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恩,且会希望有机会可以回报。正是这个平和的状态,能打败第八魔军。
然而,不承认过去曾受他人恩惠的人十分常见。也许某位在家人发现自己有困难,而有个慈悲的朋友给予帮助,幸亏获得此帮助,那人设法改善他的情况,但他后来却丝毫不表示感谢,也许甚至反过来对恩人说些刺耳的话:「你曾经为我做过什么吗?」这种举止在这世界上十分常见。
即使比丘也会变得自大,觉得他仅仅因为自己的努力,就成为一位有名望且受欢迎的老师。他忘了指导者与老师—─他们可能从他成为沙弥的孩提时,就开始帮助他了。教他读经、提供生活所需、指导禅修、给他忠告,以及在适当的时机责备他。因此,他可以长大成为一位负责任、有教养且有礼貌的年轻比丘。
到了可以独立时,这位比丘可能展露极高的天赋。他开示的佛法精彩又浅显易懂,人们尊敬他,送他许多礼物,还邀请他到很远的地方弘法。这位比丘抵达生命的高峰,开绐变得相当自大。也许有一天,他年长的老师来跟他说:「恭禧!从你还是个小沙弥时,我就一直看顾着你,在很多方面帮助你,现在看到你做得这么好,真是打从心里开心。」这位年轻比丘不耐烦地回答:「你帮过我什么?我为此非常努力呢!」
问题也会发生在佛法家庭,就如同发生在其它任何家庭。在任何家庭里,应该要以一种积极、爱与慈悲的态度,来面对需要解决的困难。假如全世界的家庭成员都以爱与慈悲相聚在一起,而且当意见不合时,能相互体谅,想象这样会如何?
世界上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许不是很有效,但不幸地,却非常普及。例如,家人不从友谊与爱直接行动,却可能开始公然揭露家丑、轻蔑其它家人,直接或间接地批评他们的个性或品德。
在对其他家人恶言羞辱与责难之前,应该要先考虑一下自己的心态与状况。责难、诽谤与轻蔑别人的倾向是我慢的一种状态,经典以比喻来说明。例如,一个被激怒的人抓起一把粪便,丢掷到对手身上,在弄脏对手之前,他已先弄脏了自己。因此,如果有什么事我们并不赞同时,请试着以宽厚的精神,练习耐心与宽恕。
想象一位旅人正走在漫长且艰巨的旅程,在一个炎热的日子里,他经过路旁一棵枝叶繁茂,有着清凉遮荫的树。旅人非常高兴,躺在树下,想好好睡个午觉,如果旅人在他离开之前砍倒这棵树,这就是经典所谓的忘恩负义,这种人无法了解朋友所展现的善意。
我们有责任去做更多事,而不只是避免去「砍倒」恩人。真的,在这世上有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回报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人,如果至少还记得他们的善行,那么仍然可以称得上是个好心肠的人。假如能找到方法来报恩,当然应该要这么做,不论恩人是否比我们善良,或是个流氓,或与我们的德行相当,都无关紧要。他之所以成为恩人,唯一的必要条件是他在过去曾经帮助过我们。
从前有个人很努力工作,来扶养他的母亲,结果她不断与男人发生关系。她试着隐瞒儿子,但最后一些爱说长道短的村民向他揭发她的行为,他回答说:「走开,朋友!只要我妈妈快乐,不论她选择做什么都好,我唯一的责任是工作与扶养她。」
这是位非常聪明的年轻人,他了解自己责任的界线—─报恩,报答母亲生养他的恩情。除此之外,母亲的行为是她自己的事。
这个人是世上两种珍奇的人之一。第一种珍奇的人是施恩者—─仁慈、亲切,为了崇高原因而帮助他人。佛陀即是这种人,不遗余力地帮助人们从他们自己痛苦的轮回中解脱。我们应当感念佛陀,甚至考虑勤奋修行,以作为回报。第二种珍奇的人是感恩者—─对曾经为他做过好事的人表示感激,并在时机成熟时努力回报。
我希望你成为两种珍奇兼备的人,并且不要屈服于魔罗的第八支军队。
第九魔军:恭敬、利益、名誉与邪行得名声
魔罗的第九支军队是恭敬、利益、名誉与邪行得名声。当达到修行的某种深度时,你的行为举止将会改善,渐渐受人尊敬、钦佩,你也许甚至会开始与其它人分享佛法,或以另一种方式将对佛法的体验显现于外,这点也许经典已有清楚的说明。人们可能对你有很大的信心,也许还会给你带来礼物与捐献,传说你是个证悟者,能开示很棒的佛法。
此时你便很容易屈服于魔罗的第九支军队。这些人直接的崇敬与尊重,可能冲昏你的头,你也许开始巧妙、公然地向追随者索取更多或更好的捐献。你也许觉得享誉四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你确实比别人优秀,或虚伪的野心取代了你助人的初衷—─如教学的动机,以及分享自己在修行中获得种种智慧的动机。你的想法可能会如此:「哎呀!我真棒!我多么受人欢迎!不知是否有人和我一样棒?我可否让信徒买辆新车给我?」
第九魔军的第一大队是物质的利益—─接受信徒或崇拜者的礼物;而这些人的崇敬是第二大队;第三大队则是声誉或名望。
魔罗的第九支军队在世间主要攻击的对象,是那些在禅修上有优秀成果的行者,但它的攻击不见得需要一群追随者。想要获得的愿望会攻击大部分的在家行者,通常会渴望在密集禅修中有更豪华的设备,或穿上一套新衣。他也许会对自己的修行感到自豪,开始希望被公认为伟大的行者,修行不深的人最容易受到这种影响,被自己的成就所欺骗。行者一旦有过一、两次有趣且有点深度的经验,就会变得过度自信,他可能很快就想要走上佛法的舞台,去教导其它人,而成为受景仰与赞美的对象。这样的人将教导一种假的内观,非但无经典根据,也无深度的修行经验,实际上他们可能会伤害学生。
〔真心诚意〕
为了克服第九魔军,你精进背后的动机一定要真诚。如果你开始练习只是为了想获得捐献、恭敬或名声,你就不会有任何进步,经常检视动机会很有帮助。如果你的进步名副其实,且出自真心诚意,而后来为贪求利益所屈服,你会变得过度沈溺、怠忽,据说这样的人便无法过着安详的生活,而且会被众苦击败。满足易得的利益,他便会忘记禅修的目的,而做出恶行,无法培养善法,修行就会退步。
然而,也许我们相信痛苦有个终点,而且可以经由修行佛法达到它,就是这个真诚的动机,防止我们落入世间利益与名声的贪求。生命意指存在,对人类来说,生命意味着很痛的出生过程,与在终点等待着的死亡。在这两者之间,我们会陷入疾病、意外、年老的痛苦等经验,还有情感上的痛苦—─求不得苦、沮丧、失落与怨憎会苦。
为了解脱这一切痛苦,我们坐禅、修习佛法—─通向涅槃的超世间解脱之道。有些人去参加密集禅修,放下世间的活动,例如生意、教育、社会义务与娱乐的追求等,因为我们相信痛苦终究会结束。事实上,我们可以合理地把任何努力止息烦恼的地方,视为密集禅修之地,当你来到这地方,即使只是为了禅修所设定的客厅一角,即是巴利语所谓的「出家者」(pabbajita),意指「为了止息烦恼而离开世俗的人」。
为何想要止息它们?烦恼有极大的力量来折磨、压迫尚未脱离它们的人。它们就如燃烧、折磨、纠缠人的火,当在人身上生起,就会燃烧他,带来枯竭、折磨与压迫。烦恼实在是乏善可陈。
〔三种烦恼〕
烦恼有三种—─违犯、缠缚与随眠。
当人们无法持守基本的戒律时,违犯的烦恼就会生起,然后会有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等行为。
烦恼的第二个层面比较细微,可能不是于外在做了不道德的行为,而是心被一种欲望所缠缚,想要在色身或其它方面杀害、毁坏、伤害其它众生。偷窃财物、操纵人们、欺骗他人的渴望萦绕于心,以获取一些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曾经历过这种缠缚,便会知道它是种很痛苦的状态,假如某人无法控制缠缚的烦恼,就很有可能以某种方式伤害他人。
随眠烦恼通常不显于外,它们潜伏着,等待适当的因缘来袭击这无助的心。随眠烦恼就如人深深地睡着了;当他醒来,心开始翻腾时,正是缠缚烦恼的生起;当他从床上起身,开始从事日常的活动,这就如从缠缚的烦恼转移到违犯的烦恼。
在一根火柴棒里也可以找到这三方面,火柴棒涂有磷的那端就如随眠的烦恼;摩擦它后产生的火焰就如缠缚的烦恼;由于未审慎处理火焰,以致发生森林大火,就如违犯的烦恼。
〔熄灭烦恼之火〕
如果你真诚地修习戒、定、慧,便可以克服、熄灭并舍离这三种烦恼。「戒」对违犯的烦恼置之不理;「定」会镇伏缠缚的烦恼;而「慧」则根除造成前两者的随眠烦恼。你以这方法修行,就会获得新的快乐。
由于持戒,真挚的行为—─道德所带来的快乐,取代了欲乐。由于违犯的烦恼消失,有德行的人会相对地过着纯洁、清净且充满喜悦的生活。我们持戒即持守基本的五戒,更广泛地说,是遵循八正道中的戒学—─正业、正语与正命,这些都立基于不伤害他人或自己之上。
你可能会怀疑,真正清净的行为是否可能存在这世上?当然!无论如何,在密集禅修时,持戒清净要容易多了,那里的环境比较单纯,诱惑则降到最低。这对希望持守的戒多过于五戒的人,或必须持守很多戒律的比丘、比丘尼来说,更是如此。在密集禅修时,可以因为这些困难重重的努力,而达到很高的成就。
净化行为只是第一步,如果我们想止息的不只是粗重的烦恼,有些内在的练习是必要的。定或八正道中的定学—─正精进、正念与正定,会对治缠缚的烦恼。在所缘生起的每个剎那,都需要持续且耐久的精进来注意并觉知它,不要分心。就世俗的情况来说,维持这种努力是很困难的。
有了剎那、剎那持续的精进、念与定,缠缚的烦恼就无法接近心。心可以进入禅修的所缘,并停留在那里而不散乱,缠缚的烦恼就无机会生起,除非在禅修时有剎那的失念。解脱这些烦恼的心境称为「寂止乐」(upasama sukha),是种幸…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