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乎只是想來顯示他的知識,而非真的想來禅修。
這個人輕率地說:「哦!我是學生,你是老師。」
我說:「叁天以來,我都試著婉轉告訴你,但現在我必須直接跟你說。你就如一位牧師,主要工作是爲新郎與新娘證婚。有天,當自己要結婚時,卻不想站在新郎該站的位置,反而站上聖壇主持婚禮,群衆們都感到非常詫異。」他終于明白,而承認自己的錯誤,爾後成爲順從的學生。
真正想了解佛法的行者,不要試圖模仿這位先生。事實上,經典也曾提到,一個人不論學得再多或經驗再豐富,在禅修期間還是不要爲所欲爲,而須非常柔順服從。就這件事來說,我想與你們分享年輕時養成的態度。當我在某個領域中技巧尚未純熟、能力無法勝任或經驗不足時,我不會莽撞強加意見;即使我已技巧純熟,足以勝任且經驗豐富,我也不會介入,除非有人征詢我的意見。
〔人〕
第四項是「人」,主要與禅修老師有關。如果老師的指導能讓人進步,發展已生起的定,並令未生起的定生起,他即是位適合的老師。
另外兩個與「人」有關的部分,一是團體中支持禅修者,一是團體中相關的其它人。在密集禅修中,行者需要很多支持。爲了發展念與定,他們放棄世俗的活動,因此,必須有朋友協助執行購物、准備食物、修護住處等瑣事,以免在密集禅修中分心。對忙于團體練習的人來說,去細想自己對團體的影響是很重要的;敏銳地設身處地爲其它行者設想,是非常有幫助的。唐突或吵雜的動作會打擾別人,請將這點牢記在心,尊重其它行者,自己便能成爲合適的人。
〔食物〕
第五項是「食物」,意指找到個人適當的飲食,將有益于禅修的進步。然而,要謹記在心的是,不可能一直滿足自己的每樣嗜好。團體禅修有時規模相當大,爲大家烹煮的食物要一起准備好,在此情況下,最好要能適應,接受團體所提供的任何食物。如果禅修被食物不足或厭惡的感覺所困擾,方便的話,可以試著修正。
◎瑪帝卡瑪塔的故事
曾經有六十位比丘在森林中禅修,他們得到一位非常虔誠的在家女衆瑪帝卡瑪塔(MAtikamAtA)的護持。她試著去找出他們的喜好,並每天烹煮足量的食物供養他們。一天,她走近這群比丘,詢問在家衆是否也可以像他們一樣禅修。
他們告訴她:「當然可以!」並指導她禅修。她歡喜地回去開始練習,持續禅修,即使在做飯或做家事時也從未間斷,最後證得阿那含果(AnAgAmI)(5)。由于過去所累積的功德,使她同時具有天眼、天耳通—可看到遠方的東西,聽到遠處的聲音,以及能了知他人想法的他心通。
瑪帝卡瑪塔滿懷喜悅與感激,心想:「我所明了的佛法真是殊勝,雖然我這麼忙碌,每天要料理日常雜務,並爲比丘們准備食物,我相信那些比丘一定比我更進步。」她以天眼通察看六十位比丘的禅修狀況,令她震驚的是,他們竟然無人獲得絲毫的觀慧。
「出了什麼事?」瑪帝卡瑪塔納悶極了!她又以神通探究比丘們的情形,看到底是那裏出了問題—並非地點的問題,也不是他們發生沖突,而是沒有吃對食物!有些比丘喜歡酸的口味,有些則喜歡鹹的,有人喜歡辣椒,有人喜歡糕餅,且仍然有些人喜歡素食。出自于他們教導她禅修,而令她證果的感激之心,瑪帝卡瑪塔開始在飲食上滿足每位比丘的喜好。結果,比丘們很快地都成爲阿羅漢(arahant)(6)—完全覺悟的人。
這位婦女快速且高度的成就,以及她的智能與奉獻,給爲人父母者與照顧者一個良好的典範——爲他人的需要提供服務的人,無須放棄對于深觀的渴望。
◎在修學佛法上,無須有素食的限製
就此主題,我想談一下素食主義。有些人認爲素食才是道德。在上座部(TheravAda)(7) 佛教裏,並不認爲這作法能引導人對真理有特殊的理解。
佛陀並未完全禁止食肉,只是爲此製定某些規則,例如不能特別爲滿足個人口腹之欲而殺生。提婆達多(Devadatta)(8) 曾要求佛陀製戒禁止食肉,但佛陀在深思之後,拒絕了這項作法。
當時與現在一樣,大多數人吃的是肉類與蔬菜混合的食物,只有婆羅門與高級種姓階級的人是素食者。當比丘們托缽時,他們接受所有種姓階級的人供養,區分素食與肉食的供養,則有違托缽的精神。再者,不論是婆羅門或其它種姓階級的人,都可以加入僧團成爲比丘、比丘尼,佛陀也同時將各種可能性都考慮進去。
因此,在修學佛法上,無須有素食的限製。當然,平衡的素食有益于健康,同時如果出于慈悲的動機不吃肉,這個推動力也確實是良善的。從另一方面來看,如果你的新陳代謝已適應肉食,或有其它的健康需要必須吃肉,則不必有罪孽深重或有害于修行等想法。所以,一種無法由大多數人遵循的規則是無效的。
〔氣候〕
第六項是「氣候」。人類對于氣候有很強的適應力,不論氣候多熱或多冷,都可以找到讓自己舒適的方法。當這些方法有限或無法取得時,禅修會被打擾。這時如果可能的話,最好在溫和的氣候裏練習。
〔姿勢〕
第七,且是最後一項是「姿勢」。在此談及的是傳統的四種姿勢——行、住、坐、臥。坐姿對止禅(samatha meditation)(9) 最有幫助,在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2] 的傳統中,修習內觀即以坐、行走爲基礎。對所有型態的禅修而言,一旦建立起動力,姿勢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四種姿勢中的任何一種都很適合。
初學者應避免臥姿與站姿。站姿會很快帶來身體的痛苦——腿的壓力與緊張,這會幹擾練習。而臥姿的問題則是會引發睡意,無須太多的努力就可以維持這姿勢,且非常舒適。
檢查你自己的情況,看看以上七種適合的環境是否已經出現。如果尚未具足,也許要做點調整以符合要求,如此你的練習才能有所進展。如果這些安排的前提是爲了讓禅修進步,就不算是以自我爲中心。
方法5 運用過去有助于禅修的細節
第五個發展五根的方法,是以「禅相」成就內觀禅修。
這來自過去曾有的良好禅修的細節——良好的「念」與「定」。我們都知道修行會起起落落,有時會高居于定境的雲端;其它時候,可能會低落沮喪、充滿煩惱,而無法覺知任何事情。
運用禅相的意思是,當你在定境的雲端或念力強時,要試著注意是什麼細節,導致這良好的禅修。你如何用功?有什麼清楚的細節,在這良好的禅修中發生?下次遇到困難時,你就能記得這良好正念的因素,並且讓它再度生起。
方法6 培養七覺支
第六個發展五根的方法,是培養七覺支——念、擇法、精進、喜、輕安、定、舍。這些心所確實是産生覺悟的因素,當它們存在並活躍于心時,便會助長覺悟,或可說更接近覺悟。
再者,七覺支屬于所謂的「聖道與果心」。在佛教裏,我們所說的「心」是指特定的、剎那的心的型態—內心特別具有可辨認特相 (10) 的事件。道與果心是相互連接的內心事件,而此構成了覺悟的經驗,它們是當心的注意力由有爲法轉到涅槃或無爲法時所發生的情況。這種轉移的結果,就是斷除了特定的煩惱,因此,心已不同于以往。
當爲了創造道與果心生起的因緣而修行時,了解七覺支的行者,可運用它們來平衡其禅修。當心沮喪時,以精進、喜與擇法覺支來振奮它;而當心太活躍時,則以輕安、定與舍覺支來使它平靜。
行者可能會常常感到沮喪、氣餒、失念,或覺得禅修糟透了,也無法像過去一樣以念撷取所緣。此時很重要的是脫離這個狀態,他必須尋找具有鼓舞或激勵作用的事情,讓心活躍起來。有個方法是聆聽精彩的開示,可以帶來喜覺支;它可以激勵更強的精進覺支;也可經由有關禅修知識的提供,而加深擇法覺支。喜、精進與擇法覺知,是最能幫助我們面對沮喪與氣餒的叁個覺支。
一旦激勵的開示引出喜、精進與擇法覺支,你應該利用這個機會,讓心清晰地聚焦于觀察的所緣上,因此,所緣會清晰地出現于心眼中。
其它時候,行者也許有不尋常的經驗,或因其它原因而被愉快、狂喜、歡樂所淹沒,心變得活躍而過度亢奮。在禅修時,可看到有的行者眉開眼笑,走起路來飄飄欲仙。由于過度精進,心會悄悄溜走,拒絕專注在現前剎那所發生的事情上,如果注意力接觸某個目標所緣,它立刻會背離原來的所緣。
倘若你發現自己極度興奮,則必須以輕安、定與舍叁個覺支來恢複平穩。開始的好方法是了解自己過度精進,並反思:「沒有什麼好急的,佛法會自己展現出來,我只要平靜地坐著,並且以輕柔的覺知來觀照。」這會促進輕安覺知。然後當精進平穩下來,就可開始致力于定。最實用的方式是縮小禅修的範圍,不要注意太多所緣,而完全專注在少數所緣上。心會很快恢複正常,放慢步調。最後就可采取舍的態度,以此想法來撫慰心:「行者沒有偏好,沒什麼好急的,對我來說,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觀照任何發生的事,不論好壞。」
如果你可以維持心的平衡,平撫亢奮,並從沮喪中振作,就可確信智慧很快便會自行顯現。
事實上,有能力在練習時調整不平衡的人,就是位合格的禅修老師了。若老師能在小參中穩定地把學生的狀態都記錄下來,則可以辨認並糾正許多行者易犯的過度情形。
我想提醒所有行者,在想到禅修有那裏出問題時,千萬不要氣餒。行者就如同嬰兒或小孩,我們都知道,嬰兒要經曆許多發展階段,當從一階段過渡到另一階段時,必須經曆許多心理與生理的劇變。他們會顯得十分煩躁且難以照顧,不時地嗚咽或嚎啕大哭,沒有經驗的母親,在這期間也許就會爲孩子感到擔憂。
但事實上,嬰兒如果未經曆這種痛苦,便無法成長,他的苦惱通常是發展進步的征兆。因此,如果你感到練習的結果失敗,不要憂慮,你也許像小孩一樣,正從一個成長的階段,過渡到…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