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P13

  ..續本文上一頁一支軍隊。通常對有情而言,這是很難征服的軍隊。有些人藉由成爲比丘或比丘尼,離開家庭與所有執取的東西,來與它作戰。在密集禅修中,行者暫時離開家庭、工作,來與那些系縛我們于六塵的執著力量戰鬥。

  在你禅修的每一刻,特別是密集禅修時,你遠離許多令人愉悅的事物,盡管在這有限的範圍內,你還是會發現,自己環境中的某些部分比其它部分要來得令人歡喜。這時,認出你正在應付的魔羅—─你解脫的敵人—─是有幫助的。

  第二魔軍:不滿

  第二支魔軍是不滿于梵行,特別是針對禅修。在密集禅修中,你會發現自己的不滿與厭煩:坐墊的硬度或高度、供給的食物,以及修習期間的任何生活環境。有些問題突然出現,結果使自己無法沈浸于禅修的喜悅中,你可能開始感覺這練習真的出了差錯。

  爲了與這些「不滿」戰鬥,你必須成爲一個歡喜的人(abhirati)—─好樂佛法,並獻身于佛法的人。一旦找到並運用正確的修行方法,你會開始克服這些障礙,狂喜、喜悅與樂自然會從定中生起。這時,你會了解法喜遠殊勝于欲樂,這就是歡喜的人的看法。然而,假如你的練習不夠徹底與審慎,, 那麼,你便無法發現佛法精微與奧妙的滋味,而會嫌惡在練習中生起的任何小困難。然後,魔羅就會是勝利者。

  再說一次,克服修觀的困難,就如同戰爭,行者要以任何方式—─進攻、防禦,或打遊擊,全憑他的能力而定。倘若他是一名強悍的戰士,那麼就會進步;如果他比較懦弱,可能會暫時撤退,但不要慌亂、搖晃或漫無目的地撤退。更確切地說,這種撤退將是有策略、有計劃的,是以最終能聚集力量,能贏得戰鬥爲目標。

  有時對環境或其它禅修的資具感到不滿,不一定全然是魔羅的錯—─不完全由于貪心到處攀緣而引起,然而,具滲透力的不滿,還是有可能會妨礙禅修的進步。爲了方便禅修,某些生活必需品必須是合用的,行者須有適當的居所與飲食,以及種種的協助。滿足了這些需求,他們才能全心全意地禅修。

  適當環境的需求,是九種發展五根的因素中的第四個,在前一章已有詳盡的討論(編按:參見本刊第七十叁期,頁 34--42)。如果在你的環境中發現有所不足,確實妨礙了禅修,那麼,采取一些行動來修正是必要的。當然,你要對自己與他人誠實,確定你不是屈服于第二魔軍。

  第叁魔軍:饑渴

  食物是個問題嗎?

  當第叁魔軍—─饑渴再度襲擊時,也許行者只需克服對食物的欲求與不滿足。

  在古代乃至現代,佛教中比丘與比丘尼的食物是依賴在家信徒的布施。比丘一般的習慣,是每天到護持他的村落裏托缽,有時他可能住在偏遠的地區,只從一小聚落的幾個家庭中獲得所有的資具,他的需求不見得每一天都會得到關照,在家的行者也是如此。

  在密集禅修時,食物不全然與家裏的相同,不會有你喜歡的甜食,或習慣的較酸、較鹹與重口味的食物。由于缺少這些味道,你的心受到幹擾而無法專注,因而也無法看到佛法。

  在俗世裏也是如此,一個人可以花許多錢在餐廳,然後不喜歡那些菜肴。事實上,人們很少獲得正好是自己喜歡的東西,他們可能不但對食物感到饑渴,也爲衣服、娛樂,或熟悉、新奇興奮的活動感到饑渴。這饑渴的想法與人們整體的需求有關。

  如果你很容易滿足,那麼,采用一種對所有獲得的東西都感恩的態度,第叁魔軍就不會太煩擾你了。人不能總是隨心所欲,但可以努力的是,維持在有益而適當的範圍裏。假如你精進專注于更進一步的禅修中,你便能品嘗到真正的法味,那真是令人感到無比的滿足。此時,第叁魔軍在你眼中,就好像是玩具兵一樣了。

  否則,饑渴是很難適應的,這種不舒服的感覺,任何人都不會喜歡。

  當它們攻擊時,如果沒有正念,心必然會開始夢想。你會爲了獲取想要的東西,而提出怪誕的理由—─是爲了練習啊!爲了心的健康!爲了幫助消化!然後,開始四處攀緣,以獲取渴望的東西,身體也卷入于滿足渴望之中。

  第四魔軍:渴愛

  渴愛是魔羅的第四支軍隊。偶爾比丘可能在結束平常的托缽時,缽尚未裝滿,或還未獲得某些最適合他的食物,他可能決定繼續托缽,而不回僧院去。這是尚未試過的新路線—─在這條路上可能可以獲得渴望的珍馐,如此的新路線可能會「長」得很長。

  不論是否爲比丘,人們可能很熟悉這種型態,渴望先出現,然後計劃,接著四處奔走以實現它。這整個過程可能會讓身心俱疲。

  

  第五魔軍:昏沈睡眠魔軍

  〔昏沈即是怯弱的心〕

  如此,第五魔軍—─昏沈睡眠、昏昏欲睡,就前進了。昏沈睡眠造成的困難值得詳述,因爲它們總是出人意表。巴利語 thIna 通常譯爲「昏沈」,實際意指「怯弱的心」—─畏怯、退縮、黏著與染汙的心,無法堅定地抓緊禅修的所緣。

  就如同昏沈讓心怯弱一樣,它也會自動引起身體的虛弱,懶散的心讓你無法穩固地端身正坐,行禅也會變得曳步而行。昏沈的出現,意味缺少熱情(AtApa)—─如火燃燒般的精進。心變得頑強且粗重,失去了活動的靈敏度。

  即使行者一開始時很精進,但昏沈仍會裹住他,因此需要額外爆發的精進來燒毀它。所有心的正面力量至少有部分受到阻礙,精進、念、尋與觸等的善心所都被覆蓋在怯弱之中,它們的功用因此變得遲鈍。這整個情況稱爲「昏沈睡眠」(thIna middha),thIna 是昏沈心所,而middha (睡眠)是當昏沈出現時的整個意識狀況。

  在練習的經驗中,無須區別昏沈與睡眠的成分,我們已夠熟悉心的一般狀態了。昏沈是個受限製的狀態,就如監禁在一個極小的囚房,任何善心所都無法在其中自由地繼續它適當的活動。昏沈與睡眠之所以合稱爲「蓋」,即是因爲它是善心所的障礙。

  最後,魔羅的第五支軍隊能讓練習完全停頓。眼皮上出現顫動的感覺,頭驟然向前傾……我們應如何克服這討厭的狀態?

  有一次,當佛陀的兩大弟子之一的摩诃目犍連尊者在森林中禅修時,昏沈睡眠生起,他的心畏怯、退縮,像塊冷凍而堅硬的奶油一樣無法使用。

  此時,佛陀深入他的心探究,看到他的困境,向前對他說:「我的孩子,摩诃目犍連!你是不是昏昏欲睡?困得想打瞌睡?」

  尊者回答:「是的,佛陀!我正在打瞌睡。」他率直坦白地回答。

  佛陀說:「聽著,孩子!現在我要教你克服昏沈睡眠的八種善巧。」

  〔保持清醒的方法〕

  ◎改變態度

  第一個方法是改變態度。

  當昏沈來襲時,人也許會被勸誘而投降于這樣的想法:「我是那麼想睡,在這裏迷迷糊糊地坐著對我毫無益處,或許我可以躺個一分鍾,以恢複精力。」只要你接受這樣的想法,昏沈睡眠就會受到鼓舞而繼續。

  而另一方面,如果他絕然地說:「我要坐到昏沈睡眠消失,而且假如它再生起,我還是不會讓步!」這是佛陀所謂「改變態度」的意思,這樣的決心爲克服第五魔軍打下基礎。

  另一個改變態度的時機是,當禅修變得容易而平穩時,你多少已到達掌握跟隨腹部起伏的程度,且無須太多精進就可以觀察得很好,你很自然會松懈下來,而向後坐,相當冷靜地看著腹部的移動。由于這種精進的放松,昏沈睡眠便容易悄悄地靠近。如果真是如此,你應該試著加深正念,更審慎地看著腹部的起伏,或另外增加禅修的所緣。

  有個增加所緣的特別技巧,這比簡單地看著腹部需要更多的精進,也因此會有重振活力的效果。要默念:「起、伏、坐著、接觸。」當默念「坐著」時,將覺知移轉到整個身體坐著的感覺;而默念「接觸」時,則將焦點放在一個或多個小區域接觸的感覺,每個區域大約銅板大小。臀部是適合觀察的區域,在默念「接觸」期間,你要一直回到所選擇的同一個區域,即使你無法總是對那裏有所感覺。

  昏沈愈嚴重,你就要網羅更多的接觸點,最多到六個左右。在不斷地練習觀察觸點的方法後,將注意力拉回腹部,並從頭重複默念。這個改變的策略相當有效,但並非絕對可靠。

  ◎運用尋心所

  第二個消除昏昏欲睡的方法,是去反思已默記在心能激勵自己的經文,試著思量它們的奧義。也許你曾在夜裏醒著躺在床上,深思某些事件的意義,若真如此,你會了解佛陀所說消除昏沈睡眠第二個方法的功能。

  在佛教心理學中,以專門用語來分析思考的構成要素時,其中一種即是尋(vitakka)心所。它有開啓心,並使之清新的能力,也是消除昏沈睡眠的特別方法。

  ◎大聲念誦經文

  第叁個對付昏沈睡眠的策略,是大聲念誦那些相同的經文。如果是在團體中禅修,你的聲音自然應該只大到自己聽得到就好。

  ◎拉耳朵,刺激血液循環

  你的心若仍未振作,就要用較激烈的方法,拉耳朵或摩擦手掌、手臂、兩腿與臉部,這樣能刺激血液循環,稍微提振精神。

  假如仍持續昏昏欲睡,那麼就念念分明地起身,去洗洗臉,也可點眼藥水來重新提振精神。若這個策略失敗,那麼建議你去注視光亮的所緣,如月亮或燈泡,這應該可以使你的心明亮起來。清澈的心即是一種光,有了它,你可以做新的嘗試,從始至終清晰地觀察腹部的起伏。

  如果每個技巧都無效,那麼,你應該保持正念地試試輕快的行禅。最後,適度的投降即是就寢。如果昏沈與睡眠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原因可能就是便秘,果真如此,就要考慮溫和地通便。

  第六魔軍:怖畏

  魔羅的第六支軍隊是畏懼與怯懦,它容易攻擊在偏遠地方修習的行者,特別是精進的熱切度受到昏沈與睡眠的攻擊而降低時。勇猛的精進能驅趕畏懼,對佛法清楚的見解也能排除恐懼,因爲它會帶來精進、念與定。

  佛法是地球上可利用的最大保護,要對佛法有信心,並修習佛法,它是畏懼的特…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