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P12

  ..續本文上一頁只要冷靜地放松下來,觀察現象繼續不斷遷流。這階段的觀稱爲「壞滅隨觀智」,它具有很有趣的特質。此時,不再有身心的快樂與安適,身上也無明顯的不舒服或疼痛,心中只有舍受。

  〔第四觀禅〕

  在生滅隨觀智成熟時,第二禅的喜退讓給第叁禅的樂。喜的狂樂,被溫和而微妙的樂受與甯靜所取代。當樂在壞隨觀智階段消失時,還不會招致心的苦受。現在,第叁禅退位給第四禅,其禅支的特相是舍與一境性。

  ◎行舍智

  當心不苦不樂、不憂不喜時,便生起舍。舍有可使心平衡的驚人力量,這特別的狀態稱爲「中舍」(tatramajjhattatA)。在此平衡的環境中,念會變得非常清淨、敏銳且鋒利。能以難以置信且毫不間斷的清晰度,看到現象微細的狀態,一如特殊而微小的振動。事實上,中舍從一開始,就出現在禅的每個階段中,然而在初禅、第二禅與第叁禅裏,被更突顯的特質所掩蓋,就如日間的月亮,無法與太陽爭輝。

  〔四種觀禅摘要〕

  在初禅,舍未完全發展,尋與伺較占優勢。如前所述,初禅中的尋與伺通常包含大量推論的思考。

  在第二禅,喜的興奮與刺激使舍黯然失色。接著第叁禅,有最勝妙的快樂,因此舍沒有機會展現。然而當樂消失,帶來一種不苦不樂的感覺,這時舍就有機會發光了。以此種方式,當薄暮來臨而黑夜開始漸漸籠罩,月亮的光輝照耀整個天際。

  成就壞隨觀智後,接著而來的是怖畏現起智、厭離隨觀智、欲解脫智。到了行舍智的階段,舍才強烈地顯現出來。

  這是禅修中一個很深的層次,事物開始以非常平穩的方式移動。念現在是那麼的敏捷,以致于能在心受到樂或苦擾亂之前,就攫取所緣。在此執取或忿怒無機會生起,平常令人不愉悅的或興奮刺激的所緣,也完全失去影響力。因爲在六根門皆是如此,故稱現今所呈現的舍爲「六支舍」。

  覺知的奧妙是此時練習的另一個特色。腹部的起伏過程變成一種振動,它破碎成一個個顆粒,最後消失。如果發生這種情況,你應該試著注視整體的坐姿,或許如臀部與膝蓋的一些接觸點,而這些也會消失,對身體的任何感知能力都會消失。病痛消失了,因爲沒有可覺察的色法留下,無癢可抓,留下來的只是知道色法消失的意識。此時,意識本身應該被當作知道的所緣,當你默念「知道、知道」時,甚至那意識也會開始忽隱忽現。然而,同時也會有很清晰、極敏銳的心。

  這個心極度平衡的狀態,據說就如阿羅漢的心,在面對任何可以讓意識生起的所緣時,都保持不動。然而,即使在練習中達到這階段,你仍然不是阿羅漢,只是在這特別的念的剎那,經驗了類似阿羅漢的心。

  四種觀禅中的每一禅,都有不同型態的快樂作爲特征。在初觀禅,可以經驗遠離的快樂。遠離五蓋,因此心遙遠地與之隔離。

  在第二禅,行者可以經驗到定的快樂,良好的定以喜與樂的型態帶來快樂。當舍斷喜後,第叁禅的快樂,就只有舍的快樂。

  最後在第四禅,我們經驗到由于舍而來的念的清淨。

  當然,第四種型態是最大的快樂,前叁禅仍發生在有爲法中。唯有當行者超越這個範疇,才能經驗到究竟的快樂——真實平靜的快樂,巴利語稱之爲「寂滅樂」(santisukha)。它于禅修的所緣與其它的名、色法,以及注意中的心本身達到完全靜止時生起。

  希望你們能品嘗這四種在觀禅中生起的快樂,同時也能更進一步品嘗最高的快樂——涅槃之樂。

  (譯者按:本期專輯內容譯自班迪達尊者(Sayadaw U Pandita)所著《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一書,中譯本將由香光書鄉出版社出版。專輯中部分標題爲編者所加。)

  【注釋】

  (1) 止禅(samatha jhAna):純粹的定,固定覺知于單一所緣,非常甯靜與祥和的狀態,心安止于所緣。

  (2) 觀禅(vipassanA jhAna):(一)心持續專注于勝義法——不透過概念的禅修而能直接知道的所緣;(二)當隨意地轉換所緣時,心仍固定在無常、苦、無我的共相上。

  (3) 勝義法(paramattha dhamma):究竟的真實,不透過概念的禅修而直接覺察的所緣,包括色法、心法與涅槃叁種。

  (4) 行勝義法(sankhAra paramattha dhamma):因緣和合的究竟真實,透過直接的覺知,而無須透過概念的禅修,即能感知無常的心法與色法。

  (5) 五蓋(nIvaraNa):能障礙禅定的精神狀態,它的出現會令覺知減弱或消失。有五個特別的狀態——貪欲、瞋恚、昏沈睡眠、掉舉惡作與疑,出現于初禅五支消失之時。

  (6) 離(viveka):遠離、隔絕,形容心平靜的狀態,當心遠離且不爲煩惱所騷擾時生起。

  (7) 喜(pIti):由于心的清淨,身心感到輕快、敏捷,對于正在發生的事感到欣喜,是七覺支中的第四支,也是初禅的第叁支。

  (8) 離生喜樂(vivekaja pIti shkha):由遠離而生的喜、樂,將初禅的第叁與第四支一並納入考量的詞彙。

  (9) 身遠離(kAya viveka):身的遠離,良好禅修的先決條件。一種與六塵的「身」——色、聲、香、味、觸與法等舍離的態度。同時也是在密集禅修中,或選個安靜的地點每日禅修時,讓身體遠離強烈的刺激。

  (10) 心遠離(citta viveka):心遠離妨礙內觀發展的五蓋。相當于繼續保持正念,就不會被邪思惟所滲透。

  (11) 出離樂(nekkhamma sukha):舍離之樂。解脫感官所緣,與回應這些所緣而生起的不善煩惱後,所生起的快樂。

  (12) 欲貪(kAmacchanda):感官的渴愛,五蓋中的第一蓋。

  (13) 瞋恚(vyApAda):厭惡,五蓋中的第二蓋。

  (14) 昏沈睡眠(thIna middha):昏沈特別與睡眠一同思考,其影響力遍及周遭的心所,是故在心法上被視爲一體。它是心僵硬而無法工作的狀態,是第五魔軍,也是五蓋中的第叁蓋。

  (15) 掉舉惡作(uddhacca kukkucca):浮躁與憂慮,五蓋中的第四蓋。

  (16) 疑惑(vicikicchA):多疑的苛求,由猜測而使心精疲力竭的狀態,是第七魔軍,也是五蓋中的第五蓋。

  (17) 思惟智(sammasanaJANa):觀的一個階段,由看見一切所緣的消失所形成,由此而獲得直接的個人經驗——一切所緣都是無常、苦、無我的。思惟智之所以稱爲「證實」的,是因爲在這個重點上,親自證明了教義。

  (18) 現見智(paccakkhaJANa):直接經驗的認識,或直觀。「毘婆舍那」的同義詞。 班迪達尊者簡介

  ◎一九二一年生于緬甸仰光市近郊。

  ◎十二歲剃度出家,二十九歲接受馬哈希尊者的禅修訓練。

  ◎目前負責「清淨智禅修道場」(PanditArAma)指導密集禅修,爲緬甸當代頗富國際聲望的禅修大德。

  ◎著有《就在此生》(In This Very Life: The Liberation Teachings of the Buddha)、《解脫道上》(On the Path of Freedom: A Mind of Wise Discernment and Openness)、《甯靜安樂之路》(The way to the Happiness of Peace)、《炎炎夏日的雨水》(Rain Drop in Hot Summer: Words of Advice from Sayadaw U Pandita)等書。

  以正念劍,退十魔軍

  ──對治禅修的障礙之二

  班迪達尊者 著

  鍾苑文 譯

  

  禅修可以看作是善心與不善心之間的戰爭。

  爲了克服心的黑暗力量—─十魔軍,我們要修習四念處,

  培養對佛法的信心,以正念之劍,斬斷煩惱的束縛。

  前言

  禅修可以看作是善心與不善心之間的戰爭。處于不善這邊的是煩惱的力量—─我們所知的「十魔軍」(The Ten Armies of MAra),在巴利語中,MAra (魔羅,惡魔)(1) 意指「能奪命者」,他是扼殺美德與存在狀態力量的化身,他的軍隊早已准備就緒,要攻擊所有的行者,甚至在佛陀成道之夜,努力要戰勝佛陀。

  《經集》(Sutta NipAta) 有一段佛陀對魔羅說的話 (2):

  汝欲第一軍,

  不樂第二軍,

  饑渴第叁軍,

  渴愛第四軍,

  昏眠第五軍,

  怖畏第六軍,

  疑爲第七軍,

  傲慢不知恩(第八軍),

  恭敬利名譽,邪行得名聲(第九軍),

  稱揚贊自己,貶下毀他人(是第十軍的受害者)。

  汝軍障解脫,黑魔(Namuci)(3) 之軍勢,

  無勇者不勝,勇者勝己樂。

  爲了克服心的黑暗力量,我們要修習四念處的善的力量,它能給予我們正念的劍,以及攻擊、防禦的戰術。在佛陀的例子中,我們知道誰贏得了勝利。現在,那一邊會戰勝你呢?

  第一魔軍:愛欲

  愛欲是第一魔軍。由于過去在欲界的善行,我們重生于這個世界,這裏就如其它欲界一樣,衆生面對各類動人的感官所緣。甜美的聲音、馥郁的香氣、出色的想法,以及其它令人愉快的所緣,都踫觸著我們全部的六根門,遇到這些所緣的自然結果是—─生起欲望。令人愉悅的所緣與欲望是愛欲的兩個基礎。

  我們對家庭、財産、職業與朋友的執著,也構成這第…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