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P8

  ..续本文上一页心宁静安详并远离烦恼的力量。它会抑制烦恼,让烦恼无力攻击。止的修习并非佛教所独有,你可以在许多其它宗教系统中找到,特别是印度教的修行。值得赞扬的是:修习者在他全神贯注于禅修所缘的期间,完成心的净化,达到极深的喜、乐、轻安。有时透过这些喜、乐等,甚至能开发出神通。

  然而,止的成就并非意味着人可以领悟心法与色法的真正本质。烦恼只是被镇伏,但尚未根除,心仍无法洞察实相的真正本质。因此,修习者并未从轮回中解脱,而且甚至可能还会在未来陷入痛苦的状态。人可以从定中获得很多,但仍旧会再失去。

  佛陀证悟之后,有四十九天的时间在菩提伽耶享受解脱的喜乐。然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向其它人宣说这深奥微妙的真理,他看看四周,发现这世界布满了厚厚的尘土——烦恼,人们迷失于黑暗深处,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任务是多么重大。

  而后,他想起有两个人很能接受他的教法,他们的心纯净无染。事实上,他们是他以前的两位老师—阿罗逻迦蓝(AlAra the KalAma)与优陀罗罗摩子(Udaka the RAmaputta)两位仙人。由于禅定的成就,他们各自有许多追随者,佛陀曾分别跟随他们学习,但后来了解自己所寻求的东西,并非他们所能教导。

  这两位仙人的心都非常纯净,阿罗逻迦蓝已到达第七阶段的禅定 [3],而优陀罗罗摩子则达到第八或更高的禅定,他们能远离烦恼,甚至在没有修习定时也是如此。佛陀觉得只要与他们说一两句重要的佛法,他们必然会完全觉悟。

  正当佛陀准备如此做时,一位看不见的、由天界来的天人告诉他,两位仙人都已过世了。阿罗逻迦蓝七天前逝世,而优陀罗罗摩子则在前一夜去世。他们两位都会再出生于梵天的无色界,那是个心存在而色法不存在的地方,因此他们都无耳朵可听,无眼睛可看,也无法看到佛陀或听闻佛法。既然与老师相会与聆听佛法,是发现修行正确方法的两条唯一的道路,那么,这两位仙人便错失了完全觉悟的机会。

  佛陀难过地说:「他们已经历很大的损失了。」

  〔使人解脱的直觉的领悟〕

  止禅到底缺少了什么呢?它无法带来实相的了解,所以,我们需要观禅。只有直觉地领悟心法与色法的真正本质,才能使人解脱自我、「人」或「我」等概念。若未透过全然觉知的过程而生的领悟,就无法从这些概念中解脱。

  只有直觉地理解因果的作用过程——看到心法与色法的循环连结——才能从「事物是无因而生」的无明中解脱。只有看到现象的快速生灭,才能从凡事都是恒常的、坚实的、持续的无明中解脱出来。只有以同样直觉的方式体验过苦,才能深刻学到轮回的存在不值得执取。只有了解心法与色法只是依据其自然法则流动,没有「人」或东西躲在背后,才能将「无我」铭记在心。

  除非你经历过各种层次的内观,最后实现涅槃,才会了解真正的快乐。以涅槃作为修习的终极目标,你应该试着保持高度的精进,不要停止、放弃,在达到最终目标之前绝不退却。

  首先你要精进确立自己的禅修,将心专注于最初禅修的所缘,然后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所缘上。你设定一个行禅与坐禅的程序,将自己摆在道路上而向前进,这称为「发勤精进」。

  即使障碍生起,你也要坚持练习,坚忍不拔地克服所有障碍。如果感到厌烦,并开始打瞌睡,要振作起精神。如果你感到疼痛,要克服胆怯的心,它只想撤离,而不愿面对将要发生的事,这称为「出离精进」,让你从懒惰中出离,而不会退却,知道将在这条路走下去,直到达到目标为止。

  接下来,当你克服其中的困难,也许会发现自己处在平顺而微细之中,你不会因此而自满,而会进入下一个阶段,精进使心愈来愈振奋,这是种不会减弱或停滞的精进,而只会持续地进步,引领你到达渴望的目标,这称为「勇猛精进」。

  因此,第九个增长五根的因素,意思是依阶段运用精进,使自己不会停止、犹豫,也不放弃、退却,直到达到最终目标与目的地为止。

  当你走在这条路上时,好好利用上述这九种心的特质,则五根——信、精进、念、定与慧—必能增长。最后它们会接管你的心,并引领你到达解脱。

  我希望你能检视自己的修行,如果发现少了某些元素,好好利用上述讯息,使自己受惠。

  请勇往直前,直到达到渴望的目标为止。

  【注释】

  (1) 心所:心所有法,意识中可辨识的元素或特质。

  (2) 念(sati):心的观察力,只是简单而清楚地经验,而不加以反应。

  (3)禅修的障碍:即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与疑,它们的出现会令觉知减弱或消失。

  (4) 四念处:即四个正念的基础——身、受、心、法。

  (5) 阿那含果(AnAgAmI):或称「不来果」,是入涅槃的第三个阶段,证得此果位的人将不再生于欲界,未来将于色界、无色界入涅槃。证得此果的人,已断除欲贪与瞋,但仍有一些如掉举等微细的烦恼。

  (6) 阿罗汉(arahant):已经完全觉悟、断尽所有烦恼的人,心不再有任何苦受。证得四个果位的人将不再以任何形式出生,完全超越死亡,进入涅槃。

  (7) 上座部(TheravAda):字面解释为「长者的演说」,以巴利语标准经典为据的佛教传统,创立于南亚的斯里兰卡,目前流传于西方国家。

  (8) 提婆达多(Devadatta):分裂僧团的比丘,后来曾经企图谋杀佛陀。

  (9) 止(samatha):别译「奢摩他」,由专注而使心定止于一处,止禅是将心专注于一个概念的所缘上,由于所缘是个概念,如此的练习可以令心平静,但无法生起观慧。

  (10) 相(lakkhana):一为「别相」,指身心明确的特征,可以直接体会,如动作、轻松等;一为「共相」则指所有物质共有的特征—无常、苦、无我。传统阿毗达磨将「相」视为心可辨认的特征。

  【译注】

  [1] 「畜生论」即指无用的谈论,共有三十二种。参见《清净道论》第四品。

  [2] 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 1904-1982):缅甸的禅修大师,他在仰光主持塔他那耶塔(Thathana Yeiktha)禅修中心,成为缅甸其它许多禅修中心的模范。「尊者」(Sayadaw)意指伟大的老师、教导禅修的比丘或寺院住持。

  [3] 禅定的阶段分别为:初禅、第二禅、第三禅、第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与非想非非想处定。

  

  【战胜心的黑暗—禅修心钥(中)】

  以五禅支,远离五盖 —— 班迪达尊者

  以正念剑,退十魔军 —— 班迪达尊者

  第一魔军:爱欲

  第二魔军:不满

  第三魔军:饥渴

  第四魔军:渴爱

  第五魔军:昏沈睡眠

  第六魔军:怖畏

  第七魔军:疑惑

  第八魔军:傲慢不知恩

  第九魔军:恭敬、利益、名誉与邪行得名声

  第十魔军:称扬自己,贬抑他人

  

  以五禅支,远离五盖 对治禅修的障碍之一

  ──对治禅修的障碍之一

  班迪达尊者 着

  钟苑文 译

  五盖的出现,意味着心缺少喜、乐、定、寻与伺。

  这五个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们是成就修观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个禅支都能对治特定的盖,而每一盖都是禅支的敌人。

  软化坚硬的心

  佛陀说:「的确!借着禅修,人可以发展如大地一般坚实又广阔的知识与智能。」这种智慧的特质会充满整个心,使心伸展、宽阔。然而,若缺少禅修,心就会在烦恼不断的攻击下,渐渐变得狭隘且僵硬。在我们失念的每个剎那,烦恼都会渗入心中,让它僵硬、绷紧、动摇。

  在六根门袭击我们的所缘,时好时坏,有时令人愉悦,有时则不然。当令人愉悦的视觉所缘出现时,毫无防备的心便会自然地充满贪爱、执取,紧紧地围绕在所缘的周围。被这种紧张不安捉住的心,便会开始计划获得那愉悦所缘的方法。从开始计划直到紧抓住所缘,便开展出种种身行与语行。

  当不可意的所缘出现时,如果心毫无防备,嫌恶感便会自然生起,心会再次开始骚动。你们可能会看到:灿烂的脸庞顿时扭曲,蹙起了眉头,口出恶言,甚至做出暴力的行为。 不论面对的是否为愉悦的所缘,如果心毫无防备,愚痴就会遮蔽心,不让它看清真相。这时,心也会变得紧张且僵硬。

  认为我们可以从生命中去除愉悦、不悦或无所谓愉不愉悦的所缘,是很愚蠢的,重要的是,要与它们保持良好的关系。也许有人可以用棉花球塞住耳朵,将心维持在禅定的状态,蒙着眼睛四处摸索。但显然地,他无法堵塞住鼻孔,或麻醉舌头,也无法切除身体对冷热与其它感觉的敏感性。禅坐时,我们试着专注于最主要的所缘,但仍听得到声音,而且在身体的其它部位也会出现强烈的感觉。尽管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的练习还是会在几个剎那中溜走,而好乐思考的心更会四处乱窜。

  〔律仪的力量〕

  练习律仪可以有效地防止烦恼的这种攻击。律仪并不意味要变得麻木僵硬,而是要守护好每个根门,不让心进入幻想、思虑、策画与谋略等。事实上,律仪生起的近因是念,当我们于每个剎那都保持正念时,心会受到克制,而不致陷入爆发贪、瞋、痴的状态。如果我们小心警戒,最后心会变得驯服、满足,不会逃走而落入烦恼伏击的危险里。

  我们一定要保持警觉,一旦与所缘接触时,立刻就得注意那是什么。我们必须确定看只是看、听只是听、触只是触、尝只是尝、想只是想,每个过程都要清楚、简单,不要有太多的深思熟虑,也不要为烦恼所缠。如果能真正地保持正念,所缘就会生起,而后消失,不会有进一步的思考或反应,只有过程本身而已。如此不论我们被迫遭遇何种所缘,都能脱离贪爱或嫌恶的危险。

  〔为密集禅修而加强律仪〕

  在密集禅修期间,律仪的…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