) 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 一書,中譯本將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專輯中部分標題爲編者所加。)
全然寂靜的馬車
──八正道的譬喻
班迪達尊者 著
鍾苑文 譯
八正道的寂靜馬車,是一輛戒、定、慧的馬車,
以身精進與心精進爲輪,慚愧爲靠背,念爲裝甲,正見爲車夫,
可載運一切衆生安全地橫越海洋、沙漠,穿越輪回的叢林。
全然寂靜的馬車
尚未到達預流的凡夫,就如旅者開始一段冒險的旅程,在橫越沙漠、叢林或森林時,會有許多危險在等候,他必須裝備齊全。在這種旅程中,不可或缺的東西之一是輛優良且可靠的車,佛陀提供比丘天人一個卓越的選擇。「你會搭乘,」他說:「一輛全然寂靜的馬車。」
可以想象在他最近有了處于天界樂神之中的體驗後,會發現一輛寂靜的車子是多麼吸引人,但在此還有弦外之音。
大部分的車輛都有噪音,佛陀時代所使用的舊式雙輪或四輪馬車喧囂地發出嘎嘎聲,特別是如果潤滑油不足、粗製濫造或超載時,更是如此。即使現代的汽車或卡車仍十分喧鬧。然而,佛陀提供的馬車,卻非普通的車輛,它製造精良,不論數以千、百萬或億計的衆生搭乘,移動時都安靜無聲。這輛馬車可載運所有人安全地橫越海洋、沙漠,穿越輪回的叢林,是一輛修觀的、八正道的馬車。
佛陀在世時,數百萬衆生只是聽聞他的開示便證悟了。有一千、十萬或百萬個衆生,可能都聽過同一個開示,所有這些衆生都可以同時在馬車上一起橫越。
這輛馬車永遠不會嘎嘎作響,但其乘客通常會發出許多嘈雜聲,特別是那些到達較遠的彼岸—抵達涅槃這安全庇護所的人,他們會以贊美與興奮的語氣高聲說:「這馬車多好啊!我運用了它,而它也發揮了功效,引領我到達覺悟。」
已抵達覺悟四階段的聖人—預流者、一來者、不來者與阿羅漢,他們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歌頌馬車:「我的心已完全改變,充滿了信心、清明與廣闊。許多智慧于我身中展開,心強壯而穩定,能彈性地面對生命的變化。」
能進入禅定的聖人們會歌頌這輛車,進入滅定的一來者與阿羅漢也是如此,他們能經驗到心、心所與一切心所生法的寂滅。從這些定中出來,他們對這輛車充滿喜樂與贊美。
通常當某人死亡時,人們會哀傷、悲號。看到有情離開這世間,我們會哀悼、哭泣、沮喪。然而,對想根除一切煩惱的阿羅漢而言,死亡是件期待的事。他會說:「終于能丟棄這苦的聚合體了!這是我的最後一生,我不用再面對痛苦,而只有在涅槃庇護所的喜樂。」
阿羅漢的珍貴也許超乎你的想象,但你自己可以知道阿羅漢可能會有的感覺。看看自己的修行,你也許曾克服五蓋—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與疑,而可以清晰地看到所緣的本質;也許曾看到名色之間的差別,或現象的剎那生滅。看到生滅的階段,即是一種解脫與快樂,這種喜悅、清明的心,就是禅修的果。
佛陀說:「對曾參加密集禅修或曾達到禅定的人而言,在他身上生起的喜悅,遠超過這世間或天界所能經驗的欲樂。」
禅定在此等同安止定,或是在修觀時所發展的深層次的剎那定,後者稱爲「觀禅」(vipassanA jhAnas)。
﹝無與倫比的滋味﹞
能持續地保持正念的行者,會在禅修中經驗到很深的喜悅—一種從未品嘗過的、無與倫比的法味。初次經驗時,你會充滿驚奇:「多殊勝的佛法啊!真是神奇!我無法相信內在竟能生起如此多的平靜、喜與樂。」你會充滿信念、信心、滿意與滿足,會開始想與別人分享這經驗,甚至會企圖舉辦自己的傳教活動。這是你心中的聲音,歌頌能搭乘這輛寂靜的馬車。
另一種噪音比較不那麼狂熱,那是行者粗魯、不悅地搭乘馬車時的尖叫聲,他們也許想要繼續堅持,但只是很勉強,這些是未勤奮于禅修的行者。在修觀中,少量的精進只能帶來微不足道的結果,懈怠的行者永遠無法品嘗法味,他們也許聽說別人的成功,或看到別人坐得直挺安穩,推測他們享受很深的止與觀,但自己的心卻陷入散亂與五蓋的困境裏。懷疑會悄悄地潛入他們的心中—懷疑老師、方法與馬車本身:「這真是很糟糕的馬車,無法載我到任何地…
《寂靜馬車—踏上涅槃之旅》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