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价值无论如何高估,都不为过。
经典对于密集禅修期间的律仪,提供了四个练习的指导方针。
首先,行者纵使拥有完好的视力,也必须表现得一如盲人,应该毫无好奇心地垂下眼睑开始修行,以防止心的散乱。
其次,行者必须表现得一如聋人,不反应、不批评,也不判断所听到的声音,应该要装作不太了解声音,而且不去听它。
第三,虽然行者可能有很多的学习,曾阅读大量有关禅修的书,且试过十五种技巧,但在真正练习时,必须放下这些知识,把它锁起来,甚至放到床下去!应该要表现得如同无知的人,所知不多,也不会谈论已知的些微事情。
第四,行者应该要表现得一如医院里的病人,虚弱生病,放慢速度,移动时保持正念。 当然还有第五项原则,即使行者非常有活力,对于痛苦的感觉,应该要表现得一如死人。如你所知,尸体若像木头般切成块状,也不会有任何感觉。如果痛苦在禅修时生起,行者必须鼓起所有的勇气与精力,只是单纯地看着它。他应该要勇猛精进地洞察、了解痛苦,不改变姿势,或让心充满厌恶感。
在每个剎那都要努力保持正念,不论什么所缘生起,都在心中默念。在看的剎那,默念「看到、看到」;在听的剎那,默念「听到、听到」等。真正的精进是默念,还有心的准确性——─一个精准的目标,让心击中观察的目标。念会生起,深深地洞察所缘,有了念,正定就会随之而来,它能让心集中,不会绷紧或消散。
〔以智慧软化心〕
当属于八支圣道的正精进、正思惟、正念、正定在心中出现时,烦恼便没有机会生起。此时,让心变得坚硬、僵直且动摇的烦恼就会消散,如此心就有软化的机会。
持续不断地注意,心会渐渐变得更能洞察事物的本质,因而生起慧,明白一切都只是由心法(名)与色法(色)所组成,心便会经验莫大的解脱感。只有名色,没有「人」在其中,也没有「人」创造它们。如果能进一步地看到这些现象是因缘而起的,心便能解除疑惑。
充满疑惑的行者,很难与僵直、坚硬与紧张相处。不论老师如何费力地以练习的好处说服他,都徒劳无功。然而,如果能说动这样的行者来练习禅修,至少练习到获得法住智的程度,是不会有问题的。法住智清除心的疑惑,让它变得柔软,行者不再怀疑这些名色是否由某种外力、其它无形或殊胜的有情所创造。
随着愈来愈深入每个剎那,心因为脱离了烦恼的紧张状态,变得柔软且放松,观察名色的无常本质,就会获得无常随观智,这过程的附加作用是从我慢中解脱。如果能清楚地看到名色所引生的巨大压迫,就会获得苦随观智,而从贪爱中解脱。如果能在名色中见到无我,了解其过程是「空」的,与人的愿望无关,就可从自我——某种恒常不变的本体——的邪见中解脱。
这只是个开始,愈深入洞察实相的真正本质,心就会变得愈柔顺、灵活,愈能塑造,愈灵巧熟练。如果证得第一道心——涅槃的首次经验,某些烦恼便永远不会再让心紧张、僵硬。 我希望你们可以持续不断且积极地保持正念,因此可以发展那广大宽阔的智慧,如承载万物的大地一样地坚实。
什么是禅?
禅(JhAna)有时可用「安止」(absorption)来表达,事实上,它是心的特质,心能固守在一个所缘上,并观察它。
想象你在泥泞中发现某样东西,想把它拿起来,如果拿个尖锐的工具刺它,就会贯穿这物体,而能将它从泥泞中拿出来。若是不确定那物体是什么,现在便可仔细地瞧瞧。对盘中的食物也是如此,你用叉子刺穿一小块食物的方式,可以说明这个禅支。
〔止禅〕
禅有两种——止禅(samatha jhAna)(1) 与观禅(vipassanA jhAna)(2)。有些人也许读过止禅,并纳闷我为何会在内观中提及它。止禅是纯粹的定,固定觉知于单一的所缘——一个心的意象上,例如一个色盘或一团光。心固定在这个所缘上,而不动摇或移转到其它地方。最后心会发展出一个非常平和、宁静、专注的状态,并渐渐安止在所缘上。在经典中描述了不同的安止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质。
〔观禅〕
另一方面,观禅则让心从一个所缘自由移动到另一个所缘,保持专注于一切所缘无常、苦、无我的共相上,它也包括能保持专注、安置于涅槃之乐的心。不像止禅修习者的目标是宁静与安止,观禅最重要的结果是内观与智慧。
观禅是将心专注于「胜义法」(paramattha dhamma)(3),我们通常称之为「究竟的真实」(ultimate realities),但事实上,它们只是透过六根门直接体验,不经概念化的东西。其中大部分是「行胜义法」(sankhAra paramattha dhamma)(4),或称为「因缘和合而生的究竟真实」(conditioned ultimate realities)——不时变动的名色。涅槃也是胜义法,当然不是有为法。
呼吸是说明因缘和合过程的好例子,腹部的感觉是行胜义法,是由呼吸的意图所引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腹部的目的,是要洞察正在发生事物的真正特质与本性。当觉知到移动、压力、紧张、冷热,你便已开始修习观禅了。
遵循相同的原则,在不同的根门保持正念,如果有勤奋的精进与敏锐的觉知,并在每个特别的感觉过程中,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心就会了解它们的真正本质,了解感觉过程的自相与共相。
根据四种认定四种禅的方法,初禅有五禅支,我会在下文说明。这些禅支对修观而言,都非常重要。
〔五禅支〕
第一禅支称为「寻」(vitakka),它是瞄准、精确地指示心往所缘方向的禅支。同时也具有将心建立在所缘上的层面,使得心停留在其上。
第二禅支称为「伺」(vicAra),通常译为「推度」或「省察」。在寻带领心到所缘,并稳固地待在那里后,伺会继续以心「摩擦」所缘(译按:重复地将心置于所缘上)。当观察腹部的起伏时,会经验到这一点,首先你会努力地把心精确地瞄准在腹部涨起的过程,心会触及所缘,无有失误,然后心撞击所缘,并「摩擦」它。
由于你时时刻刻以直觉且精准的方式来觉知,心会愈来愈纯净。贪爱、瞋恚、昏沈睡眠、掉举恶作与疑等五盖(nIvarana)(5) 都会减弱且消失,心变得澄澈而平静。这种清明的状态——离(viveka)(6),是由前述的两禅支所造成,意指「远离」,此时心是独立、远离五盖的。「离」不是禅支,只是描述心远离状态的语词。
第三禅支是「喜」(pIti)(7),欢喜地注意正发生的事。表现在身体上有如起鸡皮疙瘩,又如坐电梯一样突然掉下去,或离地升空的感觉。第四禅支称为「乐」(sukha),跟随第三禅支而来,会对禅修感到非常满意。由于第三与第四禅支的生起,都是因为远离五盖的关系,因此两者合称为「离生喜乐」(vivekaja pIti shkha)(8),意指由远离而生的欢喜、快乐与满足。
把这一连串想成是个因果链。「离」的产生,是因为第一与第二禅支的生起,如果心精确地瞄准所缘,击中并「摩擦」它,不久心便会远离。由于心远离了五盖,就会变得快乐与喜悦。
当前面四禅支出现时,心就会自动变得宁静、祥和,能专注于正在发生的事,而不会散乱或消失,这种心的一境性就是第五禅支——定。
〔进入初观禅需要名色分别智〕
若五禅支都出现,还不足以说明已达到初观禅。心还要稍微深入佛法,到足以看到名色的相互关系。此时,就可以说已进入初观禅了。
行者的心若具足五禅支,他会经验念的精确性已不同于以往——成功地附着于所缘的新水准,身体也会生起强烈的欢喜与快乐。此时他对禅修的美妙感到心满意足,「哦!哇!我真的正确又精准,甚至感觉自己好像飘浮在空中一样!」你也许会辨认出这反应就是执着的剎那。
〔不向外攀缘,也不停滞在内〕
任何人都会被欢喜与快乐所掳获,对于这种发生在自己内部的执着,是种特殊贪爱的显露,它与一般世俗的感官欲乐无关,更确切地说,它直接来自禅修。当人无法觉知它的生起时,禅修就会受到干扰。与其直接在心中默念,他宁可失念地沉溺在愉悦的所缘中,或期待在接下来的禅修中生起更快乐的感觉。这种由禅修而产生的对愉悦的执着,就是佛陀所谓的「停滞在内」(stopping within)的意思。
佛陀教导我们避免向外攀缘,也不要停滞在内。为了加深我们的了解,还要再多做一点讨论。
〔三种远离〕
经典上说,禅修时要避免某些事情,如接触欲乐与不善法。修习三种远离,可以精确地避免以上两者。所谓「三种远离」是「身离」(kAya viveka)(9)——身的远离;「心离」(citta viveka)(10)——心的远离;「依离」(upadhi viveka)——即前两者的结果,是种远离烦恼与五盖,并使其减弱的状态。
事实上,「身离」并非指色身的远离,而是指与欲乐有关的所缘的「身」。这单纯意指将感官所缘当作是一个群体,如各种声、色、香、味与触。
「心离」是远离不善法——心远离障碍定与慧成长的五盖。在练习的方法中,「心离」单纯意指时时刻刻主动觉知。能时时刻刻持续保持正念的行者,即是做到了「心离」。
若无精进,这两种远离就不会产生。对「身离」而言,我们必须把自己移到远离欲乐的环境,在一个有助于使心平静的地方找机会禅修。当然,这种迁移就其本身而言是不够的。为了获得「心离」,我们要注意所有在六根门生起的所缘。
为了保持正念,必须让心直接对准所缘,努力地专注有助于为心带来精确感。确实精准地将心…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