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P12

  ..续本文上一页只要冷静地放松下来,观察现象继续不断迁流。这阶段的观称为「坏灭随观智」,它具有很有趣的特质。此时,不再有身心的快乐与安适,身上也无明显的不舒服或疼痛,心中只有舍受。

  〔第四观禅〕

  在生灭随观智成熟时,第二禅的喜退让给第三禅的乐。喜的狂乐,被温和而微妙的乐受与宁静所取代。当乐在坏随观智阶段消失时,还不会招致心的苦受。现在,第三禅退位给第四禅,其禅支的特相是舍与一境性。

  ◎行舍智

  当心不苦不乐、不忧不喜时,便生起舍。舍有可使心平衡的惊人力量,这特别的状态称为「中舍」(tatramajjhattatA)。在此平衡的环境中,念会变得非常清净、敏锐且锋利。能以难以置信且毫不间断的清晰度,看到现象微细的状态,一如特殊而微小的振动。事实上,中舍从一开始,就出现在禅的每个阶段中,然而在初禅、第二禅与第三禅里,被更突显的特质所掩盖,就如日间的月亮,无法与太阳争辉。

  〔四种观禅摘要〕

  在初禅,舍未完全发展,寻与伺较占优势。如前所述,初禅中的寻与伺通常包含大量推论的思考。

  在第二禅,喜的兴奋与刺激使舍黯然失色。接着第三禅,有最胜妙的快乐,因此舍没有机会展现。然而当乐消失,带来一种不苦不乐的感觉,这时舍就有机会发光了。以此种方式,当薄暮来临而黑夜开始渐渐笼罩,月亮的光辉照耀整个天际。

  成就坏随观智后,接着而来的是怖畏现起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到了行舍智的阶段,舍才强烈地显现出来。

  这是禅修中一个很深的层次,事物开始以非常平稳的方式移动。念现在是那么的敏捷,以致于能在心受到乐或苦扰乱之前,就攫取所缘。在此执取或忿怒无机会生起,平常令人不愉悦的或兴奋刺激的所缘,也完全失去影响力。因为在六根门皆是如此,故称现今所呈现的舍为「六支舍」。

  觉知的奥妙是此时练习的另一个特色。腹部的起伏过程变成一种振动,它破碎成一个个颗粒,最后消失。如果发生这种情况,你应该试着注视整体的坐姿,或许如臀部与膝盖的一些接触点,而这些也会消失,对身体的任何感知能力都会消失。病痛消失了,因为没有可觉察的色法留下,无痒可抓,留下来的只是知道色法消失的意识。此时,意识本身应该被当作知道的所缘,当你默念「知道、知道」时,甚至那意识也会开始忽隐忽现。然而,同时也会有很清晰、极敏锐的心。

  这个心极度平衡的状态,据说就如阿罗汉的心,在面对任何可以让意识生起的所缘时,都保持不动。然而,即使在练习中达到这阶段,你仍然不是阿罗汉,只是在这特别的念的剎那,经验了类似阿罗汉的心。

  四种观禅中的每一禅,都有不同型态的快乐作为特征。在初观禅,可以经验远离的快乐。远离五盖,因此心遥远地与之隔离。

  在第二禅,行者可以经验到定的快乐,良好的定以喜与乐的型态带来快乐。当舍断喜后,第三禅的快乐,就只有舍的快乐。

  最后在第四禅,我们经验到由于舍而来的念的清净。

  当然,第四种型态是最大的快乐,前三禅仍发生在有为法中。唯有当行者超越这个范畴,才能经验到究竟的快乐——真实平静的快乐,巴利语称之为「寂灭乐」(santisukha)。它于禅修的所缘与其它的名、色法,以及注意中的心本身达到完全静止时生起。

  希望你们能品尝这四种在观禅中生起的快乐,同时也能更进一步品尝最高的快乐——涅槃之乐。

  (译者按:本期专辑内容译自班迪达尊者(Sayadaw U Pandita)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一书,中译本将由香光书乡出版社出版。专辑中部分标题为编者所加。)

  【注释】

  (1) 止禅(samatha jhAna):纯粹的定,固定觉知于单一所缘,非常宁静与祥和的状态,心安止于所缘。

  (2) 观禅(vipassanA jhAna):(一)心持续专注于胜义法——不透过概念的禅修而能直接知道的所缘;(二)当随意地转换所缘时,心仍固定在无常、苦、无我的共相上。

  (3) 胜义法(paramattha dhamma):究竟的真实,不透过概念的禅修而直接觉察的所缘,包括色法、心法与涅槃三种。

  (4) 行胜义法(sankhAra paramattha dhamma):因缘和合的究竟真实,透过直接的觉知,而无须透过概念的禅修,即能感知无常的心法与色法。

  (5) 五盖(nIvaraNa):能障碍禅定的精神状态,它的出现会令觉知减弱或消失。有五个特别的状态——贪欲、瞋恚、昏沉睡眠、掉举恶作与疑,出现于初禅五支消失之时。

  (6) 离(viveka):远离、隔绝,形容心平静的状态,当心远离且不为烦恼所骚扰时生起。

  (7) 喜(pIti):由于心的清净,身心感到轻快、敏捷,对于正在发生的事感到欣喜,是七觉支中的第四支,也是初禅的第三支。

  (8) 离生喜乐(vivekaja pIti shkha):由远离而生的喜、乐,将初禅的第三与第四支一并纳入考量的词汇。

  (9) 身远离(kAya viveka):身的远离,良好禅修的先决条件。一种与六尘的「身」——色、声、香、味、触与法等舍离的态度。同时也是在密集禅修中,或选个安静的地点每日禅修时,让身体远离强烈的刺激。

  (10) 心远离(citta viveka):心远离妨碍内观发展的五盖。相当于继续保持正念,就不会被邪思惟所渗透。

  (11) 出离乐(nekkhamma sukha):舍离之乐。解脱感官所缘,与回应这些所缘而生起的不善烦恼后,所生起的快乐。

  (12) 欲贪(kAmacchanda):感官的渴爱,五盖中的第一盖。

  (13) 瞋恚(vyApAda):厌恶,五盖中的第二盖。

  (14) 昏沉睡眠(thIna middha):昏沉特别与睡眠一同思考,其影响力遍及周遭的心所,是故在心法上被视为一体。它是心僵硬而无法工作的状态,是第五魔军,也是五盖中的第三盖。

  (15) 掉举恶作(uddhacca kukkucca):浮躁与忧虑,五盖中的第四盖。

  (16) 疑惑(vicikicchA):多疑的苛求,由猜测而使心精疲力竭的状态,是第七魔军,也是五盖中的第五盖。

  (17) 思惟智(sammasanaJANa):观的一个阶段,由看见一切所缘的消失所形成,由此而获得直接的个人经验——一切所缘都是无常、苦、无我的。思惟智之所以称为「证实」的,是因为在这个重点上,亲自证明了教义。

  (18) 现见智(paccakkhaJANa):直接经验的认识,或直观。「毘婆舍那」的同义词。 班迪达尊者简介

  ◎一九二一年生于缅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岁剃度出家,二十九岁接受马哈希尊者的禅修训练。

  ◎目前负责「清净智禅修道场」(PanditArAma)指导密集禅修,为缅甸当代颇富国际声望的禅修大德。

  ◎着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解脱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宁静安乐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书。

  以正念剑,退十魔军

  ──对治禅修的障碍之二

  班迪达尊者 着

  钟苑文 译

  

  禅修可以看作是善心与不善心之间的战争。

  为了克服心的黑暗力量—─十魔军,我们要修习四念处,

  培养对佛法的信心,以正念之剑,斩断烦恼的束缚。

  前言

  禅修可以看作是善心与不善心之间的战争。处于不善这边的是烦恼的力量—─我们所知的「十魔军」(The Ten Armies of MAra),在巴利语中,MAra (魔罗,恶魔)(1) 意指「能夺命者」,他是扼杀美德与存在状态力量的化身,他的军队早已准备就绪,要攻击所有的行者,甚至在佛陀成道之夜,努力要战胜佛陀。

  《经集》(Sutta NipAta) 有一段佛陀对魔罗说的话 (2):

  汝欲第一军,

  不乐第二军,

  饥渴第三军,

  渴爱第四军,

  昏眠第五军,

  怖畏第六军,

  疑为第七军,

  傲慢不知恩(第八军),

  恭敬利名誉,邪行得名声(第九军),

  称扬赞自己,贬下毁他人(是第十军的受害者)。

  汝军障解脱,黑魔(Namuci)(3) 之军势,

  无勇者不胜,勇者胜己乐。

  为了克服心的黑暗力量,我们要修习四念处的善的力量,它能给予我们正念的剑,以及攻击、防御的战术。在佛陀的例子中,我们知道谁赢得了胜利。现在,那一边会战胜你呢?

  第一魔军:爱欲

  爱欲是第一魔军。由于过去在欲界的善行,我们重生于这个世界,这里就如其它欲界一样,众生面对各类动人的感官所缘。甜美的声音、馥郁的香气、出色的想法,以及其它令人愉快的所缘,都踫触着我们全部的六根门,遇到这些所缘的自然结果是—─生起欲望。令人愉悦的所缘与欲望是爱欲的两个基础。

  我们对家庭、财产、职业与朋友的执着,也构成这第…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