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P14

  ..續本文上一頁效藥。持戒可確保人未來擁有良善而喜悅的環境;習定意味著可遭受較少的精神苦惱;而修慧則可引導人朝向至涅槃—─超越所有畏懼、危難之所。修習佛法,你才是真正地在照顧、保護自己,而且扮演自己最好的朋友。

  一般的畏懼是種衰弱了的憤怒。你無法面對問題,因此不向外反應,而等待機會逃離。但如果你能以一種開朗而放松的心,直接面對問題,畏懼就不會生起。在密集禅修時,不接觸佛法的行者,在與其它行者或老師聯系時,會感到畏懼,缺乏信心。

  例如,有些行者遭到昏沈睡眠的猛烈攻擊,大家知道他們在五個小時的禅坐中都在睡覺,一整天裏可能只有幾分鍾有清楚的覺知。這樣的行者,若開始與那些看來總能進入深定的行者比較的話,特別會覺得自己比較差、膽怯且困窘。在緬甸,昏沈的行者偶爾會偷偷溜走幾天,而且逃過小參,有些人就偷偷溜回家了!他們就如未做作業的學童一樣。假如這樣的行者能運用勇猛的精進,他們的覺知就會變得有如太陽一樣熾熱,讓昏睡的烏雲蒸發而消失。然後可以勇敢地面對老師,准備好報告看到自己在修習佛法所創造的光芒中。

  在禅修時,不論遇到什麼問題,試著鼓起勇氣,誠實地向老師報告。有時行者會覺得自己的練習陷入困境,事實上卻是漸入佳境。一位值得信賴並具有資格的老師,可以幫助你克服這些不安全感,同時你也能以精進、信心與自信繼續走在佛法之路上。

  第七魔軍:疑惑

  昏沈睡眠是行者可能會開始懷疑自己能力的唯一理由,疑惑是魔羅的第七支軍隊—─令人恐懼生畏的一支軍隊。當行者從練習中偷偷溜走,他可能會開始失去自信,若反複思量情勢,結果通常無法進步。

  相反地,疑惑會生起,並慢慢擴散:首先是自我懷疑,然後懷疑修行的方法,甚至漸漸懷疑老師。例如:老師有能力了解這種情況嗎?也許這位行者是個特例,需要特別的指導方法,同修的行者跟我說的經驗一定是虛構的。因此,對練習時可以想到的每個方面都變得半信半疑了。

  第七魔軍 vicikicchA(疑惑),它的意義比簡單的「疑惑」一詞還要多,它是由于臆測而産生心疲憊不堪的狀態。例如,被昏沈睡眠所攻擊的行者,便無法集中持續的注意力,來培養直覺的觀慧。假如這樣的行者保持正念,他也許可以直接經驗到名色,並看到兩者以因果關系相互連結。

  然而,如果沒有實際的觀察,對名色的真正本質就會依然模糊不清,因爲人無法了解他從未看到的事物。現在這位失念的行者,開始訴諸理性與推理:「我在想名色是由什麼所構成,它們的關系又是如何?」不幸的是,他只能以一種很不成熟的了解,再摻雜一些幻想來解釋自己的經驗。這是易爆炸的混合物,因爲心無法洞察真理而騷動不安,然後是感到困惑茫然、猶豫不決,這是疑惑的另一種型態,過度的推論會使人精疲力竭。

  不成熟的慧,會讓行者無法達到堅定而確信的狀態,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心注定要在各種的選擇之間遊移。由于他記得曾聽過的所有禅修技巧,因此他這種試一點,那種試一點,于是落入一大鍋雜碎之中,或許就淹沒在其中了。疑惑會是修行上一個可怕的障礙,懷疑、推測的近因,是心在尋求真理時,缺乏適當的作意,而有不恰當的調整。所以,適當的作意是治療疑惑最直接的方法。假如看的方向正確,就會看到你在尋找的—─事物的真正本質。爲了你自己而如此看,你對它就不再有所懷疑了。

  爲了替智慧的作意創造適當的因緣,有位能把你放在走向真理與智慧之路的老師,是很重要的。佛陀說,想要發掘真理的人,應該找尋一位可信賴又有能力的老師。如果你無法找到好老師,並聽從他的指導,那麼你必然會求助于現今看得到的、過多的禅修文學。

  請千萬要非常小心,如果你是位貪心的讀者,假如獲得很多禅修技巧的一般知識,然後想把它們都放在一起,最後你可能會大失所望,甚至會比開始時還要疑惑。即使有些是好的技巧,可是由于你並未正確而徹底地練習,技巧就會變得無效,同時還會懷疑它們。如此會使自己失去經驗禅修真正利益的機會。如果人無法適當地練習,對世間現象的本質便無法獲得個人的、直覺的、真正的了解,不只疑惑會增加,心還會變得粗重、僵硬,被忿怒—─厭惡以及與其相關的心法所攻擊,挫折與抗拒可能也在其中。

  〔多刺的心〕

  忿怒讓心像刺一樣,既粗重又僵硬。在它的影響下,行者會被心刺傷,就如旅人強行通過荊棘,每走一步都會受苦。由于忿怒對許多行者的禅修來說,都是個很大的障礙,我會詳論一些細節,希望讀者能學到克服的方法。大體上來說,它是從兩種心態所産生:首先是疑惑,其次是所謂心的「結」。

  爲我們顯示覺悟之道的佛陀說,有五種疑惑導致多刺的心,行者會被疑惑刺傷。他會先懷疑「法」—─通往解脫之路;同時懷疑僧伽 —─根除部分或全部煩惱的聖人;接著懷疑自己—─懷疑自己的戒行與禅修方法;最後懷疑同修的行者,包括老師。當出現這麼多疑惑時,行者內心充滿忿怒與抗拒—─他的心當然變得多刺,實際上他可能非常不願意禅修,對它半信半疑,覺得不可信賴。

  然而,我們尚未全盤皆輸,智能與知識是這種疑惑狀態的良藥。知識的一種形式是推論,通常具說服力的話,如老師的推論,或具激勵性且結構完整的開示等,都能把疑惑的行者從荊棘叢中哄出來。回到直接觀察的清晰道路上,如此的行者會大大地松口氣,並心存感激。現在,他們有機會親自洞悉實相真正的本質,果真如此,那麼更高層次的智慧,會成爲他們多刺的心的良藥。

  然而,一旦無法回到道路上來,疑惑便會一發不可收拾。

  〔五種心的「結」〕

  多刺的心不但會從疑生起,還會從其它地方,即所謂五種心的「結」生起。當這些「結」出現,心會因爲厭惡、挫折與抗拒等粗重、刺痛的狀態,而感到痛苦。但這些「結」是可以克服的,觀禅會自動將它們從心中清除。在它們想要入侵禅修時,第一步是認出它們,以恢複寬廣與靈活的心境。

  第一個「結」是被各種感官所緣束縛。一旦渴望令人愉悅的所緣,就會對真正在當下所發生的事感到不滿。最主要的所緣—─腹部的起伏,看起來也許無趣且不如人的幻想,但如果這些不滿生起,就會暗中破壞禅修的進展。

  第二個「結」是對自己的身體過度執著,有時可說成是極度自戀。另一種變化是在其它人身上投射出執著與占有,這是第叁個「結」,這現象是如此普遍,無須我詳述。

  在禅修過程中,過度自戀會是個值得注意的障礙。當人長時間坐著,必然會生起不愉悅的感覺,有些還相當強烈,你可能開始納悶可憐的腿是否還能走路?也許決定張開眼睛、伸伸腿,此時,持續的注意力通常會被打斷,失去沖力。溫柔地考量自己的身體,有時會攆走探索痛苦真實本質所需的勇氣。

  個人的外表是會引生第二個「結」的另一個領域,有些人要靠時髦的服飾與裝扮才會感到稱心。如果有時無法取得這些外部支持(也許在密集禅修中,化妝與浮誇的流行打扮是不恰當的,也會分散注意力),這些人感覺好像失去某些東西,而憂慮就會影響他們的進步。

  心的第四個「結」是被食物所束縛。有些人喜歡吃得多,有些人則有很多奇想或偏好。對那些最關心食欲是否滿足的人來說,在打瞌睡中所發現的快樂,會大于修習正念的快樂。有些行者有相反的問題,會不斷地擔心發胖,他們也被自己所吃的東西束縛。

  第五個心的「結」,是以下一世投生在梵天爲目標來禅修。這除了實際上將禅修奠基于愛欲的渴望之外,還把眼光放得太低了。

  藉由勤奮地修行,可以克服這五種「結」,以相同的方法,也能克服疑惑與隨之而來的忿怒。解除了多刺的不適之後,心如水晶般清澈明亮,它會很歡喜地開始精進,讓你走上修行之路;持續地精進,讓你向前走入更深的禅定中;精進到極致,在修行的最高階段帶來解脫。這叁種精進—─事實上指向維持心的警覺與敏銳,是抵抗魔羅的第七支軍隊—─疑惑—─最好、最自然的防禦策略。只有當心從所緣溜走時,像有時精進力減弱,這時疑惑的臆測與遁辭才會乘虛而入。

  〔信心讓心變得明晰〕

  信心(saddhA)也有讓心變得明晰的能力,且能清除疑惑與忿怒的烏雲。想象一桶渾濁的河水,充滿著沈積物,有些化學物質,諸如明礬,有能力讓懸浮微粒子迅速沈澱,留下清澈的水。信心的作用正是如此,沈澱雜質,爲心帶來澄淨。

  不知叁寶功德的行者,會對佛、法、僧與禅修的價值感到疑惑,于是就爲第七魔軍所擊敗。這種行者的心就如一桶渾濁的河水,但是當他從閱讀、討論佛法或開示中知道這些功德後,疑惑就會漸漸沈澱,而喚起信心。

  有了信心,便會開始渴望禅修,願意盡力以達到目標。強烈的信心是真誠與奉行的基礎,真誠地禅修與奉行佛法,必定能發展精進、念與定,然後智慧便會在觀慧的各階段中顯露出來。

  當禅定的環境與條件具足時,智慧自然會顯露出來。智慧唯有在人能看到名色的自相與共相時産生。「自相」是指直接經驗到名色的個別特性,例如顔色、形狀、味道、氣味、高聲、軟硬、冷熱、移動與各種心法;而對一切名色的特相而言,「共相」則是普遍性的。在個別的特質或特性上,每個所緣與其它所緣可能差異極大,然而全都有無常、苦、無我的共相。

  經由全然的覺知而自然生起的慧,能清楚且無疑地了解自相與共相兩種特性。這種智慧的一個特質是光亮,它照亮覺知的範圍。智慧好比探照燈劃破黑暗,顯露出至今都看不到的東西—─一切所緣與心法的自相和共相。透過智慧之光,你會在任何自己所涉入的活動,無論是見、聞、嘗、觸,透過色身的感覺或思考看到這些特質。

  智慧運作下的特相是無癡。當慧生起時,心就不…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