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一支军队。通常对有情而言,这是很难征服的军队。有些人藉由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离开家庭与所有执取的东西,来与它作战。在密集禅修中,行者暂时离开家庭、工作,来与那些系缚我们于六尘的执着力量战斗。
在你禅修的每一刻,特别是密集禅修时,你远离许多令人愉悦的事物,尽管在这有限的范围内,你还是会发现,自己环境中的某些部分比其它部分要来得令人欢喜。这时,认出你正在应付的魔罗—─你解脱的敌人—─是有帮助的。
第二魔军:不满
第二支魔军是不满于梵行,特别是针对禅修。在密集禅修中,你会发现自己的不满与厌烦:坐垫的硬度或高度、供给的食物,以及修习期间的任何生活环境。有些问题突然出现,结果使自己无法沈浸于禅修的喜悦中,你可能开始感觉这练习真的出了差错。
为了与这些「不满」战斗,你必须成为一个欢喜的人(abhirati)—─好乐佛法,并献身于佛法的人。一旦找到并运用正确的修行方法,你会开始克服这些障碍,狂喜、喜悦与乐自然会从定中生起。这时,你会了解法喜远殊胜于欲乐,这就是欢喜的人的看法。然而,假如你的练习不够彻底与审慎,, 那么,你便无法发现佛法精微与奥妙的滋味,而会嫌恶在练习中生起的任何小困难。然后,魔罗就会是胜利者。
再说一次,克服修观的困难,就如同战争,行者要以任何方式—─进攻、防御,或打游击,全凭他的能力而定。倘若他是一名强悍的战士,那么就会进步;如果他比较懦弱,可能会暂时撤退,但不要慌乱、摇晃或漫无目的地撤退。更确切地说,这种撤退将是有策略、有计划的,是以最终能聚集力量,能赢得战斗为目标。
有时对环境或其它禅修的资具感到不满,不一定全然是魔罗的错—─不完全由于贪心到处攀缘而引起,然而,具渗透力的不满,还是有可能会妨碍禅修的进步。为了方便禅修,某些生活必需品必须是合用的,行者须有适当的居所与饮食,以及种种的协助。满足了这些需求,他们才能全心全意地禅修。
适当环境的需求,是九种发展五根的因素中的第四个,在前一章已有详尽的讨论(编按:参见本刊第七十三期,页 34--42)。如果在你的环境中发现有所不足,确实妨碍了禅修,那么,采取一些行动来修正是必要的。当然,你要对自己与他人诚实,确定你不是屈服于第二魔军。
第三魔军:饥渴
食物是个问题吗?
当第三魔军—─饥渴再度袭击时,也许行者只需克服对食物的欲求与不满足。
在古代乃至现代,佛教中比丘与比丘尼的食物是依赖在家信徒的布施。比丘一般的习惯,是每天到护持他的村落里托钵,有时他可能住在偏远的地区,只从一小聚落的几个家庭中获得所有的资具,他的需求不见得每一天都会得到关照,在家的行者也是如此。
在密集禅修时,食物不全然与家里的相同,不会有你喜欢的甜食,或习惯的较酸、较咸与重口味的食物。由于缺少这些味道,你的心受到干扰而无法专注,因而也无法看到佛法。
在俗世里也是如此,一个人可以花许多钱在餐厅,然后不喜欢那些菜肴。事实上,人们很少获得正好是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可能不但对食物感到饥渴,也为衣服、娱乐,或熟悉、新奇兴奋的活动感到饥渴。这饥渴的想法与人们整体的需求有关。
如果你很容易满足,那么,采用一种对所有获得的东西都感恩的态度,第三魔军就不会太烦扰你了。人不能总是随心所欲,但可以努力的是,维持在有益而适当的范围里。假如你精进专注于更进一步的禅修中,你便能品尝到真正的法味,那真是令人感到无比的满足。此时,第三魔军在你眼中,就好像是玩具兵一样了。
否则,饥渴是很难适应的,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任何人都不会喜欢。
当它们攻击时,如果没有正念,心必然会开始梦想。你会为了获取想要的东西,而提出怪诞的理由—─是为了练习啊!为了心的健康!为了帮助消化!然后,开始四处攀缘,以获取渴望的东西,身体也卷入于满足渴望之中。
第四魔军:渴爱
渴爱是魔罗的第四支军队。偶尔比丘可能在结束平常的托钵时,钵尚未装满,或还未获得某些最适合他的食物,他可能决定继续托钵,而不回僧院去。这是尚未试过的新路线—─在这条路上可能可以获得渴望的珍馐,如此的新路线可能会「长」得很长。
不论是否为比丘,人们可能很熟悉这种型态,渴望先出现,然后计划,接着四处奔走以实现它。这整个过程可能会让身心俱疲。
第五魔军:昏沉睡眠魔军
〔昏沈即是怯弱的心〕
如此,第五魔军—─昏沈睡眠、昏昏欲睡,就前进了。昏沈睡眠造成的困难值得详述,因为它们总是出人意表。巴利语 thIna 通常译为「昏沈」,实际意指「怯弱的心」—─畏怯、退缩、黏着与染污的心,无法坚定地抓紧禅修的所缘。
就如同昏沈让心怯弱一样,它也会自动引起身体的虚弱,懒散的心让你无法稳固地端身正坐,行禅也会变得曳步而行。昏沈的出现,意味缺少热情(AtApa)—─如火燃烧般的精进。心变得顽强且粗重,失去了活动的灵敏度。
即使行者一开始时很精进,但昏沈仍会裹住他,因此需要额外爆发的精进来烧毁它。所有心的正面力量至少有部分受到阻碍,精进、念、寻与触等的善心所都被覆盖在怯弱之中,它们的功用因此变得迟钝。这整个情况称为「昏沈睡眠」(thIna middha),thIna 是昏沈心所,而middha (睡眠)是当昏沈出现时的整个意识状况。
在练习的经验中,无须区别昏沈与睡眠的成分,我们已够熟悉心的一般状态了。昏沈是个受限制的状态,就如监禁在一个极小的囚房,任何善心所都无法在其中自由地继续它适当的活动。昏沈与睡眠之所以合称为「盖」,即是因为它是善心所的障碍。
最后,魔罗的第五支军队能让练习完全停顿。眼皮上出现颤动的感觉,头骤然向前倾……我们应如何克服这讨厌的状态?
有一次,当佛陀的两大弟子之一的摩诃目犍连尊者在森林中禅修时,昏沈睡眠生起,他的心畏怯、退缩,像块冷冻而坚硬的奶油一样无法使用。
此时,佛陀深入他的心探究,看到他的困境,向前对他说:「我的孩子,摩诃目犍连!你是不是昏昏欲睡?困得想打瞌睡?」
尊者回答:「是的,佛陀!我正在打瞌睡。」他率直坦白地回答。
佛陀说:「听着,孩子!现在我要教你克服昏沈睡眠的八种善巧。」
〔保持清醒的方法〕
◎改变态度
第一个方法是改变态度。
当昏沈来袭时,人也许会被劝诱而投降于这样的想法:「我是那么想睡,在这里迷迷糊糊地坐着对我毫无益处,或许我可以躺个一分钟,以恢复精力。」只要你接受这样的想法,昏沈睡眠就会受到鼓舞而继续。
而另一方面,如果他绝然地说:「我要坐到昏沈睡眠消失,而且假如它再生起,我还是不会让步!」这是佛陀所谓「改变态度」的意思,这样的决心为克服第五魔军打下基础。
另一个改变态度的时机是,当禅修变得容易而平稳时,你多少已到达掌握跟随腹部起伏的程度,且无须太多精进就可以观察得很好,你很自然会松懈下来,而向后坐,相当冷静地看着腹部的移动。由于这种精进的放松,昏沈睡眠便容易悄悄地靠近。如果真是如此,你应该试着加深正念,更审慎地看着腹部的起伏,或另外增加禅修的所缘。
有个增加所缘的特别技巧,这比简单地看着腹部需要更多的精进,也因此会有重振活力的效果。要默念:「起、伏、坐着、接触。」当默念「坐着」时,将觉知移转到整个身体坐着的感觉;而默念「接触」时,则将焦点放在一个或多个小区域接触的感觉,每个区域大约铜板大小。臀部是适合观察的区域,在默念「接触」期间,你要一直回到所选择的同一个区域,即使你无法总是对那里有所感觉。
昏沈愈严重,你就要网罗更多的接触点,最多到六个左右。在不断地练习观察触点的方法后,将注意力拉回腹部,并从头重复默念。这个改变的策略相当有效,但并非绝对可靠。
◎运用寻心所
第二个消除昏昏欲睡的方法,是去反思已默记在心能激励自己的经文,试着思量它们的奥义。也许你曾在夜里醒着躺在床上,深思某些事件的意义,若真如此,你会了解佛陀所说消除昏沈睡眠第二个方法的功能。
在佛教心理学中,以专门用语来分析思考的构成要素时,其中一种即是寻(vitakka)心所。它有开启心,并使之清新的能力,也是消除昏沈睡眠的特别方法。
◎大声念诵经文
第三个对付昏沈睡眠的策略,是大声念诵那些相同的经文。如果是在团体中禅修,你的声音自然应该只大到自己听得到就好。
◎拉耳朵,刺激血液循环
你的心若仍未振作,就要用较激烈的方法,拉耳朵或摩擦手掌、手臂、两腿与脸部,这样能刺激血液循环,稍微提振精神。
假如仍持续昏昏欲睡,那么就念念分明地起身,去洗洗脸,也可点眼药水来重新提振精神。若这个策略失败,那么建议你去注视光亮的所缘,如月亮或灯泡,这应该可以使你的心明亮起来。清澈的心即是一种光,有了它,你可以做新的尝试,从始至终清晰地观察腹部的起伏。
如果每个技巧都无效,那么,你应该保持正念地试试轻快的行禅。最后,适度的投降即是就寝。如果昏沈与睡眠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原因可能就是便秘,果真如此,就要考虑温和地通便。
第六魔军:怖畏
魔罗的第六支军队是畏惧与怯懦,它容易攻击在偏远地方修习的行者,特别是精进的热切度受到昏沈与睡眠的攻击而降低时。勇猛的精进能驱赶畏惧,对佛法清楚的见解也能排除恐惧,因为它会带来精进、念与定。
佛法是地球上可利用的最大保护,要对佛法有信心,并修习佛法,它是畏惧的特…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