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灭去时,便可以直觉地明白所有现象都具有无常、苦、无我的特相。直觉地了解这三个特相,被含摄在内观的一个特殊阶段——「思惟智」(sammasanaJANa)中 (17),意指由验证而生起的慧。这个名词常译为「藉由领会而证实的知识」,藉由个人见到现象消逝的经验,而理解或验证这三个特相。
虽然我们普遍使用「内观」(insight)一词,但仍无法适切地翻译巴利语「毘婆舍那」(vipassanA)。vipassanA 由 vi 与 passanA 两个部分组成。vi 是指「各种不同的方法」, passanA 是指「看」。因此,vipassanA 的一个意思是「经由各种不同的方式来看」。
当然,「各种不同的方式」即指无常、苦、无我。现在 vipassanA 一个更完整的翻译变成「经由无常、苦、无我的方式来看」。
观智的另一个同义字是「现见智」(paccakkhaJANa)(18),「现见」(paccakkha)在此是表示直接由经验得来的认识。真正的观智只在人有正念时生起,因为它是直觉性的,不经由推理而产生,因此称之为「现见智」。
随着观智在练习中一再出现,便引导心自然生起以下的省察——无常、苦、无我并非只有显现于当下,藉由推论而会明了,这三种特相同时也显现于过去,且将持续普及到未来。其它的众生与所缘,也都由相同的元素——无常、苦、无我所构成。这样的省察称为「推论的知识」,这是寻与伺两禅支更深的一面,在此显现于思考的层次中。
初观禅在此阶段被视为已完全发展,而称为「思惟智」的练习阶段也完成了,行者会对有为法无常、苦、无我的三种普遍的特性,有深刻而清晰的理解。并会得到一个推论性的结论——这三个特性,会遍及在过去或未来世界中的任何情况。
推论与省察会在初观禅出现,除非它们开始接管心,否则是无害的。特别是对一个很聪明、有丰富想象力或哲学思惟的人而言,省察太多,会阻碍个人直接的经验,事实上会终止内观。
如果有这样的人,发现自己的修行有点走下坡,他可用这并非错误的想法的理解来安慰自己。在这例子中的省察与佛法有关,而与贪、瞋无关。当然,尽管事实如此,最好还是回到全然的观察,只是去经验现象。
◎正思惟与邪思惟
vitakka 这个字用来表示寻禅支,还包括思考层次上的省察,也就是将注意力导向某个想法,有正思惟与邪思惟两种。
将注意力导向于欲乐称为「邪思惟」,与其相对的「正思惟」,则和出离有关。与忿恨、争论有关的是邪思惟,而与无忿恨、无暴力有关的是正思惟。
当无常、苦、无我的推论知识生起时,邪思惟便消失了。由个人直接的内观所产生的连续思惟中,有些欲贪可能会出现,但它可能不会关心世界上的快乐——名望、性、财富、资产,比较会像是感到有个善欲,想舍离俗世、布施与弘法。虽然这些想法构成思惟,却是与无贪或出离有关。
与瞋相关的思惟,是种攻击的心态,渴望别人遭受伤害或不幸,它根植于忿怒,背后有个具破坏性的特质,无瞋与无憎则与「慈」(mettA)的特质有关。慈与恨的攻击、破坏特质相反,它希望其它人幸福快乐。当人如前述般经由个人经验品尝到佛法的滋味,想与自己所爱的人分享,这一点也不稀奇,这种希望其它人也有同样经验的想法与慈有关,因为它希望其它人幸福。
最后一条思惟的途径与造成伤害有关,共有两个分支:残忍与非残忍的想法。残忍的想法包括想伤害、压迫、折磨、欺负或杀害其它生命的渴望,这是另一种根植于恨,而非常具有破坏特质的心。非残忍的想法正好相反,只有「悲」(karuNA)的特质——希望帮助他人,并解除他们可能感到的痛苦与悲伤。一个怀有强烈悲心的人,不仅对他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而且会找到方法来解除这些痛苦。
◎与省察智相同的伺
如果这般的省察一再出现,这过程即称为「伺」,同一词也用于指称注意力的更加持久与「摩擦」的特性。在此,它意指在思考层次上反复沈思。人首先经验一个直接而直觉的领悟,接着,关于这领悟的推论知识生起。推论的知识是痛快且令人喜悦的,但是过多的话,就会发展成一长串的想法,而打断直接观察的过程。这些也许是非常崇高的想法——出离、慈、悲等,但尽管如此,行者还是会被它们捉走,此时内观便无法产生了。
愿你在练习之中,坚定地增长寻与伺这两个非常重要的心所。愿你审慎地瞄准心,并完全地「摩擦」所缘,直到你清楚地看到它,并洞察其真正的本质,即使有很棒的念头出现,也希望你不会转移目标。如此你会穿越不同的内观阶段,最后体证涅槃。
行者要达到洞察现象快速生灭的地步,才达到初观禅。经验这个观智并超越它,行者可以说是有了成长。
〔第二观禅〕
行者要抛开省察的早期阶段,而进入单纯的、全然专注的成熟阶段。
现在禅修者的心渐渐变得清晰而敏锐,他能在剎那间跟上现象快速生灭的速度。由于持续而敏锐的念,又少了推论的思考,也不会怀疑名色无常、短暂的本质。此时,练习似乎是轻松自如了。少了努力的专注与思惟,就有喜与乐生起的空间。如此没有思考,仅有全然的注意,称为第二观禅。
在初观禅里,心中充满精进与推论的思惟。只有在第二观禅生起时——于生灭随观智的初期,清明、喜、信心与乐才开始明显。
◎信心、宁静、喜与乐的过患
心可以变得更精确,且定更为加深。深定会带来由个人经验所生,明确的、经过验证的信,它同时也会带来深信,相信如果继续练习,就会获得佛陀或老师所承诺的利益。喜、身心的乐受也会在这个阶段增强。当行者达到第二观禅时,很有可能会变得非常执着这种心极度喜悦的状态,他们会经验到一生中最深的快乐,有些人甚至相信自己已经开悟。在这样的例子中,他们未来进步的希望,会变得模糊不清,行者就已经如前述佛陀所说的「停滞在内」。 如果你有过这种极致的经验,请务必要在心中默念。要很清晰地觉察喜、信心、轻安等,都只不过是种心理状态。如果注意到自己执着它们时,要立即切断这种执着,然后将注意力带回到最主要的腹部所缘上。唯有如此,你才能持续进步,同时它会带来更甜美的果实。
禅修老师对于处理这个练习阶段的学生,必须要很有技巧。学生们对自己的经验是如此兴奋,如果老师挫了他们的锐气,便容易遭到反抗。相反地,老师也许要温和地说:「你练习得不错,这是练习中会自然生起的东西,但还有其它许多比你现在拥有的还更好的经验。因此,何不默念所有这些东西,这样你便可以有更好的经验?」
行者若留意这些指导,便会回到禅坐中,并审慎地注意光明、信心、喜、乐与轻安。他渐渐明白这简单的默念,实际上是正确的练习之道。
如此确认了方向,他可以极具信心地向前迈进。
〔第三观禅〕
喜会逐渐消失,但念与定则持续加深。然后,对正在发生事物真实本质的洞察,会变得非常强固。此刻,七觉支中的舍渐渐获得优势,不论所缘是否使人愉悦,心都不会动摇,而一种深的乐受会从身心中生起。行者可以长时间坐禅而不感到痛苦。他们的身体变得纯净、轻盈、精力充沛。这是第三观禅,其两个禅支为乐与一境性。第三禅在生灭随观智更成熟的阶段生起。
从第二禅转变至第三禅是练习的转折点。人类天生就会执取使心动摇的刺激与兴奋,喜是这些令人动摇的愉悦感觉之一,它会在心中激起涟漪,却相当不稳定。因此,当你经验到它时,要确实尽可能谨慎地警觉与注意。只要行者仍旧执着喜,便无法向前迈进,进入随着平静与安适而来的更为成熟、微妙的快乐。
◎最上微妙之乐
经典以一个母牛哺乳小牛的故事,说明这个转变。让小牛早早断奶是很重要的,这样母牛的奶才能供人使用,如果小牛不断奶,便会持续喝掉所有的奶。小牛就如以喜来喂养的第二禅,母牛也许是第三禅,而去喝那甘甜鲜美牛奶的人,就如成功地超越执取喜的行者。
经典描述在第三观禅所体验的乐受,是修观中所能经验到的最上微妙的快乐,它是最甜美的。尽管如此,行者依于舍而住,且不执着。
持续准确地觉察还是非常重要的,以免身心的乐受与内观的敏锐清晰,令微细的执取生起,如果觉得自己的内观非常美妙、敏锐且清晰,那么就必须注意到这点。然而,执取生起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全面而连续的念已出现,可容易地注意到每个所缘,而不会错过。
◎现象的灭——乐受消失
第三禅被称为最上微妙之乐,是因为在下一个阶段就没有这样的快乐了。随着你对现象的注意,会渐渐超越生灭随观智的阶段,而进入坏随观智的阶段。此时,所缘的生与住的部分已不再清晰,取而代之的是,心察觉到现象持续坏灭,它们一被觉察到,便立即消失。通常看起来如完全没有实体,仅是现象持续地坏灭。
行者会有心烦意乱与沮丧的倾向,不只因为他们觉得缺乏乐,同时也因为现象的快速消失令人感到相当不安。在你能注意到所缘时,它已经消失,留下一片空白,而下一个现象仍以相同的方式呈现。
概念变得模糊。至此,行者也许清晰地看到现象,但想或认知的心所仍然混在其中。因此能同时看到胜义法——非概念的实相,也看到与身体、手臂、腿、头、腹部等形体的概念。在坏随观智的阶段,概念消失了,你也许无法说出有现象在那里,有的仅仅是坏灭而已。
「发生什么事了?」你也许会大叫:「我一直做得那么好,但现在我的练习却失败了!它失去了控制,我无法注意任何一样东西。」心充满自我批判与不满,显然地,已无快乐可言。
最后还是可能会在这段陌生的期间得到自在,你…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