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效药。持戒可确保人未来拥有良善而喜悦的环境;习定意味着可遭受较少的精神苦恼;而修慧则可引导人朝向至涅槃—─超越所有畏惧、危难之所。修习佛法,你才是真正地在照顾、保护自己,而且扮演自己最好的朋友。
一般的畏惧是种衰弱了的愤怒。你无法面对问题,因此不向外反应,而等待机会逃离。但如果你能以一种开朗而放松的心,直接面对问题,畏惧就不会生起。在密集禅修时,不接触佛法的行者,在与其它行者或老师联系时,会感到畏惧,缺乏信心。
例如,有些行者遭到昏沈睡眠的猛烈攻击,大家知道他们在五个小时的禅坐中都在睡觉,一整天里可能只有几分钟有清楚的觉知。这样的行者,若开始与那些看来总能进入深定的行者比较的话,特别会觉得自己比较差、胆怯且困窘。在缅甸,昏沈的行者偶尔会偷偷溜走几天,而且逃过小参,有些人就偷偷溜回家了!他们就如未做作业的学童一样。假如这样的行者能运用勇猛的精进,他们的觉知就会变得有如太阳一样炽热,让昏睡的乌云蒸发而消失。然后可以勇敢地面对老师,准备好报告看到自己在修习佛法所创造的光芒中。
在禅修时,不论遇到什么问题,试着鼓起勇气,诚实地向老师报告。有时行者会觉得自己的练习陷入困境,事实上却是渐入佳境。一位值得信赖并具有资格的老师,可以帮助你克服这些不安全感,同时你也能以精进、信心与自信继续走在佛法之路上。
第七魔军:疑惑
昏沈睡眠是行者可能会开始怀疑自己能力的唯一理由,疑惑是魔罗的第七支军队—─令人恐惧生畏的一支军队。当行者从练习中偷偷溜走,他可能会开始失去自信,若反复思量情势,结果通常无法进步。
相反地,疑惑会生起,并慢慢扩散:首先是自我怀疑,然后怀疑修行的方法,甚至渐渐怀疑老师。例如:老师有能力了解这种情况吗?也许这位行者是个特例,需要特别的指导方法,同修的行者跟我说的经验一定是虚构的。因此,对练习时可以想到的每个方面都变得半信半疑了。
第七魔军 vicikicchA(疑惑),它的意义比简单的「疑惑」一词还要多,它是由于臆测而产生心疲惫不堪的状态。例如,被昏沈睡眠所攻击的行者,便无法集中持续的注意力,来培养直觉的观慧。假如这样的行者保持正念,他也许可以直接经验到名色,并看到两者以因果关系相互连结。
然而,如果没有实际的观察,对名色的真正本质就会依然模糊不清,因为人无法了解他从未看到的事物。现在这位失念的行者,开始诉诸理性与推理:「我在想名色是由什么所构成,它们的关系又是如何?」不幸的是,他只能以一种很不成熟的了解,再掺杂一些幻想来解释自己的经验。这是易爆炸的混合物,因为心无法洞察真理而骚动不安,然后是感到困惑茫然、犹豫不决,这是疑惑的另一种型态,过度的推论会使人精疲力竭。
不成熟的慧,会让行者无法达到坚定而确信的状态,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心注定要在各种的选择之间游移。由于他记得曾听过的所有禅修技巧,因此他这种试一点,那种试一点,于是落入一大锅杂碎之中,或许就淹没在其中了。疑惑会是修行上一个可怕的障碍,怀疑、推测的近因,是心在寻求真理时,缺乏适当的作意,而有不恰当的调整。所以,适当的作意是治疗疑惑最直接的方法。假如看的方向正确,就会看到你在寻找的—─事物的真正本质。为了你自己而如此看,你对它就不再有所怀疑了。
为了替智慧的作意创造适当的因缘,有位能把你放在走向真理与智慧之路的老师,是很重要的。佛陀说,想要发掘真理的人,应该找寻一位可信赖又有能力的老师。如果你无法找到好老师,并听从他的指导,那么你必然会求助于现今看得到的、过多的禅修文学。
请千万要非常小心,如果你是位贪心的读者,假如获得很多禅修技巧的一般知识,然后想把它们都放在一起,最后你可能会大失所望,甚至会比开始时还要疑惑。即使有些是好的技巧,可是由于你并未正确而彻底地练习,技巧就会变得无效,同时还会怀疑它们。如此会使自己失去经验禅修真正利益的机会。如果人无法适当地练习,对世间现象的本质便无法获得个人的、直觉的、真正的了解,不只疑惑会增加,心还会变得粗重、僵硬,被忿怒—─厌恶以及与其相关的心法所攻击,挫折与抗拒可能也在其中。
〔多刺的心〕
忿怒让心像刺一样,既粗重又僵硬。在它的影响下,行者会被心刺伤,就如旅人强行通过荆棘,每走一步都会受苦。由于忿怒对许多行者的禅修来说,都是个很大的障碍,我会详论一些细节,希望读者能学到克服的方法。大体上来说,它是从两种心态所产生:首先是疑惑,其次是所谓心的「结」。
为我们显示觉悟之道的佛陀说,有五种疑惑导致多刺的心,行者会被疑惑刺伤。他会先怀疑「法」—─通往解脱之路;同时怀疑僧伽 —─根除部分或全部烦恼的圣人;接着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戒行与禅修方法;最后怀疑同修的行者,包括老师。当出现这么多疑惑时,行者内心充满忿怒与抗拒—─他的心当然变得多刺,实际上他可能非常不愿意禅修,对它半信半疑,觉得不可信赖。
然而,我们尚未全盘皆输,智能与知识是这种疑惑状态的良药。知识的一种形式是推论,通常具说服力的话,如老师的推论,或具激励性且结构完整的开示等,都能把疑惑的行者从荆棘丛中哄出来。回到直接观察的清晰道路上,如此的行者会大大地松口气,并心存感激。现在,他们有机会亲自洞悉实相真正的本质,果真如此,那么更高层次的智慧,会成为他们多刺的心的良药。
然而,一旦无法回到道路上来,疑惑便会一发不可收拾。
〔五种心的「结」〕
多刺的心不但会从疑生起,还会从其它地方,即所谓五种心的「结」生起。当这些「结」出现,心会因为厌恶、挫折与抗拒等粗重、刺痛的状态,而感到痛苦。但这些「结」是可以克服的,观禅会自动将它们从心中清除。在它们想要入侵禅修时,第一步是认出它们,以恢复宽广与灵活的心境。
第一个「结」是被各种感官所缘束缚。一旦渴望令人愉悦的所缘,就会对真正在当下所发生的事感到不满。最主要的所缘—─腹部的起伏,看起来也许无趣且不如人的幻想,但如果这些不满生起,就会暗中破坏禅修的进展。
第二个「结」是对自己的身体过度执着,有时可说成是极度自恋。另一种变化是在其它人身上投射出执着与占有,这是第三个「结」,这现象是如此普遍,无须我详述。
在禅修过程中,过度自恋会是个值得注意的障碍。当人长时间坐着,必然会生起不愉悦的感觉,有些还相当强烈,你可能开始纳闷可怜的腿是否还能走路?也许决定张开眼睛、伸伸腿,此时,持续的注意力通常会被打断,失去冲力。温柔地考量自己的身体,有时会撵走探索痛苦真实本质所需的勇气。
个人的外表是会引生第二个「结」的另一个领域,有些人要靠时髦的服饰与装扮才会感到称心。如果有时无法取得这些外部支持(也许在密集禅修中,化妆与浮夸的流行打扮是不恰当的,也会分散注意力),这些人感觉好像失去某些东西,而忧虑就会影响他们的进步。
心的第四个「结」是被食物所束缚。有些人喜欢吃得多,有些人则有很多奇想或偏好。对那些最关心食欲是否满足的人来说,在打瞌睡中所发现的快乐,会大于修习正念的快乐。有些行者有相反的问题,会不断地担心发胖,他们也被自己所吃的东西束缚。
第五个心的「结」,是以下一世投生在梵天为目标来禅修。这除了实际上将禅修奠基于爱欲的渴望之外,还把眼光放得太低了。
藉由勤奋地修行,可以克服这五种「结」,以相同的方法,也能克服疑惑与随之而来的忿怒。解除了多刺的不适之后,心如水晶般清澈明亮,它会很欢喜地开始精进,让你走上修行之路;持续地精进,让你向前走入更深的禅定中;精进到极致,在修行的最高阶段带来解脱。这三种精进—─事实上指向维持心的警觉与敏锐,是抵抗魔罗的第七支军队—─疑惑—─最好、最自然的防御策略。只有当心从所缘溜走时,像有时精进力减弱,这时疑惑的臆测与遁辞才会乘虚而入。
〔信心让心变得明晰〕
信心(saddhA)也有让心变得明晰的能力,且能清除疑惑与忿怒的乌云。想象一桶浑浊的河水,充满着沈积物,有些化学物质,诸如明矾,有能力让悬浮微粒子迅速沈淀,留下清澈的水。信心的作用正是如此,沈淀杂质,为心带来澄净。
不知三宝功德的行者,会对佛、法、僧与禅修的价值感到疑惑,于是就为第七魔军所击败。这种行者的心就如一桶浑浊的河水,但是当他从阅读、讨论佛法或开示中知道这些功德后,疑惑就会渐渐沈淀,而唤起信心。
有了信心,便会开始渴望禅修,愿意尽力以达到目标。强烈的信心是真诚与奉行的基础,真诚地禅修与奉行佛法,必定能发展精进、念与定,然后智慧便会在观慧的各阶段中显露出来。
当禅定的环境与条件具足时,智慧自然会显露出来。智慧唯有在人能看到名色的自相与共相时产生。「自相」是指直接经验到名色的个别特性,例如颜色、形状、味道、气味、高声、软硬、冷热、移动与各种心法;而对一切名色的特相而言,「共相」则是普遍性的。在个别的特质或特性上,每个所缘与其它所缘可能差异极大,然而全都有无常、苦、无我的共相。
经由全然的觉知而自然生起的慧,能清楚且无疑地了解自相与共相两种特性。这种智慧的一个特质是光亮,它照亮觉知的范围。智慧好比探照灯划破黑暗,显露出至今都看不到的东西—─一切所缘与心法的自相和共相。透过智慧之光,你会在任何自己所涉入的活动,无论是见、闻、尝、触,透过色身的感觉或思考看到这些特质。
智慧运作下的特相是无痴。当慧生起时,心就不…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