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P5

  ..续本文上一页乎只是想来显示他的知识,而非真的想来禅修。

  这个人轻率地说:「哦!我是学生,你是老师。」

  我说:「三天以来,我都试着婉转告诉你,但现在我必须直接跟你说。你就如一位牧师,主要工作是为新郎与新娘证婚。有天,当自己要结婚时,却不想站在新郎该站的位置,反而站上圣坛主持婚礼,群众们都感到非常诧异。」他终于明白,而承认自己的错误,尔后成为顺从的学生。

  真正想了解佛法的行者,不要试图模仿这位先生。事实上,经典也曾提到,一个人不论学得再多或经验再丰富,在禅修期间还是不要为所欲为,而须非常柔顺服从。就这件事来说,我想与你们分享年轻时养成的态度。当我在某个领域中技巧尚未纯熟、能力无法胜任或经验不足时,我不会莽撞强加意见;即使我已技巧纯熟,足以胜任且经验丰富,我也不会介入,除非有人征询我的意见。

  〔人〕

  第四项是「人」,主要与禅修老师有关。如果老师的指导能让人进步,发展已生起的定,并令未生起的定生起,他即是位适合的老师。

  另外两个与「人」有关的部分,一是团体中支持禅修者,一是团体中相关的其它人。在密集禅修中,行者需要很多支持。为了发展念与定,他们放弃世俗的活动,因此,必须有朋友协助执行购物、准备食物、修护住处等琐事,以免在密集禅修中分心。对忙于团体练习的人来说,去细想自己对团体的影响是很重要的;敏锐地设身处地为其它行者设想,是非常有帮助的。唐突或吵杂的动作会打扰别人,请将这点牢记在心,尊重其它行者,自己便能成为合适的人。

  〔食物〕

  第五项是「食物」,意指找到个人适当的饮食,将有益于禅修的进步。然而,要谨记在心的是,不可能一直满足自己的每样嗜好。团体禅修有时规模相当大,为大家烹煮的食物要一起准备好,在此情况下,最好要能适应,接受团体所提供的任何食物。如果禅修被食物不足或厌恶的感觉所困扰,方便的话,可以试着修正。

  ◎玛帝卡玛塔的故事

  曾经有六十位比丘在森林中禅修,他们得到一位非常虔诚的在家女众玛帝卡玛塔(MAtikamAtA)的护持。她试着去找出他们的喜好,并每天烹煮足量的食物供养他们。一天,她走近这群比丘,询问在家众是否也可以像他们一样禅修。

  他们告诉她:「当然可以!」并指导她禅修。她欢喜地回去开始练习,持续禅修,即使在做饭或做家事时也从未间断,最后证得阿那含果(AnAgAmI)(5)。由于过去所累积的功德,使她同时具有天眼、天耳通—可看到远方的东西,听到远处的声音,以及能了知他人想法的他心通。

  玛帝卡玛塔满怀喜悦与感激,心想:「我所明了的佛法真是殊胜,虽然我这么忙碌,每天要料理日常杂务,并为比丘们准备食物,我相信那些比丘一定比我更进步。」她以天眼通察看六十位比丘的禅修状况,令她震惊的是,他们竟然无人获得丝毫的观慧。

  「出了什么事?」玛帝卡玛塔纳闷极了!她又以神通探究比丘们的情形,看到底是那里出了问题—并非地点的问题,也不是他们发生冲突,而是没有吃对食物!有些比丘喜欢酸的口味,有些则喜欢咸的,有人喜欢辣椒,有人喜欢糕饼,且仍然有些人喜欢素食。出自于他们教导她禅修,而令她证果的感激之心,玛帝卡玛塔开始在饮食上满足每位比丘的喜好。结果,比丘们很快地都成为阿罗汉(arahant)(6)—完全觉悟的人。

  这位妇女快速且高度的成就,以及她的智能与奉献,给为人父母者与照顾者一个良好的典范——为他人的需要提供服务的人,无须放弃对于深观的渴望。

  ◎在修学佛法上,无须有素食的限制

  就此主题,我想谈一下素食主义。有些人认为素食才是道德。在上座部(TheravAda)(7) 佛教里,并不认为这作法能引导人对真理有特殊的理解。

  佛陀并未完全禁止食肉,只是为此制定某些规则,例如不能特别为满足个人口腹之欲而杀生。提婆达多(Devadatta)(8) 曾要求佛陀制戒禁止食肉,但佛陀在深思之后,拒绝了这项作法。

  当时与现在一样,大多数人吃的是肉类与蔬菜混合的食物,只有婆罗门与高级种姓阶级的人是素食者。当比丘们托钵时,他们接受所有种姓阶级的人供养,区分素食与肉食的供养,则有违托钵的精神。再者,不论是婆罗门或其它种姓阶级的人,都可以加入僧团成为比丘、比丘尼,佛陀也同时将各种可能性都考虑进去。

  因此,在修学佛法上,无须有素食的限制。当然,平衡的素食有益于健康,同时如果出于慈悲的动机不吃肉,这个推动力也确实是良善的。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你的新陈代谢已适应肉食,或有其它的健康需要必须吃肉,则不必有罪孽深重或有害于修行等想法。所以,一种无法由大多数人遵循的规则是无效的。

  〔气候〕

  第六项是「气候」。人类对于气候有很强的适应力,不论气候多热或多冷,都可以找到让自己舒适的方法。当这些方法有限或无法取得时,禅修会被打扰。这时如果可能的话,最好在温和的气候里练习。

  〔姿势〕

  第七,且是最后一项是「姿势」。在此谈及的是传统的四种姿势——行、住、坐、卧。坐姿对止禅(samatha meditation)(9) 最有帮助,在马哈希尊者(MahAsI Sayadaw)[2] 的传统中,修习内观即以坐、行走为基础。对所有型态的禅修而言,一旦建立起动力,姿势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四种姿势中的任何一种都很适合。

  初学者应避免卧姿与站姿。站姿会很快带来身体的痛苦——腿的压力与紧张,这会干扰练习。而卧姿的问题则是会引发睡意,无须太多的努力就可以维持这姿势,且非常舒适。

  检查你自己的情况,看看以上七种适合的环境是否已经出现。如果尚未具足,也许要做点调整以符合要求,如此你的练习才能有所进展。如果这些安排的前提是为了让禅修进步,就不算是以自我为中心。

  

  方法5 运用过去有助于禅修的细节

  第五个发展五根的方法,是以「禅相」成就内观禅修。

  这来自过去曾有的良好禅修的细节——良好的「念」与「定」。我们都知道修行会起起落落,有时会高居于定境的云端;其它时候,可能会低落沮丧、充满烦恼,而无法觉知任何事情。

  运用禅相的意思是,当你在定境的云端或念力强时,要试着注意是什么细节,导致这良好的禅修。你如何用功?有什么清楚的细节,在这良好的禅修中发生?下次遇到困难时,你就能记得这良好正念的因素,并且让它再度生起。

  方法6 培养七觉支

  第六个发展五根的方法,是培养七觉支——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这些心所确实是产生觉悟的因素,当它们存在并活跃于心时,便会助长觉悟,或可说更接近觉悟。

  再者,七觉支属于所谓的「圣道与果心」。在佛教里,我们所说的「心」是指特定的、剎那的心的型态—内心特别具有可辨认特相 (10) 的事件。道与果心是相互连接的内心事件,而此构成了觉悟的经验,它们是当心的注意力由有为法转到涅槃或无为法时所发生的情况。这种转移的结果,就是断除了特定的烦恼,因此,心已不同于以往。

  当为了创造道与果心生起的因缘而修行时,了解七觉支的行者,可运用它们来平衡其禅修。当心沮丧时,以精进、喜与择法觉支来振奋它;而当心太活跃时,则以轻安、定与舍觉支来使它平静。

  行者可能会常常感到沮丧、气馁、失念,或觉得禅修糟透了,也无法像过去一样以念撷取所缘。此时很重要的是脱离这个状态,他必须寻找具有鼓舞或激励作用的事情,让心活跃起来。有个方法是聆听精彩的开示,可以带来喜觉支;它可以激励更强的精进觉支;也可经由有关禅修知识的提供,而加深择法觉支。喜、精进与择法觉知,是最能帮助我们面对沮丧与气馁的三个觉支。

  一旦激励的开示引出喜、精进与择法觉支,你应该利用这个机会,让心清晰地聚焦于观察的所缘上,因此,所缘会清晰地出现于心眼中。

  其它时候,行者也许有不寻常的经验,或因其它原因而被愉快、狂喜、欢乐所淹没,心变得活跃而过度亢奋。在禅修时,可看到有的行者眉开眼笑,走起路来飘飘欲仙。由于过度精进,心会悄悄溜走,拒绝专注在现前剎那所发生的事情上,如果注意力接触某个目标所缘,它立刻会背离原来的所缘。

  倘若你发现自己极度兴奋,则必须以轻安、定与舍三个觉支来恢复平稳。开始的好方法是了解自己过度精进,并反思:「没有什么好急的,佛法会自己展现出来,我只要平静地坐着,并且以轻柔的觉知来观照。」这会促进轻安觉知。然后当精进平稳下来,就可开始致力于定。最实用的方式是缩小禅修的范围,不要注意太多所缘,而完全专注在少数所缘上。心会很快恢复正常,放慢步调。最后就可采取舍的态度,以此想法来抚慰心:「行者没有偏好,没什么好急的,对我来说,唯一重要的事,就是观照任何发生的事,不论好坏。」

  如果你可以维持心的平衡,平抚亢奋,并从沮丧中振作,就可确信智慧很快便会自行显现。

  事实上,有能力在练习时调整不平衡的人,就是位合格的禅修老师了。若老师能在小参中稳定地把学生的状态都记录下来,则可以辨认并纠正许多行者易犯的过度情形。

  我想提醒所有行者,在想到禅修有那里出问题时,千万不要气馁。行者就如同婴儿或小孩,我们都知道,婴儿要经历许多发展阶段,当从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时,必须经历许多心理与生理的剧变。他们会显得十分烦躁且难以照顾,不时地呜咽或嚎啕大哭,没有经验的母亲,在这期间也许就会为孩子感到担忧。

  但事实上,婴儿如果未经历这种痛苦,便无法成长,他的苦恼通常是发展进步的征兆。因此,如果你感到练习的结果失败,不要忧虑,你也许像小孩一样,正从一个成长的阶段,过渡到…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