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P8

  ..續本文上一頁心甯靜安詳並遠離煩惱的力量。它會抑製煩惱,讓煩惱無力攻擊。止的修習並非佛教所獨有,你可以在許多其它宗教系統中找到,特別是印度教的修行。值得贊揚的是:修習者在他全神貫注于禅修所緣的期間,完成心的淨化,達到極深的喜、樂、輕安。有時透過這些喜、樂等,甚至能開發出神通。

  然而,止的成就並非意味著人可以領悟心法與色法的真正本質。煩惱只是被鎮伏,但尚未根除,心仍無法洞察實相的真正本質。因此,修習者並未從輪回中解脫,而且甚至可能還會在未來陷入痛苦的狀態。人可以從定中獲得很多,但仍舊會再失去。

  佛陀證悟之後,有四十九天的時間在菩提伽耶享受解脫的喜樂。然後他開始思考,如何向其它人宣說這深奧微妙的真理,他看看四周,發現這世界布滿了厚厚的塵土——煩惱,人們迷失于黑暗深處,他終于明白自己的任務是多麼重大。

  而後,他想起有兩個人很能接受他的教法,他們的心純淨無染。事實上,他們是他以前的兩位老師—阿羅邏迦藍(AlAra the KalAma)與優陀羅羅摩子(Udaka the RAmaputta)兩位仙人。由于禅定的成就,他們各自有許多追隨者,佛陀曾分別跟隨他們學習,但後來了解自己所尋求的東西,並非他們所能教導。

  這兩位仙人的心都非常純淨,阿羅邏迦藍已到達第七階段的禅定 [3],而優陀羅羅摩子則達到第八或更高的禅定,他們能遠離煩惱,甚至在沒有修習定時也是如此。佛陀覺得只要與他們說一兩句重要的佛法,他們必然會完全覺悟。

  正當佛陀准備如此做時,一位看不見的、由天界來的天人告訴他,兩位仙人都已過世了。阿羅邏迦藍七天前逝世,而優陀羅羅摩子則在前一夜去世。他們兩位都會再出生于梵天的無色界,那是個心存在而色法不存在的地方,因此他們都無耳朵可聽,無眼睛可看,也無法看到佛陀或聽聞佛法。既然與老師相會與聆聽佛法,是發現修行正確方法的兩條唯一的道路,那麼,這兩位仙人便錯失了完全覺悟的機會。

  佛陀難過地說:「他們已經曆很大的損失了。」

  〔使人解脫的直覺的領悟〕

  止禅到底缺少了什麼呢?它無法帶來實相的了解,所以,我們需要觀禅。只有直覺地領悟心法與色法的真正本質,才能使人解脫自我、「人」或「我」等概念。若未透過全然覺知的過程而生的領悟,就無法從這些概念中解脫。

  只有直覺地理解因果的作用過程——看到心法與色法的循環連結——才能從「事物是無因而生」的無明中解脫。只有看到現象的快速生滅,才能從凡事都是恒常的、堅實的、持續的無明中解脫出來。只有以同樣直覺的方式體驗過苦,才能深刻學到輪回的存在不值得執取。只有了解心法與色法只是依據其自然法則流動,沒有「人」或東西躲在背後,才能將「無我」銘記在心。

  除非你經曆過各種層次的內觀,最後實現涅槃,才會了解真正的快樂。以涅槃作爲修習的終極目標,你應該試著保持高度的精進,不要停止、放棄,在達到最終目標之前絕不退卻。

  首先你要精進確立自己的禅修,將心專注于最初禅修的所緣,然後一次又一次地回到這所緣上。你設定一個行禅與坐禅的程序,將自己擺在道路上而向前進,這稱爲「發勤精進」。

  即使障礙生起,你也要堅持練習,堅忍不拔地克服所有障礙。如果感到厭煩,並開始打瞌睡,要振作起精神。如果你感到疼痛,要克服膽怯的心,它只想撤離,而不願面對將要發生的事,這稱爲「出離精進」,讓你從懶惰中出離,而不會退卻,知道將在這條路走下去,直到達到目標爲止。

  接下來,當你克服其中的困難,也許會發現自己處在平順而微細之中,你不會因此而自滿,而會進入下一個階段,精進使心愈來愈振奮,這是種不會減弱或停滯的精進,而只會持續地進步,引領你到達渴望的目標,這稱爲「勇猛精進」。

  因此,第九個增長五根的因素,意思是依階段運用精進,使自己不會停止、猶豫,也不放棄、退卻,直到達到最終目標與目的地爲止。

  當你走在這條路上時,好好利用上述這九種心的特質,則五根——信、精進、念、定與慧—必能增長。最後它們會接管你的心,並引領你到達解脫。

  我希望你能檢視自己的修行,如果發現少了某些元素,好好利用上述訊息,使自己受惠。

  請勇往直前,直到達到渴望的目標爲止。

  【注釋】

  (1) 心所:心所有法,意識中可辨識的元素或特質。

  (2) 念(sati):心的觀察力,只是簡單而清楚地經驗,而不加以反應。

  (3)禅修的障礙:即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舉與疑,它們的出現會令覺知減弱或消失。

  (4) 四念處:即四個正念的基礎——身、受、心、法。

  (5) 阿那含果(AnAgAmI):或稱「不來果」,是入涅槃的第叁個階段,證得此果位的人將不再生于欲界,未來將于色界、無色界入涅槃。證得此果的人,已斷除欲貪與瞋,但仍有一些如掉舉等微細的煩惱。

  (6) 阿羅漢(arahant):已經完全覺悟、斷盡所有煩惱的人,心不再有任何苦受。證得四個果位的人將不再以任何形式出生,完全超越死亡,進入涅槃。

  (7) 上座部(TheravAda):字面解釋爲「長者的演說」,以巴利語標准經典爲據的佛教傳統,創立于南亞的斯裏蘭卡,目前流傳于西方國家。

  (8) 提婆達多(Devadatta):分裂僧團的比丘,後來曾經企圖謀殺佛陀。

  (9) 止(samatha):別譯「奢摩他」,由專注而使心定止于一處,止禅是將心專注于一個概念的所緣上,由于所緣是個概念,如此的練習可以令心平靜,但無法生起觀慧。

  (10) 相(lakkhana):一爲「別相」,指身心明確的特征,可以直接體會,如動作、輕松等;一爲「共相」則指所有物質共有的特征—無常、苦、無我。傳統阿毗達磨將「相」視爲心可辨認的特征。

  【譯注】

  [1] 「畜生論」即指無用的談論,共有叁十二種。參見《清淨道論》第四品。

  [2] 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 1904-1982):緬甸的禅修大師,他在仰光主持塔他那耶塔(Thathana Yeiktha)禅修中心,成爲緬甸其它許多禅修中心的模範。「尊者」(Sayadaw)意指偉大的老師、教導禅修的比丘或寺院住持。

  [3] 禅定的階段分別爲:初禅、第二禅、第叁禅、第四禅、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與非想非非想處定。

  

  【戰勝心的黑暗—禅修心鑰(中)】

  以五禅支,遠離五蓋 —— 班迪達尊者

  以正念劍,退十魔軍 —— 班迪達尊者

  第一魔軍:愛欲

  第二魔軍:不滿

  第叁魔軍:饑渴

  第四魔軍:渴愛

  第五魔軍:昏沈睡眠

  第六魔軍:怖畏

  第七魔軍:疑惑

  第八魔軍:傲慢不知恩

  第九魔軍:恭敬、利益、名譽與邪行得名聲

  第十魔軍:稱揚自己,貶抑他人

  

  以五禅支,遠離五蓋 對治禅修的障礙之一

  ──對治禅修的障礙之一

  班迪達尊者 著

  鍾苑文 譯

  五蓋的出現,意味著心缺少喜、樂、定、尋與伺。

  這五個善心所是初禅的五支,它們是成就修觀不可或缺的部分,

  每個禅支都能對治特定的蓋,而每一蓋都是禅支的敵人。

  軟化堅硬的心

  佛陀說:「的確!借著禅修,人可以發展如大地一般堅實又廣闊的知識與智能。」這種智慧的特質會充滿整個心,使心伸展、寬闊。然而,若缺少禅修,心就會在煩惱不斷的攻擊下,漸漸變得狹隘且僵硬。在我們失念的每個剎那,煩惱都會滲入心中,讓它僵硬、繃緊、動搖。

  在六根門襲擊我們的所緣,時好時壞,有時令人愉悅,有時則不然。當令人愉悅的視覺所緣出現時,毫無防備的心便會自然地充滿貪愛、執取,緊緊地圍繞在所緣的周圍。被這種緊張不安捉住的心,便會開始計劃獲得那愉悅所緣的方法。從開始計劃直到緊抓住所緣,便開展出種種身行與語行。

  當不可意的所緣出現時,如果心毫無防備,嫌惡感便會自然生起,心會再次開始騷動。你們可能會看到:燦爛的臉龐頓時扭曲,蹙起了眉頭,口出惡言,甚至做出暴力的行爲。 不論面對的是否爲愉悅的所緣,如果心毫無防備,愚癡就會遮蔽心,不讓它看清真相。這時,心也會變得緊張且僵硬。

  認爲我們可以從生命中去除愉悅、不悅或無所謂愉不愉悅的所緣,是很愚蠢的,重要的是,要與它們保持良好的關系。也許有人可以用棉花球塞住耳朵,將心維持在禅定的狀態,蒙著眼睛四處摸索。但顯然地,他無法堵塞住鼻孔,或麻醉舌頭,也無法切除身體對冷熱與其它感覺的敏感性。禅坐時,我們試著專注于最主要的所緣,但仍聽得到聲音,而且在身體的其它部位也會出現強烈的感覺。盡管盡了最大的努力,我們的練習還是會在幾個剎那中溜走,而好樂思考的心更會四處亂竄。

  〔律儀的力量〕

  練習律儀可以有效地防止煩惱的這種攻擊。律儀並不意味要變得麻木僵硬,而是要守護好每個根門,不讓心進入幻想、思慮、策畫與謀略等。事實上,律儀生起的近因是念,當我們于每個剎那都保持正念時,心會受到克製,而不致陷入爆發貪、瞋、癡的狀態。如果我們小心警戒,最後心會變得馴服、滿足,不會逃走而落入煩惱伏擊的危險裏。

  我們一定要保持警覺,一旦與所緣接觸時,立刻就得注意那是什麼。我們必須確定看只是看、聽只是聽、觸只是觸、嘗只是嘗、想只是想,每個過程都要清楚、簡單,不要有太多的深思熟慮,也不要爲煩惱所纏。如果能真正地保持正念,所緣就會生起,而後消失,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或反應,只有過程本身而已。如此不論我們被迫遭遇何種所緣,都能脫離貪愛或嫌惡的危險。

  〔爲密集禅修而加強律儀〕

  在密集禅修期間,律儀的…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