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P10

  ..续本文上一页置于禅修所缘上的努力,就是第一禅支——寻。

  因此,你必须有个目标,努力观察腹部的起伏,最后心便可以击中靶心,清楚地注意到僵硬、紧张、移动的感觉。它开始击中并「摩擦」所缘,即前述的「伺」。心「摩擦」所缘一段时间后,它会渐渐全神贯注,并安止在所缘上。当你停留在腹部的起伏时,只有很少的念头会生起,甚至会有段时间没有念头。心清明地从欲乐与其所引生的烦恼中解脱,「身离」与「心离」因而出现。持续练习,不断地精进,烦恼将消失于天际,最后你拥有第三种远离——「依离」。

  〔一种特殊的快乐〕

  有了「依离」,心变得柔软而微细、轻盈而快活、灵巧而柔顺。一种特别的快乐——「出离乐」(nekkhamma sukha)(11) 生起,它是解脱了感官所缘,以及回应这些所缘而生的不善烦恼,所产生的快乐。因此,出离乐取代一般表面的快乐而出现。放弃了感官的快乐,却在放弃感官的解脱中,得到极大的快乐,这是不是有些奇怪呢?这是真正的出离欲乐。

  心远离不善法,实际上意味着心远离了烦恼。烦恼无机会生起,因为烦恼的立即起因——感官所缘,已被舍离。现在,「禅」——安止的状态,呈现一个全新的意义。由于寻(瞄准)、伺(摩擦)禅支的结果,舍离欲乐,且舍弃烦恼。禅不只能让人入定,还能移除烦恼,像火一样烧尽它们。

  〔寻与伺的关系〕

  在禅的进展上,寻与伺两禅支——精确地瞄准与击中所缘,是绝对重要的。两者密切的关系在经典中有很多讨论,以下即是两例。

  想象你有个覆满尘垢的铜杯,你倒了些铜油在破布上,一手紧握杯子,用另一只手拿着破布摩擦,勤奋而审慎地工作着,很快地就会有个闪亮的杯子。

  同样地,行者必须在主要的所缘生起的特定地方——腹部,把持自己的心,保持正念在腹部上,「摩擦」它,直到烦恼的垢染消失。然后,他就能洞察在那点上正在发生的事物的本质,而理解腹部起伏的过程。当然,如果其它所缘比主要的所缘还要明显时,行者就必须注意它们,让寻与伺倾向新的所缘。

  寻如紧握杯子的手,而伺则如摩擦的动作。想象行者如果只拿着杯子,却不擦亮它,会发生什么事呢?它大概还是与以前一样脏。如果他努力磨亮杯子,却未稳稳地握着,大概也无法做好这项工作。这说明了这两禅支互相依赖的关系。

  第二个例子是用于几何学的圆规。如你所知,圆规有两只脚,一只是尖的,而另一只则夹着铅笔。你必须要稳稳地将心放在禅修的所缘上,心就如圆规尖的那一端,然后你必须旋转心,直到它可以完整且清晰地看到所缘,结果才会有个完美的圆。寻如止住在中间的尖端,而伺则如旋转的动作。

  〔直接、直觉的理解〕

  伺有时译为「推度」或「持续思惟」,这会引起误解。西方人从幼儿园起,就被教育要运用智力,总是在寻找原因与理由,不幸地,这种探究并不适合禅修。智力的学习与知识只是两种型态中的一种,另一种是指直接且直觉的理解与学习。在禅修中直接探求究竟真理——胜义法,必须要实际去经验,而非去思考它们,这是唯一获得内观与智慧的方法,这种内观和智慧与事物真正的本质——本来状态有关。人可能理解很多究竟真理,也或许曾大量地阅读,但是若未直接经验实相,便不会产生慧。

  止禅之所以能拥有宁静,却无法直接产生智慧的原因,是因为把概念当作所缘,而非无须思考、可直接经验的所缘。观禅能产生智慧,因为它们是由直接、持续接触胜义法所组成。 假设你面前有颗苹果,你曾听说它非常多汁且香甜可口,也许你不去了解这个苹果,却想着:「哇!它看起来真是颗多汁的苹果,我打赌它一定很甜!」你可以想象或打赌断定,但除非咬一口,否则将无法经验苹果的味道。禅定也是如此,你可以生动逼真地想象某种经验的样子,但你无法经验真正的东西,除非以正确的方法精进练习。然后你会拥有自己的智慧,就不会再争论苹果的味道了。

  以五禅支,对治五盖

  就如在没有烛光的深夜,黑暗会吞没整个房间,愚痴与无明的黑暗也是如此,会在心未与禅修所缘相应时,在心中生起。然而,这种黑暗并非空洞、无事的。相反地,在每个无明的剎那,心都在不断地追求,想抓住令人渴望的各种色、声、香、味、触、法。众生在这状况下,便会花费所有醒着的时光去追求、攀缘与执取。他们深陷其中,以致于很难明了另一种快乐的可能性,那快乐超越早已熟悉的欲乐。谈到禅修——能成就更高快乐的修法,对他们而言是无法理解的。

  修观是完全且持续地注意所缘,这牵涉定的两个面向——寻与伺。这两个禅支让心安止于所注意的所缘,如果缺少它们,心就会散失。万一心受到感官所缘与烦恼——特别是渴求感官所缘的烦恼的轰炸,心就会被无明与愚痴所吞没,而将变成黑暗,没有机会让剩下的三个禅支与前两个禅支会合,以创造让慧发展,宁静、清明且欢乐的环境。

  〔五盖〕

  会让心失去所缘的五个特殊方式称为「五盖」,表面上看来永无止尽的各种烦恼中,五盖代表五种主要的类型。它们称为「盖」,是因为每个都有特殊的力量来阻止、妨碍禅修。 只要心受到感官的诱惑怂恿,就无法稳定而持续地观察禅修所缘。如果心一再离去的话,即无法步上导向超越一般快乐的修行之路。因此,「欲贪」(kAmacchanda)(12) 便是我们禅修时,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障碍。

  以一种不愉悦的方式扰乱所缘,是另一种常常发生的事。心一接触不愉悦的所缘,即充满了「瞋恚」(vyApAda)(13),而把心带离所缘,也因此远离真正快乐的方向。

  有时,警戒与注意力消失,心变得昏昏欲睡、无法工作且怠惰,它再次无法停留在所缘上,这称为「昏沉睡眠」(thIna middha)(14),是五盖中的第三盖。

  有时心变得非常浮动而涣散,从一个所缘跳到另一个所缘,这称为「掉举恶作」(uddhacca kukkucca)(15)。心无法专注地停留在所缘上,反而四处散乱,充满过去行为的记忆、悔恨与遗憾、忧虑与不安。

  第五个也是最后一个主要的盖是「疑」(vicikicchA)(16)——疑惑与批判。你必定有多次的经验,如对自己、禅修的方法或老师感到怀疑。你会比较这方法与从前做过或听过的方法,然后变得完全无力,就如旅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确定这道路是否正确,无法决定该走那一条路。

  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们是成就修观不可或缺的部分,每个禅支都能对治特定的盖,而每一盖都是禅支的敌人。

  〔「定」对治欲贪〕

  在欲界里,欲贪盖主要负责把我们留在黑暗中,对治它的是定。当心专注在禅修的所缘时,就不会思考其它事情,也不会渴望令人愉悦的影像或声音。令人愉悦的所缘在心中失去力量,散乱与放逸就不会产生。

  〔「喜」对治瞋恚〕

  随着定把心带到比较微细的层次,深厚的兴趣会生起,整个人会充满喜悦与快乐,这进展让心从第二个盖解脱,因为瞋恚无法与喜共存。因此,经典说喜对治瞋恚。

  〔「乐」对治掉举恶作〕

  现在,由于禅修的进展,一种快乐的感觉开始生起。心平静地看着令人不愉快的感受,也不会生起愤怒。即使所缘是难以相处的,也有一种自在安乐在心中,有时痛苦甚至会在念的影响下消失,剩下身体解脱的感觉。随着身心的快乐,心满足地停留在所缘上,而不会四处飞散。乐对治掉举恶作。

  〔「寻」对治昏沉睡眠〕

  寻这个禅支有打开、提起心的特殊力量,它让心开放而有活力。因此,当心持续且勤奋地精确瞄准所缘时,昏沉睡眠就不会生起。受到困倦攻击的心,意味着它已紧缩又衰弱。寻对治昏沉睡眠。

  〔「伺」对治疑〕

  如果寻表现良好,接下来心会触击观察的目标,这种撞击或「摩擦」所缘的心所即是伺,它的作用是让心持续附着于观察的所缘上。持续的注意与疑相反,因为疑会犹豫不决。疑惑的心无法将自己固定于任何特殊的所缘上,反而会到处乱跑,想着各种可能性。显然地,当伺出现时,心就无法从所缘上溜走,也不会如此表现。

  不成熟的智能会促使疑的蔓延,禅修未到某种深度与成熟度时,显而易见地,深奥的佛法对我们而言就难以理解了。初学的行者也许会对听过却未经验的事感到惊奇,但他们愈努力去想通这些事,就发现了解得愈少,挫折与继续思考最后会带来批判。对这个恶性循环而言,持续地注意也是一种对治的方法。心稳稳地定住在所缘上,用尽全力来观察,就不会产生批判的思想。

  观禅的达成

  当你能从始至终将注意力保持在腹部的起伏,时时刻刻以一种连续不间断的方式,发展敏锐、精确的念,便会发觉可用心眼清楚地看到整个腹部涨起的过程,连续不断地从开始、中间,直到最后。对你而言,这经验十分清楚。

  现在你开始要经历「观」的进程,它只有透过直接观察身心的观禅才能获得。首先,你要细微地区分出组成腹部起伏过程的名色之间的差别,各种感觉是色法的所缘,与觉察它们的心不同。随着愈来愈审慎的观察,你开始会看到名色如何以因果关系而相互关连,心中的一个想法,会引生一连串构成一个动作的色法所缘。心会开始辨识名色如何生灭,生灭的事实变得异常清晰。你意识范围内的一切所缘显然都有来来去去的本质,声音响起,而后结束;身体的感觉生起,随之消失,没有一样持久。

  练习到这个关头,初禅的五禅支便会开始稳固地出现。寻与伺增强,定、喜与乐随之加入,可说成就了初观禅,同时「观智」(vipassanAJANa)也开始生起。

  〔初观禅——思惟智〕

  当觉知清清楚楚,特别是注意到事物的…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