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何『人』。」这个发现,为心带来莫大的解放与自由感。其后对无常、苦、无我的领悟,则具有特别的强大力量,能激励信根。让我们充满强烈的信心,确信佛法所说皆真实不虚。
修观好比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要以正确的角度拿稳刀身,不能太高或太低,使出恰好的力量,持续不断地在石头上磨,直到第一面完成后才能翻转刀身,再使用相同的力量与角度,开始磨另一面—这是个出自佛经的比喻。正确的角度就如谨慎地练习;而力量与磨刀的动作,则像持续的正念。如果你真能谨慎且持续不断地练习,接着,便可确保心在短时间内变得很敏锐,可直接悟入存在的实相。
方法1 注意一切心的所缘是无常的
第一个发展五根的因素,是好好地注意一切事物在生起后,都会消融灭去。
禅修时,行者在六根门观察身心,要以此方法来观察——注意一切事物生起,都会依次消失。当你确实地觉知,这概念便藉由实际观察而获得确认。
这个态度是练习时非常重要的准备。一开始就接受事物是无常、短暂的,可以预防一些痛苦反应的发生—当你透过经验发现这些事实,有时是很痛苦的,如果不接受它,行者甚至可能要花费不少的时间,来处理相反的假设——相信世上的事物可能是永恒的,它会阻碍内观的发展。
你可以先相信无常,愈深入练习,自己的经验将能证实这信念。
方法2 以审慎与尊重的态度禅修
第二个加强五根的基础,是追求禅修的审慎态度。以极度的崇敬与严谨来看待禅修,是非常重要的。发展这种态度,也有助于你思考透过禅修想要享有的利益。
正确地练习身、受、心、法等念处,可使心净化,克服痛苦、忧伤,消除身体疼痛与心理压力,并证得涅槃。佛陀称之为「四念处」)satipaTThAna)(4),意指依止四个正念的基础而禅修,这真的是稀世之珍!
谨记这点,你要非常审慎、注意地觉知于六根门生起的所缘,在禅修时,你必须试着尽可能放慢动作,体会「自己的『念』还在婴儿阶段」的事实。慢下来得以让「念」跟得上身体移动的速度,注意每个细节。
经典以比喻来说明审慎与严谨的品质。有人要走狭桥过河,桥上无任何扶手,而下方水流湍急。显然地,他无法蹦蹦跳跳地快跑过桥,只能一步步地小心行走。
禅修者也好比捧着一满碗油的人,在不得让油溢出的要求下,你可想象那审慎的程度。在你的练习中,要出现同样程度的念。
第二个例子是由佛陀亲口所说。当时有群比丘居住在森林中,表面上在禅修,但实际上十分懒散。禅坐结束后,他们会突然且失念地跳起来,漫不经心地四处游走。他们看着枝头的鸟儿与天空的云朵,丝毫不管束自己的心,在修行上当然没有任何进步。
当佛陀知道此事后,发现这群比丘错在不尊重「法」、老师的教导与禅修,于是,向他们说捧油碗的譬喻。佛陀的教诲激励了他们,决定从此对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审慎、严谨。结果在短时间内所有人都证悟了。
你可以在禅修中以自己的经验来证实这项结果。慢下来,审慎地移动,你将能在注意自己的经验上,运用尊重的特质,你的行动愈缓慢,禅修的进步愈快。
当然,人活在这世上,必须要能适应一般的环境。有些情况必须要求速度,如果你以蜗牛的速度行驶于高速公路上,你最后可能会入狱或死亡。相对地,在医院中,则要以极度的温和来对待病人,容许他们缓慢移动。如果医生、护士为了更有效率地完成医院的工作,而催促他们,病人会很痛苦,也许最后还会进太平间呢!
行者要能了解自己的处境,不论身处何处,都要适应环境。在禅修或其它情境中,如果有人等在你后面时,最好要考虑周详,而以正常的速度移动。
总之,你必须了解,人的首要目标是发展正念,因此,当你单独一人时,最好回复缓步徐行。你可以慢慢地吃,用最强的正念来洗脸、刷牙与洗澡——只要无人排队在后面等待洗澡。
方法3 持续不间断地觉知
不屈不挠地持续正念,是发展五根第三个重要因素。行者必须试着尽量处在每个剎那中,一剎那接着一剎那,没有任何间断。以此方式,可以确立正念,它的力量也会增长。守护我们的「念」,以阻止烦恼)kilesa)—有伤害与痛苦性质的贪、瞋、痴—潜入,并使我们失念。烦恼无法在强念中生起,这是生命的真相。当心不再烦恼,就不会有负担,轻松且快乐。
尽一切努力来保持正念,一次只做一个动作,当要改变姿势时,先把动作分解成单一的小动作,并以高度的审慎注意每个动作。当你想站起来时,注意睁开眼皮的意图,然后,看眼皮开始要动时的感觉;接着,注意手从膝盖离开、抬起腿来等。一整天都要觉知,甚至是细微的动作—不只是行、住、坐、卧,还包括闭眼、转头、开门等。
除了睡眠时间外,禅修者要持续保持正念。事实上,如此密集地持续,是无时间考虑、迟疑、思考、反应,或以经验来和曾阅读过与禅修有关的书比较,时间仅仅足够用于全然的觉知。
经典将修习佛法比喻为升火,在火柴与放大镜尚未发明前,要以原始的摩擦生热法来起火。人们以手握着一种弓形的器具,将成圈的丝线缠绕在一根垂直的棒子上,其一端嵌入一小块有凹槽的板子,塞满木屑或树叶。随着弓前后移动,棒端会快速旋转,最后燃起树叶或木屑。另一个方法是以两手掌握着,简单地转动棒子。不论以何种方法,人们摩擦再摩擦,直到累积足够的摩擦力,而让木屑着火。想象如果他们摩擦十秒,接着便休息五秒,会怎么样呢?你觉得火升得起来吗?就以此方式,必须持续地精进,才能点燃智慧之火。
你可曾研究过变色龙的行为?经典以这种蜥蜴来形容断断续续的练习。变色龙以一种有趣的方式接近目标,一旦看到美味的苍蝇或其它猎物,牠会突然地迅速向前冲,但却无法立刻到手,牠快跑一小段路后,会停止下来凝视天空,东张西望,接着再向前跑一段,而后再次停下来凝视。牠永远无法在第一次向前冲时到达目的地。
如此一曝十寒地练习,以伸懒腰的时间保持正念,接着做白日梦的人,就是变色龙行者。尽管变色龙缺乏持续性,仍然得以生存,但行者就不能如此。有些行者会停下来反应,或在每次有新经验时停下来思考,想知道内观已达到何种阶段。有些人无须新奇的经验,他们思考并忧虑类似的事:「我今天觉得疲累,也许睡眠不足,也许吃太多了,或许正需要闭目养神。脚好痛,不知是否起了水泡,这会影响禅修!也许该睁开眼睛检查看看。」这正是犹豫的变色龙行者。
方法4 选择适合禅修的环境
第四个发展五根的因素,是要确保有个能让内观展现的适合环境。正确、合宜且适切的活动可带来观智。要符合七种合适的型态,以创造适于禅修的环境。
〔住所〕
首先是「住所」。禅修环境要配置完整,能维持生计,这种地方才有可能让人获得内观。
〔行境〕
第二项大家熟知的是「行境」(译按:指行乞的村落),这与古代每日托钵的例行路线有关。比丘的禅修地点与村落距离要够远,才不致分心;但也要够近,才能在托钵时依赖村民的供养。对在家行者而言,不但要容易取得食物,还得供应充足,但不能因这些事分心。此前提意指行者须避开会破坏个人禅修的环境,因繁忙且活动多的地方,会让心容易从禅修的所缘转移。简单地说,相当程度的安静非常重要,但不能太远离尘嚣,以致无法取得赖以维生的各种必需品。
〔谈话〕
第三项是「谈话」。在禅修期间,适合的谈话在种类与次数上,都要有所限制,注释书将此限定为聆听佛法。我们可以再加上与老师一起进行的佛法讨论——小参。在练习中偶尔花些时间讨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进行的方式感到困惑或不确定时。
但要记住,任何事只要过度就会有害。我曾在某个地方教学,那儿种有盆栽,有位学员过度热心地一直为盆栽浇水,以致所有的叶子都掉光了。如果你忙碌于太多的佛法讨论,同样的情况也会在你的禅定中发生。即使是老师的开示,也要仔细评估,一般原则是练习分辨,判断听到的是否有助于发展已生起的定,或令未生起的定生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行者必须避免那样的情况,甚至选择不去听老师开示,或不再安排更多的小参。
在密集禅修中,行者当然必须尽量避免任何交谈,尤其是闲谈俗事。甚至严肃的佛法讨论,有时也不适宜。在禅修中,要避免与同修者辩论教义。而最不适宜的是谈论食物、住所、生意、经济、政治等,这些称为「畜生论」(animal speech)[1]。
禁止这类言谈的目的,是在避免行者分心。佛陀慈悲地对禅修者说:「热切的禅修者不应放纵于言谈,如果经常交谈,会导致分心。」
当然,在禅修中可能免不了需要交谈,你应审慎地不要超过绝对必要的沟通,同时在谈话的过程中保持正念。首先会有想说话的渴望,要说什么与如何说的想法会在心中生起,你应小心注意,并在心中默念所有这些想法——心准备好要说了;接着是说话的实际行动,此时会伴随身体的动作,你的双唇与脸部的动作,以及其它随之生起的表情,这些都要成为「念」的所缘。
几年前,缅甸有位刚退休的政府高级官员,他是个虔诚的佛教徒,读过很多译成缅甸文的经典与文学,也花了一些时间禅修。他的禅修功夫不深,但由于拥有很多知识想教导别人,因而成为老师。
有天,他来到仰光中心禅修。当我指导行者时,通常先解释禅修,然后将我的教学与经典比较,试着调和明显的差异。这位先生立刻问我:「这些引述摘录于那部经典?参考数据是什么?」我客气地劝他说,忘了这件事继续禅修。但他无法做到,连续三天都在小参时排队,质问相同的问题。
最后我问他:「你为什么在这里?你是来当我的学生,还是想来教我?」对我而言,他看起来似…
《提升心的品质——禅修心钥(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