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恩,且會希望有機會可以回報。正是這個平和的狀態,能打敗第八魔軍。
然而,不承認過去曾受他人恩惠的人十分常見。也許某位在家人發現自己有困難,而有個慈悲的朋友給予幫助,幸虧獲得此幫助,那人設法改善他的情況,但他後來卻絲毫不表示感謝,也許甚至反過來對恩人說些刺耳的話:「你曾經爲我做過什麼嗎?」這種舉止在這世界上十分常見。
即使比丘也會變得自大,覺得他僅僅因爲自己的努力,就成爲一位有名望且受歡迎的老師。他忘了指導者與老師—─他們可能從他成爲沙彌的孩提時,就開始幫助他了。教他讀經、提供生活所需、指導禅修、給他忠告,以及在適當的時機責備他。因此,他可以長大成爲一位負責任、有教養且有禮貌的年輕比丘。
到了可以獨立時,這位比丘可能展露極高的天賦。他開示的佛法精彩又淺顯易懂,人們尊敬他,送他許多禮物,還邀請他到很遠的地方弘法。這位比丘抵達生命的高峰,開绐變得相當自大。也許有一天,他年長的老師來跟他說:「恭禧!從你還是個小沙彌時,我就一直看顧著你,在很多方面幫助你,現在看到你做得這麼好,真是打從心裏開心。」這位年輕比丘不耐煩地回答:「你幫過我什麼?我爲此非常努力呢!」
問題也會發生在佛法家庭,就如同發生在其它任何家庭。在任何家庭裏,應該要以一種積極、愛與慈悲的態度,來面對需要解決的困難。假如全世界的家庭成員都以愛與慈悲相聚在一起,而且當意見不合時,能相互體諒,想象這樣會如何?
世界上有很多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許不是很有效,但不幸地,卻非常普及。例如,家人不從友誼與愛直接行動,卻可能開始公然揭露家醜、輕蔑其它家人,直接或間接地批評他們的個性或品德。
在對其他家人惡言羞辱與責難之前,應該要先考慮一下自己的心態與狀況。責難、誹謗與輕蔑別人的傾向是我慢的一種狀態,經典以比喻來說明。例如,一個被激怒的人抓起一把糞便,丟擲到對手身上,在弄髒對手之前,他已先弄髒了自己。因此,如果有什麼事我們並不贊同時,請試著以寬厚的精神,練習耐心與寬恕。
想象一位旅人正走在漫長且艱巨的旅程,在一個炎熱的日子裏,他經過路旁一棵枝葉繁茂,有著清涼遮蔭的樹。旅人非常高興,躺在樹下,想好好睡個午覺,如果旅人在他離開之前砍倒這棵樹,這就是經典所謂的忘恩負義,這種人無法了解朋友所展現的善意。
我們有責任去做更多事,而不只是避免去「砍倒」恩人。真的,在這世上有很多時候,我們無法回報那些曾幫助過自己的人,如果至少還記得他們的善行,那麼仍然可以稱得上是個好心腸的人。假如能找到方法來報恩,當然應該要這麼做,不論恩人是否比我們善良,或是個流氓,或與我們的德行相當,都無關緊要。他之所以成爲恩人,唯一的必要條件是他在過去曾經幫助過我們。
從前有個人很努力工作,來扶養他的母親,結果她不斷與男人發生關系。她試著隱瞞兒子,但最後一些愛說長道短的村民向他揭發她的行爲,他回答說:「走開,朋友!只要我媽媽快樂,不論她選擇做什麼都好,我唯一的責任是工作與扶養她。」
這是位非常聰明的年輕人,他了解自己責任的界線—─報恩,報答母親生養他的恩情。除此之外,母親的行爲是她自己的事。
這個人是世上兩種珍奇的人之一。第一種珍奇的人是施恩者—─仁慈、親切,爲了崇高原因而幫助他人。佛陀即是這種人,不遺余力地幫助人們從他們自己痛苦的輪回中解脫。我們應當感念佛陀,甚至考慮勤奮修行,以作爲回報。第二種珍奇的人是感恩者—─對曾經爲他做過好事的人表示感激,並在時機成熟時努力回報。
我希望你成爲兩種珍奇兼備的人,並且不要屈服于魔羅的第八支軍隊。
第九魔軍:恭敬、利益、名譽與邪行得名聲
魔羅的第九支軍隊是恭敬、利益、名譽與邪行得名聲。當達到修行的某種深度時,你的行爲舉止將會改善,漸漸受人尊敬、欽佩,你也許甚至會開始與其它人分享佛法,或以另一種方式將對佛法的體驗顯現于外,這點也許經典已有清楚的說明。人們可能對你有很大的信心,也許還會給你帶來禮物與捐獻,傳說你是個證悟者,能開示很棒的佛法。
此時你便很容易屈服于魔羅的第九支軍隊。這些人直接的崇敬與尊重,可能沖昏你的頭,你也許開始巧妙、公然地向追隨者索取更多或更好的捐獻。你也許覺得享譽四方是理所當然的,因爲你確實比別人優秀,或虛僞的野心取代了你助人的初衷—─如教學的動機,以及分享自己在修行中獲得種種智慧的動機。你的想法可能會如此:「哎呀!我真棒!我多麼受人歡迎!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樣棒?我可否讓信徒買輛新車給我?」
第九魔軍的第一大隊是物質的利益—─接受信徒或崇拜者的禮物;而這些人的崇敬是第二大隊;第叁大隊則是聲譽或名望。
魔羅的第九支軍隊在世間主要攻擊的對象,是那些在禅修上有優秀成果的行者,但它的攻擊不見得需要一群追隨者。想要獲得的願望會攻擊大部分的在家行者,通常會渴望在密集禅修中有更豪華的設備,或穿上一套新衣。他也許會對自己的修行感到自豪,開始希望被公認爲偉大的行者,修行不深的人最容易受到這種影響,被自己的成就所欺騙。行者一旦有過一、兩次有趣且有點深度的經驗,就會變得過度自信,他可能很快就想要走上佛法的舞臺,去教導其它人,而成爲受景仰與贊美的對象。這樣的人將教導一種假的內觀,非但無經典根據,也無深度的修行經驗,實際上他們可能會傷害學生。
〔真心誠意〕
爲了克服第九魔軍,你精進背後的動機一定要真誠。如果你開始練習只是爲了想獲得捐獻、恭敬或名聲,你就不會有任何進步,經常檢視動機會很有幫助。如果你的進步名副其實,且出自真心誠意,而後來爲貪求利益所屈服,你會變得過度沈溺、怠忽,據說這樣的人便無法過著安詳的生活,而且會被衆苦擊敗。滿足易得的利益,他便會忘記禅修的目的,而做出惡行,無法培養善法,修行就會退步。
然而,也許我們相信痛苦有個終點,而且可以經由修行佛法達到它,就是這個真誠的動機,防止我們落入世間利益與名聲的貪求。生命意指存在,對人類來說,生命意味著很痛的出生過程,與在終點等待著的死亡。在這兩者之間,我們會陷入疾病、意外、年老的痛苦等經驗,還有情感上的痛苦—─求不得苦、沮喪、失落與怨憎會苦。
爲了解脫這一切痛苦,我們坐禅、修習佛法—─通向涅槃的超世間解脫之道。有些人去參加密集禅修,放下世間的活動,例如生意、教育、社會義務與娛樂的追求等,因爲我們相信痛苦終究會結束。事實上,我們可以合理地把任何努力止息煩惱的地方,視爲密集禅修之地,當你來到這地方,即使只是爲了禅修所設定的客廳一角,即是巴利語所謂的「出家者」(pabbajita),意指「爲了止息煩惱而離開世俗的人」。
爲何想要止息它們?煩惱有極大的力量來折磨、壓迫尚未脫離它們的人。它們就如燃燒、折磨、糾纏人的火,當在人身上生起,就會燃燒他,帶來枯竭、折磨與壓迫。煩惱實在是乏善可陳。
〔叁種煩惱〕
煩惱有叁種—─違犯、纏縛與隨眠。
當人們無法持守基本的戒律時,違犯的煩惱就會生起,然後會有殺生、偷盜、邪淫、妄語、飲酒等行爲。
煩惱的第二個層面比較細微,可能不是于外在做了不道德的行爲,而是心被一種欲望所纏縛,想要在色身或其它方面殺害、毀壞、傷害其它衆生。偷竊財物、操縱人們、欺騙他人的渴望萦繞于心,以獲取一些想要的東西。如果你曾經曆過這種纏縛,便會知道它是種很痛苦的狀態,假如某人無法控製纏縛的煩惱,就很有可能以某種方式傷害他人。
隨眠煩惱通常不顯于外,它們潛伏著,等待適當的因緣來襲擊這無助的心。隨眠煩惱就如人深深地睡著了;當他醒來,心開始翻騰時,正是纏縛煩惱的生起;當他從床上起身,開始從事日常的活動,這就如從纏縛的煩惱轉移到違犯的煩惱。
在一根火柴棒裏也可以找到這叁方面,火柴棒塗有磷的那端就如隨眠的煩惱;摩擦它後産生的火焰就如纏縛的煩惱;由于未審慎處理火焰,以致發生森林大火,就如違犯的煩惱。
〔熄滅煩惱之火〕
如果你真誠地修習戒、定、慧,便可以克服、熄滅並舍離這叁種煩惱。「戒」對違犯的煩惱置之不理;「定」會鎮伏纏縛的煩惱;而「慧」則根除造成前兩者的隨眠煩惱。你以這方法修行,就會獲得新的快樂。
由于持戒,真摯的行爲—─道德所帶來的快樂,取代了欲樂。由于違犯的煩惱消失,有德行的人會相對地過著純潔、清淨且充滿喜悅的生活。我們持戒即持守基本的五戒,更廣泛地說,是遵循八正道中的戒學—─正業、正語與正命,這些都立基于不傷害他人或自己之上。
你可能會懷疑,真正清淨的行爲是否可能存在這世上?當然!無論如何,在密集禅修時,持戒清淨要容易多了,那裏的環境比較單純,誘惑則降到最低。這對希望持守的戒多過于五戒的人,或必須持守很多戒律的比丘、比丘尼來說,更是如此。在密集禅修時,可以因爲這些困難重重的努力,而達到很高的成就。
淨化行爲只是第一步,如果我們想止息的不只是粗重的煩惱,有些內在的練習是必要的。定或八正道中的定學—─正精進、正念與正定,會對治纏縛的煩惱。在所緣生起的每個剎那,都需要持續且耐久的精進來注意並覺知它,不要分心。就世俗的情況來說,維持這種努力是很困難的。
有了剎那、剎那持續的精進、念與定,纏縛的煩惱就無法接近心。心可以進入禅修的所緣,並停留在那裏而不散亂,纏縛的煩惱就無機會生起,除非在禅修時有剎那的失念。解脫這些煩惱的心境稱爲「寂止樂」(upasama sukha),是種幸…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