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爲與名色有關的錯誤觀念,或愚癡的見解所困惑。
看得清晰、明亮且不困惑,心便開始充滿新的信心,稱爲「證信」。證信既不盲目也非無有根據,它直接得自于個人的實相經驗,它就如雨水,讓人獲得滋潤。經典描述這種信心,是以個人直接經驗爲基礎的決心,如此,我們明白信心與智慧兩者密切相關。
證信不會因爲你聽到似乎合理的陳述而生起;也不是來自比較性的學問、學術研究或抽象的推論;更非由尊者、老師、仁波切或心靈團體把它硬塞進你喉嚨的。你自己直接、個人、直覺的經驗,才能帶來這種堅實且持久的信心。
發展與明了證信最重要的方法,是遵從經典的指導而修行。四念處禅修法有時會被認爲太過狹隘或過于簡單,從外表看來似乎如此,但是當智慧開始在深度禅修中顯露時,個人的經驗便會粉碎這種狹隘的迷思。內觀帶來智慧,那一點也不狹隘,而是能看到遼闊全景的。
在信心面前,便會自然地注意到,心變得如水晶般澄澈,無有擾亂與汙染,此時心也充滿著安詳與清澈。證信的功能是集聚並澄淨五根—─信、精進、念、定與慧。它們變得敏捷又有效率,而其積極的特性也會更有效地展開,以帶來平靜、有力、敏銳的禅定,如此行者不但能成功地克服第七魔軍,而且也包括其它魔羅的九支軍隊。
〔激發修行成就的四種力量〕
禅修就如在俗世中的努力,一個精力充沛,心又堅強的人,可以確信能完成任何渴望的事情。精進與心的力量是四種激發修行成就力量中的兩種,「欲」(chanda)是意願,是第一種力量,精進(viriya)是第二種,心的力量是第叁種,而智慧是第四種。如果這四個心所爲禅修提供了推動的力量,禅定便會顯露,不論他是否想從中得到任何結果,他甚至能以這種方式達到涅槃。
佛陀講過一個淺顯的例子,來說明如何達到禅定的目標。如果母雞以希望蛋能孵化的真誠心來下蛋,但後來牠跑開了,把蛋暴露在大自然裏,那麼蛋很快就會腐壞。而另一方面,假如母雞很認真地看待自己對蛋的責任,每天花很長的時間孵蛋,牠的體溫讓蛋避免腐壞,而又能讓小雞在裏面成長。孵蛋是母雞最重要的責任,牠必須以正確的方式去做,微微張開翅膀保護雞巢,不讓雨水淋濕,還必須注意不要坐得太用力而坐破了蛋。如果牠以正確的方式坐著,而且孵上足夠的時間,蛋自然會接收到足以孵化的溫度。在蛋殼裏,胚胎發展成鳥喙與爪子,日複一日,蛋殼漸漸變薄。在母雞簡短離巢的時間,小雞可以從裏面看到光線慢慢變亮,大約叁周左右,健康的黃色雛雞便從幽閉的空間啄殼而出。結果就是這樣發生,不論母雞是否能預見這結局,牠所要做的,就是充分而規律地孵蛋。
母雞非常專注地獻身于這項任務上,有時牠們甯願忍受饑渴,也不想離蛋起身,如果實在必須起身,也會很有效率地完成差事,然後盡快地回來坐著。
我不建議你不吃飯、不喝水或不去上廁所,我只希望你受到母雞耐心與堅忍的激勵。想象如果牠變得浮躁且焦慮不安,坐幾分鍾後,就到外面去做幾分鍾其它的事,蛋便會很快腐壞,而小雞也會無法出生。
對行者來說也是如此。如果在禅坐期間,你很容易屈服于那些一時興起的念頭,而去搔癢、移動或扭動,精進的熱度就無法持續到讓心明晰,而使它不受心的障礙與困難等腐蝕性的影響所攻擊,就如前述五種心的「結」—─欲、對自己與別人身體的執著、貪食,和以未來的欲樂爲禅修目標等的渴望。
一個努力在每個當下保持正念的行者,能産生持續的精進,就如母雞身上持續的熱度一樣。這種精進的熱度讓心不會腐壞,也不會暴露于煩惱的攻擊之下,同時也會經由它的發展階段,讓慧成長、成熟。
這五個心的「結」會在缺乏專注時生起。如果行者在接觸愉悅的感官所緣時不夠審慎,心就會充滿渴望與執取—─第一個「結」。然而,有了正念就能克服愛欲。同樣地,假如能洞察身體的真實本質,執著就會消失,對其他人身體的迷戀也會隨之減少。因此,第二個與第叁個「結」就解除了。
密切注意進食的整個過程,可以克服第四個「結」—─貪吃。如果人以了解涅槃爲目標來完成整個禅修,那麼心的第五個「結」—─希望來世再生于梵天界,獲得世俗欲樂的渴望也會消失。因此,持續的念與精進可以克服這五個「結」。當這些「結」解除後,我們的心不再被黑暗、壓迫的心法所捆綁,便能自在地迎向光明。
有了持續的精進、念與定,心會慢慢充滿佛法的溫暖,而使心保持清新,並讓煩惱枯萎。佛法的芳香彌漫所有的地方,而無明的外殼漸漸變得更薄、更透明。行者開始了解名色,以及所有事物的因緣。信心立基于直接的經驗,透過因果的過程,他們直接了解名色如何相互關連,兩者並非由一個獨立的「我」的行動與決定所推動。經由推斷,他們了解這相同因果關系的過程存在于過去,也將繼續到未來。隨著練習的加深,會得到更大的信心,不再懷疑自己與禅修,以及其它的行者或老師,心中充滿著對佛、法、僧的感激。
然後會開始看到事物的生滅,並了解其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在這種慧生起時,對這些現象的無明也消失了。
就如正要孵化的小雞,此時你會看到很多光從蛋殼外照進來,對各種所緣的覺知,會以愈來愈快的速度向前移動,你將會充滿著一種未曾經驗過的精進,同時生起強大的信心。
如果你繼續孵化自己的智慧,將會引導你朝向涅槃的經驗—─道心與果心 (4)。你會從黑暗的殼中解脫出來,就如小雞充滿熱情地發現自己來到這個大世界,與母親在這陽光普照的農家庭院中奔跑,你也一樣,將充滿無比的幸福與快樂。經驗過涅槃的行者會感到一種獨特、新發現的無比快樂與幸福,他們擁有特別強大的信心、精進、念與定。
我希望你能深思這母雞的譬喻,正如牠不帶著希望或渴望來孵化小雞,僅僅以一種有意識的方式完成牠的責任。所以,願你好好地「孵化」你的禅修。
願你不會成爲一顆腐壞的蛋。
〔指揮自己的船〕
我曾花許多時間在疑惑與相關的問題上,知道其嚴重性,所以希望能幫助你們避免。我知道疑惑會帶來多少痛苦,當我二十八、九歲時,開始到仰光的馬哈希禅修中心(MahAasI SAsana Yeiktha),在前輩馬哈希尊者的指導下禅修。到禅修中心大約一星期後,我開始對同修的禅修者吹毛求疵,有些應該要禅修的比丘戒行並不清淨,他們看起來既不謹慎又不細心。而在家的禅修者也是如此,看似想要交談,又以一種野蠻無禮的態度四處走動。我的心開始充滿疑惑,甚至我的老師—─一位馬哈希尊者的助理,也在我吹毛求疵的心火裏:此人從不微笑,而且有時魯莽又嚴厲,我覺得禅修老師應該充滿和善與關懷才對。
一位有能力的老師可以憑知識、經驗推測行者的狀況—─根據許多行者的經驗與經典的研究,這位正在教導我的老師也不例外。他看到我的練習開始退步,猜到首因應該是遭到疑惑的攻擊,于是非常溫和且善巧地責罵我。之後我回到房間自我反省,我問自己:「我爲什麼到這裏來?來批判其它人,並測試老師嗎?不!」
我了解自己到禅修中心來,是爲了盡可能去除輪回旅程中累積的煩惱,希望藉由中心的禅修傳統裏的佛法修行,來完成這個目標。對我而言,這反思是個很大的澄清。
突然腦中靈光一閃,我好比駕著一艘帆船,在外海被狂風暴雨襲擊,四周巨浪波濤洶湧,船被風吹得東倒西歪,我無助地在汪洋大海中搖晃。附近的其它船只也遭受同樣的困境,但我並未操控自己的船,反而高聲地向其它船長咆哮著各種指令:「最好升起船帆!嗨,就是你!最好把它們降下來!」如果我繼續做個愛管閑事的人,很有可能會發現自己已沈在海底了。
這就是我自己學習到的。從此以後,我非常地努力,心中也不再存有任何疑惑,甚至變成老師特別喜愛的學生。
希望你可以從我的經驗中獲益。
第八魔軍:傲慢不知恩
在克服疑惑之後,行者會開始了解一些佛法,不幸的是,魔羅的第八支軍隊以我慢與忘恩負義的型態,正整軍待發。當行者開始在禅修之中經驗到喜悅、狂喜、歡欣與其它有趣的事時,我慢便會生起。此時他們也許會好奇,老師是否已實際達到這不可思議的階段,其它行者是否與他們一樣努力練習等。
我慢最常發生在慧生起的階段,當行者注意到現象剎那生滅時,那是完全處于當下的不可思議的經驗,當正念之光照在所緣上時,就可在每個當下看到它們如何生滅。在這個特別的階段,許多煩惱會生起,它們特別被稱爲「觀染」(vipassanA kilesas)(5)。由于這些煩惱會成爲有害的障礙,對行者而言,很重要的是要清楚地了解它們。經典告訴我們,慢(mAna)的特相是熱情洋溢的精進—─極大的熱誠與熱情。洋溢著精進,並充滿著自我中心與自我贊美的想法,例如:「我多棒啊!無人可以與我相提並論!」
我慢的一個顯著特征是頑強與剛硬,心頑固自大,就如剛剛吞下其它生物的巨蟒,我慢的這種特征,也會表現爲身體與姿勢的緊張。它的受害者會有大頭與僵硬的脖子,因而可能會發現他很難謙恭地對人鞠躬。
〔忘記他人的幫助〕
我慢實際上是種可怕的心態,它會摧毀感激,讓人很難承認自己欠人任何恩惠,不但忘記他人過去對自己所做的善行,還輕視他們,诋毀他們的功德。不僅如此,還會主動隱瞞他人的美德,讓他們不受尊敬。這種對待恩人的態度是我慢的第二種型態,第一種則是剛硬。
在我們的生命之中有許多恩人,特別是在孩提與年少時代,例如,雙親在我們無助時,給我們愛、教育與其它生活所需;老師教導我們知識;在我們陷入麻煩時,朋友給予幫助。記得那些曾幫助我們的人的恩情,會覺得謙虛與感…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