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滅去時,便可以直覺地明白所有現象都具有無常、苦、無我的特相。直覺地了解這叁個特相,被含攝在內觀的一個特殊階段——「思惟智」(sammasanaJANa)中 (17),意指由驗證而生起的慧。這個名詞常譯爲「藉由領會而證實的知識」,藉由個人見到現象消逝的經驗,而理解或驗證這叁個特相。
雖然我們普遍使用「內觀」(insight)一詞,但仍無法適切地翻譯巴利語「毘婆舍那」(vipassanA)。vipassanA 由 vi 與 passanA 兩個部分組成。vi 是指「各種不同的方法」, passanA 是指「看」。因此,vipassanA 的一個意思是「經由各種不同的方式來看」。
當然,「各種不同的方式」即指無常、苦、無我。現在 vipassanA 一個更完整的翻譯變成「經由無常、苦、無我的方式來看」。
觀智的另一個同義字是「現見智」(paccakkhaJANa)(18),「現見」(paccakkha)在此是表示直接由經驗得來的認識。真正的觀智只在人有正念時生起,因爲它是直覺性的,不經由推理而産生,因此稱之爲「現見智」。
隨著觀智在練習中一再出現,便引導心自然生起以下的省察——無常、苦、無我並非只有顯現于當下,藉由推論而會明了,這叁種特相同時也顯現于過去,且將持續普及到未來。其它的衆生與所緣,也都由相同的元素——無常、苦、無我所構成。這樣的省察稱爲「推論的知識」,這是尋與伺兩禅支更深的一面,在此顯現于思考的層次中。
初觀禅在此階段被視爲已完全發展,而稱爲「思惟智」的練習階段也完成了,行者會對有爲法無常、苦、無我的叁種普遍的特性,有深刻而清晰的理解。並會得到一個推論性的結論——這叁個特性,會遍及在過去或未來世界中的任何情況。
推論與省察會在初觀禅出現,除非它們開始接管心,否則是無害的。特別是對一個很聰明、有豐富想象力或哲學思惟的人而言,省察太多,會阻礙個人直接的經驗,事實上會終止內觀。
如果有這樣的人,發現自己的修行有點走下坡,他可用這並非錯誤的想法的理解來安慰自己。在這例子中的省察與佛法有關,而與貪、瞋無關。當然,盡管事實如此,最好還是回到全然的觀察,只是去經驗現象。
◎正思惟與邪思惟
vitakka 這個字用來表示尋禅支,還包括思考層次上的省察,也就是將注意力導向某個想法,有正思惟與邪思惟兩種。
將注意力導向于欲樂稱爲「邪思惟」,與其相對的「正思惟」,則和出離有關。與忿恨、爭論有關的是邪思惟,而與無忿恨、無暴力有關的是正思惟。
當無常、苦、無我的推論知識生起時,邪思惟便消失了。由個人直接的內觀所産生的連續思惟中,有些欲貪可能會出現,但它可能不會關心世界上的快樂——名望、性、財富、資産,比較會像是感到有個善欲,想舍離俗世、布施與弘法。雖然這些想法構成思惟,卻是與無貪或出離有關。
與瞋相關的思惟,是種攻擊的心態,渴望別人遭受傷害或不幸,它根植于忿怒,背後有個具破壞性的特質,無瞋與無憎則與「慈」(mettA)的特質有關。慈與恨的攻擊、破壞特質相反,它希望其它人幸福快樂。當人如前述般經由個人經驗品嘗到佛法的滋味,想與自己所愛的人分享,這一點也不稀奇,這種希望其它人也有同樣經驗的想法與慈有關,因爲它希望其它人幸福。
最後一條思惟的途徑與造成傷害有關,共有兩個分支:殘忍與非殘忍的想法。殘忍的想法包括想傷害、壓迫、折磨、欺負或殺害其它生命的渴望,這是另一種根植于恨,而非常具有破壞特質的心。非殘忍的想法正好相反,只有「悲」(karuNA)的特質——希望幫助他人,並解除他們可能感到的痛苦與悲傷。一個懷有強烈悲心的人,不僅對他人的痛苦能感同身受,而且會找到方法來解除這些痛苦。
◎與省察智相同的伺
如果這般的省察一再出現,這過程即稱爲「伺」,同一詞也用于指稱注意力的更加持久與「摩擦」的特性。在此,它意指在思考層次上反複沈思。人首先經驗一個直接而直覺的領悟,接著,關于這領悟的推論知識生起。推論的知識是痛快且令人喜悅的,但是過多的話,就會發展成一長串的想法,而打斷直接觀察的過程。這些也許是非常崇高的想法——出離、慈、悲等,但盡管如此,行者還是會被它們捉走,此時內觀便無法産生了。
願你在練習之中,堅定地增長尋與伺這兩個非常重要的心所。願你審慎地瞄准心,並完全地「摩擦」所緣,直到你清楚地看到它,並洞察其真正的本質,即使有很棒的念頭出現,也希望你不會轉移目標。如此你會穿越不同的內觀階段,最後體證涅槃。
行者要達到洞察現象快速生滅的地步,才達到初觀禅。經驗這個觀智並超越它,行者可以說是有了成長。
〔第二觀禅〕
行者要抛開省察的早期階段,而進入單純的、全然專注的成熟階段。
現在禅修者的心漸漸變得清晰而敏銳,他能在剎那間跟上現象快速生滅的速度。由于持續而敏銳的念,又少了推論的思考,也不會懷疑名色無常、短暫的本質。此時,練習似乎是輕松自如了。少了努力的專注與思惟,就有喜與樂生起的空間。如此沒有思考,僅有全然的注意,稱爲第二觀禅。
在初觀禅裏,心中充滿精進與推論的思惟。只有在第二觀禅生起時——于生滅隨觀智的初期,清明、喜、信心與樂才開始明顯。
◎信心、甯靜、喜與樂的過患
心可以變得更精確,且定更爲加深。深定會帶來由個人經驗所生,明確的、經過驗證的信,它同時也會帶來深信,相信如果繼續練習,就會獲得佛陀或老師所承諾的利益。喜、身心的樂受也會在這個階段增強。當行者達到第二觀禅時,很有可能會變得非常執著這種心極度喜悅的狀態,他們會經驗到一生中最深的快樂,有些人甚至相信自己已經開悟。在這樣的例子中,他們未來進步的希望,會變得模糊不清,行者就已經如前述佛陀所說的「停滯在內」。 如果你有過這種極致的經驗,請務必要在心中默念。要很清晰地覺察喜、信心、輕安等,都只不過是種心理狀態。如果注意到自己執著它們時,要立即切斷這種執著,然後將注意力帶回到最主要的腹部所緣上。唯有如此,你才能持續進步,同時它會帶來更甜美的果實。
禅修老師對于處理這個練習階段的學生,必須要很有技巧。學生們對自己的經驗是如此興奮,如果老師挫了他們的銳氣,便容易遭到反抗。相反地,老師也許要溫和地說:「你練習得不錯,這是練習中會自然生起的東西,但還有其它許多比你現在擁有的還更好的經驗。因此,何不默念所有這些東西,這樣你便可以有更好的經驗?」
行者若留意這些指導,便會回到禅坐中,並審慎地注意光明、信心、喜、樂與輕安。他漸漸明白這簡單的默念,實際上是正確的練習之道。
如此確認了方向,他可以極具信心地向前邁進。
〔第叁觀禅〕
喜會逐漸消失,但念與定則持續加深。然後,對正在發生事物真實本質的洞察,會變得非常強固。此刻,七覺支中的舍漸漸獲得優勢,不論所緣是否使人愉悅,心都不會動搖,而一種深的樂受會從身心中生起。行者可以長時間坐禅而不感到痛苦。他們的身體變得純淨、輕盈、精力充沛。這是第叁觀禅,其兩個禅支爲樂與一境性。第叁禅在生滅隨觀智更成熟的階段生起。
從第二禅轉變至第叁禅是練習的轉折點。人類天生就會執取使心動搖的刺激與興奮,喜是這些令人動搖的愉悅感覺之一,它會在心中激起漣漪,卻相當不穩定。因此,當你經驗到它時,要確實盡可能謹慎地警覺與注意。只要行者仍舊執著喜,便無法向前邁進,進入隨著平靜與安適而來的更爲成熟、微妙的快樂。
◎最上微妙之樂
經典以一個母牛哺乳小牛的故事,說明這個轉變。讓小牛早早斷奶是很重要的,這樣母牛的奶才能供人使用,如果小牛不斷奶,便會持續喝掉所有的奶。小牛就如以喜來喂養的第二禅,母牛也許是第叁禅,而去喝那甘甜鮮美牛奶的人,就如成功地超越執取喜的行者。
經典描述在第叁觀禅所體驗的樂受,是修觀中所能經驗到的最上微妙的快樂,它是最甜美的。盡管如此,行者依于舍而住,且不執著。
持續准確地覺察還是非常重要的,以免身心的樂受與內觀的敏銳清晰,令微細的執取生起,如果覺得自己的內觀非常美妙、敏銳且清晰,那麼就必須注意到這點。然而,執取生起的可能性並不大,因爲全面而連續的念已出現,可容易地注意到每個所緣,而不會錯過。
◎現象的滅——樂受消失
第叁禅被稱爲最上微妙之樂,是因爲在下一個階段就沒有這樣的快樂了。隨著你對現象的注意,會漸漸超越生滅隨觀智的階段,而進入壞隨觀智的階段。此時,所緣的生與住的部分已不再清晰,取而代之的是,心察覺到現象持續壞滅,它們一被覺察到,便立即消失。通常看起來如完全沒有實體,僅是現象持續地壞滅。
行者會有心煩意亂與沮喪的傾向,不只因爲他們覺得缺乏樂,同時也因爲現象的快速消失令人感到相當不安。在你能注意到所緣時,它已經消失,留下一片空白,而下一個現象仍以相同的方式呈現。
概念變得模糊。至此,行者也許清晰地看到現象,但想或認知的心所仍然混在其中。因此能同時看到勝義法——非概念的實相,也看到與身體、手臂、腿、頭、腹部等形體的概念。在壞隨觀智的階段,概念消失了,你也許無法說出有現象在那裏,有的僅僅是壞滅而已。
「發生什麼事了?」你也許會大叫:「我一直做得那麼好,但現在我的練習卻失敗了!它失去了控製,我無法注意任何一樣東西。」心充滿自我批判與不滿,顯然地,已無快樂可言。
最後還是可能會在這段陌生的期間得到自在,你…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