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何『人』。」這個發現,爲心帶來莫大的解放與自由感。其後對無常、苦、無我的領悟,則具有特別的強大力量,能激勵信根。讓我們充滿強烈的信心,確信佛法所說皆真實不虛。
修觀好比在磨刀石上磨刀,一定要以正確的角度拿穩刀身,不能太高或太低,使出恰好的力量,持續不斷地在石頭上磨,直到第一面完成後才能翻轉刀身,再使用相同的力量與角度,開始磨另一面—這是個出自佛經的比喻。正確的角度就如謹慎地練習;而力量與磨刀的動作,則像持續的正念。如果你真能謹慎且持續不斷地練習,接著,便可確保心在短時間內變得很敏銳,可直接悟入存在的實相。
方法1 注意一切心的所緣是無常的
第一個發展五根的因素,是好好地注意一切事物在生起後,都會消融滅去。
禅修時,行者在六根門觀察身心,要以此方法來觀察——注意一切事物生起,都會依次消失。當你確實地覺知,這概念便藉由實際觀察而獲得確認。
這個態度是練習時非常重要的准備。一開始就接受事物是無常、短暫的,可以預防一些痛苦反應的發生—當你透過經驗發現這些事實,有時是很痛苦的,如果不接受它,行者甚至可能要花費不少的時間,來處理相反的假設——相信世上的事物可能是永恒的,它會阻礙內觀的發展。
你可以先相信無常,愈深入練習,自己的經驗將能證實這信念。
方法2 以審慎與尊重的態度禅修
第二個加強五根的基礎,是追求禅修的審慎態度。以極度的崇敬與嚴謹來看待禅修,是非常重要的。發展這種態度,也有助于你思考透過禅修想要享有的利益。
正確地練習身、受、心、法等念處,可使心淨化,克服痛苦、憂傷,消除身體疼痛與心理壓力,並證得涅槃。佛陀稱之爲「四念處」)satipaTThAna)(4),意指依止四個正念的基礎而禅修,這真的是稀世之珍!
謹記這點,你要非常審慎、注意地覺知于六根門生起的所緣,在禅修時,你必須試著盡可能放慢動作,體會「自己的『念』還在嬰兒階段」的事實。慢下來得以讓「念」跟得上身體移動的速度,注意每個細節。
經典以比喻來說明審慎與嚴謹的品質。有人要走狹橋過河,橋上無任何扶手,而下方水流湍急。顯然地,他無法蹦蹦跳跳地快跑過橋,只能一步步地小心行走。
禅修者也好比捧著一滿碗油的人,在不得讓油溢出的要求下,你可想象那審慎的程度。在你的練習中,要出現同樣程度的念。
第二個例子是由佛陀親口所說。當時有群比丘居住在森林中,表面上在禅修,但實際上十分懶散。禅坐結束後,他們會突然且失念地跳起來,漫不經心地四處遊走。他們看著枝頭的鳥兒與天空的雲朵,絲毫不管束自己的心,在修行上當然沒有任何進步。
當佛陀知道此事後,發現這群比丘錯在不尊重「法」、老師的教導與禅修,于是,向他們說捧油碗的譬喻。佛陀的教誨激勵了他們,決定從此對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審慎、嚴謹。結果在短時間內所有人都證悟了。
你可以在禅修中以自己的經驗來證實這項結果。慢下來,審慎地移動,你將能在注意自己的經驗上,運用尊重的特質,你的行動愈緩慢,禅修的進步愈快。
當然,人活在這世上,必須要能適應一般的環境。有些情況必須要求速度,如果你以蝸牛的速度行駛于高速公路上,你最後可能會入獄或死亡。相對地,在醫院中,則要以極度的溫和來對待病人,容許他們緩慢移動。如果醫生、護士爲了更有效率地完成醫院的工作,而催促他們,病人會很痛苦,也許最後還會進太平間呢!
行者要能了解自己的處境,不論身處何處,都要適應環境。在禅修或其它情境中,如果有人等在你後面時,最好要考慮周詳,而以正常的速度移動。
總之,你必須了解,人的首要目標是發展正念,因此,當你單獨一人時,最好回複緩步徐行。你可以慢慢地吃,用最強的正念來洗臉、刷牙與洗澡——只要無人排隊在後面等待洗澡。
方法3 持續不間斷地覺知
不屈不撓地持續正念,是發展五根第叁個重要因素。行者必須試著盡量處在每個剎那中,一剎那接著一剎那,沒有任何間斷。以此方式,可以確立正念,它的力量也會增長。守護我們的「念」,以阻止煩惱)kilesa)—有傷害與痛苦性質的貪、瞋、癡—潛入,並使我們失念。煩惱無法在強念中生起,這是生命的真相。當心不再煩惱,就不會有負擔,輕松且快樂。
盡一切努力來保持正念,一次只做一個動作,當要改變姿勢時,先把動作分解成單一的小動作,並以高度的審慎注意每個動作。當你想站起來時,注意睜開眼皮的意圖,然後,看眼皮開始要動時的感覺;接著,注意手從膝蓋離開、擡起腿來等。一整天都要覺知,甚至是細微的動作—不只是行、住、坐、臥,還包括閉眼、轉頭、開門等。
除了睡眠時間外,禅修者要持續保持正念。事實上,如此密集地持續,是無時間考慮、遲疑、思考、反應,或以經驗來和曾閱讀過與禅修有關的書比較,時間僅僅足夠用于全然的覺知。
經典將修習佛法比喻爲升火,在火柴與放大鏡尚未發明前,要以原始的摩擦生熱法來起火。人們以手握著一種弓形的器具,將成圈的絲線纏繞在一根垂直的棒子上,其一端嵌入一小塊有凹槽的板子,塞滿木屑或樹葉。隨著弓前後移動,棒端會快速旋轉,最後燃起樹葉或木屑。另一個方法是以兩手掌握著,簡單地轉動棒子。不論以何種方法,人們摩擦再摩擦,直到累積足夠的摩擦力,而讓木屑著火。想象如果他們摩擦十秒,接著便休息五秒,會怎麼樣呢?你覺得火升得起來嗎?就以此方式,必須持續地精進,才能點燃智慧之火。
你可曾研究過變色龍的行爲?經典以這種蜥蜴來形容斷斷續續的練習。變色龍以一種有趣的方式接近目標,一旦看到美味的蒼蠅或其它獵物,牠會突然地迅速向前沖,但卻無法立刻到手,牠快跑一小段路後,會停止下來凝視天空,東張西望,接著再向前跑一段,而後再次停下來凝視。牠永遠無法在第一次向前沖時到達目的地。
如此一曝十寒地練習,以伸懶腰的時間保持正念,接著做白日夢的人,就是變色龍行者。盡管變色龍缺乏持續性,仍然得以生存,但行者就不能如此。有些行者會停下來反應,或在每次有新經驗時停下來思考,想知道內觀已達到何種階段。有些人無須新奇的經驗,他們思考並憂慮類似的事:「我今天覺得疲累,也許睡眠不足,也許吃太多了,或許正需要閉目養神。腳好痛,不知是否起了水泡,這會影響禅修!也許該睜開眼睛檢查看看。」這正是猶豫的變色龍行者。
方法4 選擇適合禅修的環境
第四個發展五根的因素,是要確保有個能讓內觀展現的適合環境。正確、合宜且適切的活動可帶來觀智。要符合七種合適的型態,以創造適于禅修的環境。
〔住所〕
首先是「住所」。禅修環境要配置完整,能維持生計,這種地方才有可能讓人獲得內觀。
〔行境〕
第二項大家熟知的是「行境」(譯按:指行乞的村落),這與古代每日托缽的例行路線有關。比丘的禅修地點與村落距離要夠遠,才不致分心;但也要夠近,才能在托缽時依賴村民的供養。對在家行者而言,不但要容易取得食物,還得供應充足,但不能因這些事分心。此前提意指行者須避開會破壞個人禅修的環境,因繁忙且活動多的地方,會讓心容易從禅修的所緣轉移。簡單地說,相當程度的安靜非常重要,但不能太遠離塵囂,以致無法取得賴以維生的各種必需品。
〔談話〕
第叁項是「談話」。在禅修期間,適合的談話在種類與次數上,都要有所限製,注釋書將此限定爲聆聽佛法。我們可以再加上與老師一起進行的佛法討論——小參。在練習中偶爾花些時間討論,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對進行的方式感到困惑或不確定時。
但要記住,任何事只要過度就會有害。我曾在某個地方教學,那兒種有盆栽,有位學員過度熱心地一直爲盆栽澆水,以致所有的葉子都掉光了。如果你忙碌于太多的佛法討論,同樣的情況也會在你的禅定中發生。即使是老師的開示,也要仔細評估,一般原則是練習分辨,判斷聽到的是否有助于發展已生起的定,或令未生起的定生起。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行者必須避免那樣的情況,甚至選擇不去聽老師開示,或不再安排更多的小參。
在密集禅修中,行者當然必須盡量避免任何交談,尤其是閑談俗事。甚至嚴肅的佛法討論,有時也不適宜。在禅修中,要避免與同修者辯論教義。而最不適宜的是談論食物、住所、生意、經濟、政治等,這些稱爲「畜生論」(animal speech)[1]。
禁止這類言談的目的,是在避免行者分心。佛陀慈悲地對禅修者說:「熱切的禅修者不應放縱于言談,如果經常交談,會導致分心。」
當然,在禅修中可能免不了需要交談,你應審慎地不要超過絕對必要的溝通,同時在談話的過程中保持正念。首先會有想說話的渴望,要說什麼與如何說的想法會在心中生起,你應小心注意,並在心中默念所有這些想法——心准備好要說了;接著是說話的實際行動,此時會伴隨身體的動作,你的雙唇與臉部的動作,以及其它隨之生起的表情,這些都要成爲「念」的所緣。
幾年前,緬甸有位剛退休的政府高級官員,他是個虔誠的佛教徒,讀過很多譯成緬甸文的經典與文學,也花了一些時間禅修。他的禅修功夫不深,但由于擁有很多知識想教導別人,因而成爲老師。
有天,他來到仰光中心禅修。當我指導行者時,通常先解釋禅修,然後將我的教學與經典比較,試著調和明顯的差異。這位先生立刻問我:「這些引述摘錄于那部經典?參考數據是什麼?」我客氣地勸他說,忘了這件事繼續禅修。但他無法做到,連續叁天都在小參時排隊,質問相同的問題。
最後我問他:「你爲什麼在這裏?你是來當我的學生,還是想來教我?」對我而言,他看起來似…
《提升心的品質——禅修心鑰(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