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P10

  ..續本文上一頁置于禅修所緣上的努力,就是第一禅支——尋。

  因此,你必須有個目標,努力觀察腹部的起伏,最後心便可以擊中靶心,清楚地注意到僵硬、緊張、移動的感覺。它開始擊中並「摩擦」所緣,即前述的「伺」。心「摩擦」所緣一段時間後,它會漸漸全神貫注,並安止在所緣上。當你停留在腹部的起伏時,只有很少的念頭會生起,甚至會有段時間沒有念頭。心清明地從欲樂與其所引生的煩惱中解脫,「身離」與「心離」因而出現。持續練習,不斷地精進,煩惱將消失于天際,最後你擁有第叁種遠離——「依離」。

  〔一種特殊的快樂〕

  有了「依離」,心變得柔軟而微細、輕盈而快活、靈巧而柔順。一種特別的快樂——「出離樂」(nekkhamma sukha)(11) 生起,它是解脫了感官所緣,以及回應這些所緣而生的不善煩惱,所産生的快樂。因此,出離樂取代一般表面的快樂而出現。放棄了感官的快樂,卻在放棄感官的解脫中,得到極大的快樂,這是不是有些奇怪呢?這是真正的出離欲樂。

  心遠離不善法,實際上意味著心遠離了煩惱。煩惱無機會生起,因爲煩惱的立即起因——感官所緣,已被舍離。現在,「禅」——安止的狀態,呈現一個全新的意義。由于尋(瞄准)、伺(摩擦)禅支的結果,舍離欲樂,且舍棄煩惱。禅不只能讓人入定,還能移除煩惱,像火一樣燒盡它們。

  〔尋與伺的關系〕

  在禅的進展上,尋與伺兩禅支——精確地瞄准與擊中所緣,是絕對重要的。兩者密切的關系在經典中有很多討論,以下即是兩例。

  想象你有個覆滿塵垢的銅杯,你倒了些銅油在破布上,一手緊握杯子,用另一只手拿著破布摩擦,勤奮而審慎地工作著,很快地就會有個閃亮的杯子。

  同樣地,行者必須在主要的所緣生起的特定地方——腹部,把持自己的心,保持正念在腹部上,「摩擦」它,直到煩惱的垢染消失。然後,他就能洞察在那點上正在發生的事物的本質,而理解腹部起伏的過程。當然,如果其它所緣比主要的所緣還要明顯時,行者就必須注意它們,讓尋與伺傾向新的所緣。

  尋如緊握杯子的手,而伺則如摩擦的動作。想象行者如果只拿著杯子,卻不擦亮它,會發生什麼事呢?它大概還是與以前一樣髒。如果他努力磨亮杯子,卻未穩穩地握著,大概也無法做好這項工作。這說明了這兩禅支互相依賴的關系。

  第二個例子是用于幾何學的圓規。如你所知,圓規有兩只腳,一只是尖的,而另一只則夾著鉛筆。你必須要穩穩地將心放在禅修的所緣上,心就如圓規尖的那一端,然後你必須旋轉心,直到它可以完整且清晰地看到所緣,結果才會有個完美的圓。尋如止住在中間的尖端,而伺則如旋轉的動作。

  〔直接、直覺的理解〕

  伺有時譯爲「推度」或「持續思惟」,這會引起誤解。西方人從幼兒園起,就被教育要運用智力,總是在尋找原因與理由,不幸地,這種探究並不適合禅修。智力的學習與知識只是兩種型態中的一種,另一種是指直接且直覺的理解與學習。在禅修中直接探求究竟真理——勝義法,必須要實際去經驗,而非去思考它們,這是唯一獲得內觀與智慧的方法,這種內觀和智慧與事物真正的本質——本來狀態有關。人可能理解很多究竟真理,也或許曾大量地閱讀,但是若未直接經驗實相,便不會産生慧。

  止禅之所以能擁有甯靜,卻無法直接産生智慧的原因,是因爲把概念當作所緣,而非無須思考、可直接經驗的所緣。觀禅能産生智慧,因爲它們是由直接、持續接觸勝義法所組成。 假設你面前有顆蘋果,你曾聽說它非常多汁且香甜可口,也許你不去了解這個蘋果,卻想著:「哇!它看起來真是顆多汁的蘋果,我打賭它一定很甜!」你可以想象或打賭斷定,但除非咬一口,否則將無法經驗蘋果的味道。禅定也是如此,你可以生動逼真地想象某種經驗的樣子,但你無法經驗真正的東西,除非以正確的方法精進練習。然後你會擁有自己的智慧,就不會再爭論蘋果的味道了。

  以五禅支,對治五蓋

  就如在沒有燭光的深夜,黑暗會吞沒整個房間,愚癡與無明的黑暗也是如此,會在心未與禅修所緣相應時,在心中生起。然而,這種黑暗並非空洞、無事的。相反地,在每個無明的剎那,心都在不斷地追求,想抓住令人渴望的各種色、聲、香、味、觸、法。衆生在這狀況下,便會花費所有醒著的時光去追求、攀緣與執取。他們深陷其中,以致于很難明了另一種快樂的可能性,那快樂超越早已熟悉的欲樂。談到禅修——能成就更高快樂的修法,對他們而言是無法理解的。

  修觀是完全且持續地注意所緣,這牽涉定的兩個面向——尋與伺。這兩個禅支讓心安止于所注意的所緣,如果缺少它們,心就會散失。萬一心受到感官所緣與煩惱——特別是渴求感官所緣的煩惱的轟炸,心就會被無明與愚癡所吞沒,而將變成黑暗,沒有機會讓剩下的叁個禅支與前兩個禅支會合,以創造讓慧發展,甯靜、清明且歡樂的環境。

  〔五蓋〕

  會讓心失去所緣的五個特殊方式稱爲「五蓋」,表面上看來永無止盡的各種煩惱中,五蓋代表五種主要的類型。它們稱爲「蓋」,是因爲每個都有特殊的力量來阻止、妨礙禅修。 只要心受到感官的誘惑慫恿,就無法穩定而持續地觀察禅修所緣。如果心一再離去的話,即無法步上導向超越一般快樂的修行之路。因此,「欲貪」(kAmacchanda)(12) 便是我們禅修時,第一個也是最大的障礙。

  以一種不愉悅的方式擾亂所緣,是另一種常常發生的事。心一接觸不愉悅的所緣,即充滿了「瞋恚」(vyApAda)(13),而把心帶離所緣,也因此遠離真正快樂的方向。

  有時,警戒與注意力消失,心變得昏昏欲睡、無法工作且怠惰,它再次無法停留在所緣上,這稱爲「昏沈睡眠」(thIna middha)(14),是五蓋中的第叁蓋。

  有時心變得非常浮動而渙散,從一個所緣跳到另一個所緣,這稱爲「掉舉惡作」(uddhacca kukkucca)(15)。心無法專注地停留在所緣上,反而四處散亂,充滿過去行爲的記憶、悔恨與遺憾、憂慮與不安。

  第五個也是最後一個主要的蓋是「疑」(vicikicchA)(16)——疑惑與批判。你必定有多次的經驗,如對自己、禅修的方法或老師感到懷疑。你會比較這方法與從前做過或聽過的方法,然後變得完全無力,就如旅人站在十字路口,不確定這道路是否正確,無法決定該走那一條路。

  五蓋的出現,意味著心缺少喜、樂、定、尋與伺。這五個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們是成就修觀不可或缺的部分,每個禅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禅支的敵人。

  〔「定」對治欲貪〕

  在欲界裏,欲貪蓋主要負責把我們留在黑暗中,對治它的是定。當心專注在禅修的所緣時,就不會思考其它事情,也不會渴望令人愉悅的影像或聲音。令人愉悅的所緣在心中失去力量,散亂與放逸就不會産生。

  〔「喜」對治瞋恚〕

  隨著定把心帶到比較微細的層次,深厚的興趣會生起,整個人會充滿喜悅與快樂,這進展讓心從第二個蓋解脫,因爲瞋恚無法與喜共存。因此,經典說喜對治瞋恚。

  〔「樂」對治掉舉惡作〕

  現在,由于禅修的進展,一種快樂的感覺開始生起。心平靜地看著令人不愉快的感受,也不會生起憤怒。即使所緣是難以相處的,也有一種自在安樂在心中,有時痛苦甚至會在念的影響下消失,剩下身體解脫的感覺。隨著身心的快樂,心滿足地停留在所緣上,而不會四處飛散。樂對治掉舉惡作。

  〔「尋」對治昏沈睡眠〕

  尋這個禅支有打開、提起心的特殊力量,它讓心開放而有活力。因此,當心持續且勤奮地精確瞄准所緣時,昏沈睡眠就不會生起。受到困倦攻擊的心,意味著它已緊縮又衰弱。尋對治昏沈睡眠。

  〔「伺」對治疑〕

  如果尋表現良好,接下來心會觸擊觀察的目標,這種撞擊或「摩擦」所緣的心所即是伺,它的作用是讓心持續附著于觀察的所緣上。持續的注意與疑相反,因爲疑會猶豫不決。疑惑的心無法將自己固定于任何特殊的所緣上,反而會到處亂跑,想著各種可能性。顯然地,當伺出現時,心就無法從所緣上溜走,也不會如此表現。

  不成熟的智能會促使疑的蔓延,禅修未到某種深度與成熟度時,顯而易見地,深奧的佛法對我們而言就難以理解了。初學的行者也許會對聽過卻未經驗的事感到驚奇,但他們愈努力去想通這些事,就發現了解得愈少,挫折與繼續思考最後會帶來批判。對這個惡性循環而言,持續地注意也是一種對治的方法。心穩穩地定住在所緣上,用盡全力來觀察,就不會産生批判的思想。

  觀禅的達成

  當你能從始至終將注意力保持在腹部的起伏,時時刻刻以一種連續不間斷的方式,發展敏銳、精確的念,便會發覺可用心眼清楚地看到整個腹部漲起的過程,連續不斷地從開始、中間,直到最後。對你而言,這經驗十分清楚。

  現在你開始要經曆「觀」的進程,它只有透過直接觀察身心的觀禅才能獲得。首先,你要細微地區分出組成腹部起伏過程的名色之間的差別,各種感覺是色法的所緣,與覺察它們的心不同。隨著愈來愈審慎的觀察,你開始會看到名色如何以因果關系而相互關連,心中的一個想法,會引生一連串構成一個動作的色法所緣。心會開始辨識名色如何生滅,生滅的事實變得異常清晰。你意識範圍內的一切所緣顯然都有來來去去的本質,聲音響起,而後結束;身體的感覺生起,隨之消失,沒有一樣持久。

  練習到這個關頭,初禅的五禅支便會開始穩固地出現。尋與伺增強,定、喜與樂隨之加入,可說成就了初觀禅,同時「觀智」(vipassanAJANa)也開始生起。

  〔初觀禅——思惟智〕

  當覺知清清楚楚,特別是注意到事物的…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