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

  禅修的基本指導 —— 班迪達尊者

  增長五根,悟入實相 —— 班迪達尊者

  一、注意一切心的所緣是無常的

  二、以審慎與尊重的態度禅修

  叁、持續不間斷地覺知

  四、選擇適合禅修的環境

  五、運用過去有助于禅修的細節

  六、培養七覺知

  七、培養認真禅修的意願

  八、耐心且堅忍地面對疼痛或其它障礙

  九、決心繼續練習,直到完成解脫的目標

  禅修的基本指導

  班迪達尊者 著

  鍾苑文 譯

  

  在禅定中,我們于身心上尋找一種深刻、清明與精確的覺知,

  這直接的覺知會對我們展現生命的真理——身心相續的本質,

  我們對「常」就不再存有幻想,而從「身心非苦」的幻想中解脫。

  

  禅定與戒律的關系

  修習禅定,並非爲了獲得別人的贊歎,相反地,是爲了促進世界和平。

  我們努力領會佛陀的教法,同時也接受信賴的老師指導,希望自己也能達到如佛陀一般的純淨境界。一旦明了,這份純淨原本就存在于自心,我們便可鼓勵他人 ,並分享此佛法與真理。總結佛陀的教法,可分成戒、定、慧叁部分。

  首先會先提到戒,因爲它是其它兩者的基礎,其重要性再如何強調也不爲過,缺少戒便無法進一步地修習。對在家人而言,基本須持守的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遵守五戒能培養人基本的純淨,使修習較易有所進展。

  ﹝戒律來自于人類基本的感覺﹞

  戒律並非佛陀傳下來的一套命令,也無須限製于佛教的教法之內,事實上,戒來自于人類的基本感覺。例如,假設我們有股突如其來的怒氣,很想傷害別人,但如果易地而處,並如實深思原本想做的事,便很快會回答:「不!不要這樣對待我,那是多麼殘忍又不合理!」假若我們對要做的事有這種感覺,那麼,可以確信此事是有害的。

  如此看來,道德可視爲我們與其它人相同感覺的顯現。當我們了解被傷害、不受呵護與照顧的感覺,就會開始避免傷害別人,也會決定說實話,避免惡口、妄語或毀謗。隨著戒除憤怒的言行,粗重、不善的心就不再生起,或至少慢慢減弱,並降低出現的頻率。

  當然,憤怒並非我們傷害別人的唯一原因。貪欲也會讓人嘗試以非法或不道德的方式,侵占某些東西;或者,性欲也會讓人去追求別人的伴侶。同樣地,如果我們顧及這樣做會傷害別人,就會努力避免屈服于淫欲。

  即使只是微量的酒精,也會讓我們變得不敏感,而容易被粗重的貪或瞋動機所支配,有些人便爲毒品或酒精辯護,而說它們是無害的。相反地,它們非常危險,甚至會使善良的人變得忘失。就如罪犯的幫凶一般,酒精開啓了衆多問題之門,從語無倫次到爆發不可思議的狂怒,甚至發生害人害己的過失,每個酗酒者都令人無法預測。因此,戒酒是個保護所有其它戒行的方法。

  對那些想更進一步持戒的人而言,還有在家的八戒與十戒、出家尼衆的十戒,以及比丘的二二七條戒。

  ﹝持戒有助于禅定﹞

  在禅修期間,改變某些行爲是很有用的,有助于強化禅修。禁語與禁欲分別是正語與性行爲的適當表現;要吃得清淡,以避免昏沈,同時還可削弱對食物的欲求。佛陀建議中午以後直到隔日清晨禁食,如果很難做到,只能在午後吃一點。這樣可多些時間練習,或許還可發現,佛法的滋味勝過世上一切滋味!

  潔淨也有助于培育內觀與智慧。你要洗澡、修剪指甲與頭發,並注意排便的規律性,這是大家所熟悉的內在清潔。于外在上,你的服裝與寢室則應保持整齊清潔。如此奉行,可以讓心清晰與敏銳。當然,你也不能沈迷于潔淨,以禅修的情況來說,裝飾品、化妝品、香水與花時間美化、修飾身體,都是不恰當的。

  事實上,世上沒有任何裝飾品勝過純淨的行爲—戒,沒有比戒更具保護性,也無其它基礎能讓內觀與智能之花綻放。戒帶來一種美,不是塗抹在外表的美,而是發自內心並映照于整個人身上的美。這適用于任何人,不論年齡、身分、家境,是四季通用的裝飾品。因此,請確保這項美德清新且具有活力。

  然而,即使淨化言行到一個相當的程度,戒也還不足以馴服心。我們需要一個方法,好讓心靈成熟,幫助我們了解生命的本質,同時讓心獲得更高層次的體會,這方法即是禅修。

  禅修的基本指導

  ﹝一、坐禅﹞

  ◎選擇持久又舒服的姿勢

  佛陀建議我們,不論是森林裏的一棵樹下,或其它安靜的地方都適合禅修。他說禅修者應安詳地結跏趺坐;如果盤腿而坐確實有困難,也可以用其它坐姿;而背部有毛病的人,坐在椅上也無妨。爲了使心達到真正的祥和,我們必須要確保身體處于祥和的狀態,因此,選擇可以持久又舒服的姿勢十分重要。

  坐時背部要挺直,與地面成直角,但不要太僵直。坐姿挺直的理由顯而易見,因爲拱起或彎曲背部,很快便會感到疼痛,且在無其它支持下努力保持端身正坐,便可精力充沛地禅修。

  ◎覺知呼吸時腹部的起伏

  閉上雙眼,把注意力集中在腹部,自然呼吸,不要用力,不急不緩,只是正常呼吸。你會漸漸覺知到一些感受——吸氣與呼氣時分別感覺腹部的起伏。現在要更敏銳地對准目標,確保心專注在每個完整的過程中,覺知腹部開始膨脹時的所有感覺,並在中間結束階段都保持穩定的專注;然後,覺知腹部收縮時的感覺,從開始直到結束。

  我們描述腹部的起伏雖然有開始、中間與結束,但這只是爲了要讓你明白,覺知應該要持續且徹底,並非要你將整個過程分成叁段。你必須仔細注意每個動作,從開始直到結束,把它視爲一個完整的過程、一個整體。不要以一種過度集中的心盯著感覺看,尤其別想察明腹部的動作如何開始或結束。

  禅修很重要的是,一方面要精進,同時也要有精確的目標,這樣心才會直接而有力地與感覺接觸。一種有助于精准與正確的方法,是在腦海裏輕柔地注意覺知的所緣,溫和地在心中默念著感覺,例如「起、起……伏、伏。」

  ◎拉回散亂的心

  有些片刻心會散亂,你開始打妄想,這時,注意你的心!覺知你正在想的事,讓自己清晰明白,安靜地注意它,在心中默念:「想、想」,然後回到腹部的起伏。

  要將同樣的練習運用在其它覺知的所緣上,它們在六根門——眼、耳、鼻、舌、身、意任何一門生起。雖然大家都很精進練習,但沒有人能永遠完全地專注于腹部的起伏,其它所緣必然會出現,甚至漸漸明顯。因此,禅修的範圍包括我們所有的經驗——色、聲、香、味、觸與法所緣,如想象的影像或情緒。當任何一種所緣生起時,就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它們之上,並在心中溫和地「說」出它。

  禅坐時,如果有其它所緣強烈影響覺知,而使注意力從腹部的起伏離開,就必須清楚注意它。例如,有個很大的聲音在禅修時響起,在響起時就要立即警覺地注意它。將覺知聲音當作是個直接的經驗,並輕輕地默念「聽、聽」,將它簡明地指認出來。當聲音漸漸減弱,不再明顯,就回到腹部的起伏。這是禅坐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在心中默念時,無須使用複雜的語言,最好是一個簡單的字,對眼睛、耳朵與舌頭等根門而言,只要簡單地說:「看、看……聽、聽……嘗、嘗。」而身體的感覺,則可選擇稍有敘述性的詞語,例如溫暖、壓迫、僵硬或移動等。法所緣出現時,則是種令人迷惑、變化萬千的呈現,但實際上仍可以簡單區分爲幾類,例如思考、想象、記憶、計劃與形象化等。但千萬記住,在運用默念的方法時,目標不在于獲得詞彙的技巧,而是要幫助我們清楚覺知這些經驗的實際特性,而不會漸漸深陷于經驗本身,它可以發展心的力量與專注。在禅定中,我們于身心上尋找一種深刻、清明與精確的覺知,這直接的覺知會對我們展現生命的真理—身心相續的本質。

  ◎一整天都可連續不斷練習

  禅修無須在一小時的禅坐後便結束,而是一整天都可以連續不斷練習。當你起身時,要審慎地注意——從想要睜開眼睛開始,「想要、想要……睜開、睜開。」去經驗心中想要的,然後去感受睜開眼睛的感覺。繼續以充分的觀察力,審慎且精確地注意著,從每個姿勢的轉變,直到站起來,開始走路爲止。整天當中,你要覺知,並專注在所有的活動上,例如伸直手臂、彎曲手臂、拿起湯匙、穿上衣服、刷牙、關門、開門、閉眼、吃東西等。所有活動都要審慎地覺知,並輕輕地默念。

  除了熟睡的幾小時之外,你都要在醒著的時刻中,繼續努力保持正念。事實上,這不是一項沈重的工作,只不過在坐著、行走時,簡單地觀察任何所緣的生起。

  ﹝二、行禅﹞

  ◎行禅能發展覺知的平衡性、准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

  在禅修期,通常以相同的時間,一整天交替進行坐禅與正規的行禅。一小時是段標准的時間,四十五分鍾也可以。對正規的行禅來說,禅修者可選擇一條大約二十步長的小路,循著步道慢慢來回行走。

  在每天的生活中,行禅也是很有幫助的。禅坐前的一小段時間,例如十分鍾,進行正規的行禅,對心的專注很有幫助。除此之外,行禅所發展的覺知對我們很有幫助,因爲身體在一天之中,總是四處活動。

  行禅會發展覺知的平衡性、准確性與專注的持久性,在行禅時可觀察到很深奧的佛法,甚至獲得證悟!事實上,不在禅坐之前行禅的行者,就如開部耗盡電池的車一樣,很難在坐禅時啓動正念的引擎。

  ◎將心系在走路的感覺上

  行禅由注意走路的每個步驟組成,如果走得相當快,則注意腿部的移動,而在心中默念:「左、右、左、右。」並覺知整個腿部的實際感覺。如果走得慢,就要注意每一腳的擡起、移動與放下,不論任何一種情況,都要努力完全把心系在走路的感覺上。當你走到步道盡頭,立定、轉身再度開步時,都要注意有什麼動作發生。

  除非遇到地上有障礙物,否則不要低頭看腳,在你致力于覺知感覺時,心中留存著腳的影像,…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